《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緣 起
2009年5月9日,由成都文殊院方丈上宗下性大和尚發起的“《瑜伽師地論》讀書會”成立。讀書會的成立緣起于2008年,四川大學唯識小組聽聞了上宗下性大和尚主講的《大乘百法明門論》後,深受法益,懇請大和尚開講唯識系列講座接引四衆弟子。大和尚遂決定建立“《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開展學修活動。
第 1 講
時 間:公曆2009年5月9日,農曆四月十五日,星期六下午
地 點:成都市文殊院後客堂
學習內容:
我們讀這個《瑜伽師地論》嘛,下面就強調過,實際上這個方法可以真正地系統性地學習很多基礎性的教理教義。我們這個讀書會這個形式主要是圍繞《瑜伽師地論》,但在正式讀之前,我還是給大家講一個概要性的東西,讓你有一個基本的印象和把握,也可以是叫做《瑜伽師地論》的導論。
第一部分,我要講一下《瑜伽師地論》的重要性,也就是《瑜伽師地論》的地位,當然我上次講過一個,原來我看南懷瑾的講話裏面談到,學佛法啊!要從教理上把它通達了,有3 部書要讀的,一部是《菩提道次第道廣論》,一部是《大智度論》,一部就是《瑜伽師地論》。他認爲學修佛法,要想系統的掌握,要學習這3部著作,我也非常同意這個觀點,實際上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可能大家有看過,它講的叁士道,不管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應該說我們的修行的曆程都沒脫離他的方法了。包括我叫他思考的一個題目,不知道想了沒有,叫人天佛教和人間佛教。因爲全世界我們今天漢傳佛教的地區都在講人間佛教,臺灣,大陸,包括大陸以外的地區。那麼什麼是人間佛教?我看去看來啊,覺得要注意一個動向,絕對不能讓人間佛教成爲人天佛教。爲什麼我提出這個概念啊?諸位也要思考,特別是今天這個大環境,國學熱比較流行的時候,更要注意!爲什麼我要提這個呢?因爲我們看,《廣論》裏已經提出了修行的曆程啊!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是吧?下士道基本上就是人天佛教,五戒啊!十善啊!實際上這個跟過去五乘佛法是相通的,跟講華嚴、天臺,唯識講五位,講52階位都是相通的。
我大概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叫五乘。佛教過去講啊: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有時候我在上課給大家打過一個比方,人天乘是基本的目標,就是保證你修行最起碼的要求,保證你將來來生的時候不要失掉人身,這最基本的目標,但是要真正做到這個不容易。那用什麼辦法能夠達到呢?佛教裏面講,比如要嚴持五戒,持五戒,修十善,你就可以辦到將來的人天乘,不會墮到叁惡道,因爲在叁惡道你連聞佛法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六道裏面最殊勝的是人乘,地獄、惡鬼、畜生,他聽聞不到佛法,包括天乘也很難,因爲那是享樂的地方,他發不起心來,所以人乘是最殊勝的。但是怎麼樣達到人天乘呢?佛教裏講修五戒,十善。聲聞乘,修四谛,苦、集、滅、道四谛嘛。緣覺乘,修12因緣,菩薩乘修四攝六度。佛乘,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成佛。所以我講修五戒,十善,是保持人天乘,是基本目標。修四谛到聲聞乘,修12因緣到緣覺乘,我叫階段性的目標。修四舍六度到菩薩乘叫長期目標。到最後的佛乘就是終極目標。佛法一般就講這五乘。在佛的弟子裏面,你看念經,那些聽法的有很多,有聲聞,有羅漢,那是修四谛、12因緣成的,有菩薩那是修四攝六度成的,這都還是佛的學生啊,都還沒有達最高的佛境界,都還沒有達到終極目標。所以我爲什麼把修菩薩,發菩提心叫做永久的。我把它叫做長期目標永遠要堅持的。聲聞、緣覺大乘佛法是不太提倡的,但是他又是一個階段,所以是階段性的目標,而人天乘是基本目標,所以我們常常鼓勵大家:你這一生修行啊,當然你能夠大徹大悟,能夠見到道成菩薩,成佛,當然最好。如果辦不到,最起碼的、最基本的要保持,來生還可以做人,是吧!那天那些短期出家的,我告訴他們,將來不但發願要做人,起碼還要做成都人嘛!離文殊院近一點,還可以聞法。這是不容易把握的。因爲人無量劫的習氣和毛病啊,你以往造的業,在沒有開悟,沒有神通以前,你是不知道的,將來是什麼樣你也是不知道的。但是我們今生可以改。佛法嚴格意義上講就是這五乘,當然《菩提道廣論》的叁士道也沒有離開過這個,那麼後來的華嚴、天臺講52位,十信、十住,十地、十回向……加起來52個階位,實際上還是在菩薩乘和佛乘,聲聞、羅漢是分開的,當然這裏有些名詞你們都沒有聽過,慢慢會知道,我順便提一提,這個不懂無關緊要,我只是給你介紹一下,主要就是這個五乘佛法,爲什麼呢?這個人天乘的,持五戒、修十善都可以得。不知道諸位有沒有比較過,我們是佛教徒嘛!你看那個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他們也有教義啊,有的五戒和這個是相通的,他也有不殺生,不偷盜……大同小異,包括儒家所講到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作惡之家,必有余殃”,止惡行善,在我們看來都還在五戒十善,沒有超過人天乘的範疇,所以我們今天的佛學熱啊!我們很多佛弟子們,也在推廣,我不反對,可以去做,但你心裏要清楚,那個絕對不是我們佛弟子的終極目標。我們佛弟子的終極目標是要成佛的,成聖成賢都還是不行的。我爲什麼說可以做呢?因爲今天的人啊!喪失了我們的傳統了,我們要提倡,我也參與。我常打比方,捕魚嘛!你站在河裏那個網撒的不開,收網時魚兒就會很少的,可是你站在船上,力量大把網撒的開,抛得很大,收網的時候,網裏面的魚兒就多。所以我也要推廣一下傳統的東西,它只要了解到傳統的東西,就一定了解到佛教的東西。撒網嘛,寬一點。他如果連傳統的根基都沒有,接受佛教也很難呢!你看傳統的文化講:頂頭叁尺有神靈;爲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他有這些理念啊,他就會靠近佛教,基礎好一點,佛教的群衆基礎要好一點。我也支持去弄,但是一定要想到那個不是終極目標,佛法還有更高的。所以我個人看法還是在人天佛教。但是呢,看你怎麼做人喔!看你發的是什麼心喔!你也可以把它轉過來,做成菩薩乘的,看你發的什麼心!我講的不是貶低它,看你發什麼心啊!你發心,他也可以到菩薩乘。我爲什麼提醒這個,你看我們近現代以來,那麼多人間佛教理念,我的講法是把佛教人天乘用到生活工作中,讓大家怎麼生起出離心、菩提心來,這個樣才是講人間佛教,而不是用人天佛教來代替人間佛教,所以我們今天很多的人講,多做善事、多做慈善、多幫助別人。這是可以的,也是佛法。如果你僅僅認爲是殺富濟貧,救助弱勢群體,那還是人天善,但是你在幫助那些人當中,能夠像金剛經一樣達到叁輪體空,沒有一個人在被我幫,沒有一個我在幫,沒有一個我在幫助,那就成了大乘佛法了,那就成了菩薩行了。所以我就很擔心啊,我們做的時候,當然我們今天啊,在降低標准啦。說我們今天學佛,我在哪個地方看見,今天不是世界微笑日嗎?笑比煩惱好,讓大家要和睦嘛!這些都是基礎,剛才不是提到,人天佛教與人間佛教的區別,我就順便提一下。廣論上說叁士道、五乘佛法,你一定要找准位置,我們自身也要找准。同樣的事情,你發心不同效果就不一樣。同樣的你去幫助一個人,你發心不一樣做出來的效果就不一樣。所以過去說的廣論也好,這個裏面說都是必須要學的,我很贊同。因爲他講的叁士道和五乘佛法,都是學習佛法的綱領、階梯,都是這樣來的。還有《大智度論》是解釋《大般若經》的,《大般若經》600卷。你要搞清楚,這部經書啊,不像我們現在是一氣呵成的。經典都不是釋迦牟尼寫的,都是他死後,釋迦牟尼的弟子們各記各的,一起回憶記錄下來的。《般若經》、《大智度論》啊不是一起弄起來的,他是今天在這個地方講的,明天在那個地方講的,去年講得,不是講了好多會嘛!好多的地方嘛!就是在不同地方,對不同的人講的,但是他的思想和內容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就彙集到一起了,是這樣來的。所以你要讀哪個經典啊,讀得前後不連貫了,特別是《大智度論》不連貫。它本來就不是一天講的,一天怎麼可能講那麼多東西。講的人一定行,釋迦牟尼佛肯定行,但聽的人就不一定行啊!是不是啊!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曆史,《大智度論》就是解釋《般若經》的,裏面的綱要、思想,概括、濃縮,所以你要了解般若系的東西,《大智度論》是入門的捷徑。再就是《瑜伽師地論》,我個人覺得,整個唯識佛法的思想精髓都在裏面,他爲什麼說,要學《瑜伽師第論》,你把這3部書一讀啊!整個佛法的精要都全在裏面了。所以這是很關鍵的東西,我贊成讀這個。因此我爲什麼要提這個呢?就是要讓大家明白《瑜伽師地論》的重要性。這第二個重要性是,我們有些學過一些唯識的基礎,不是教你們找兩本書看嗎?看過就知道,看過吧?唯識過去在印度叫什麼?叫瑜珈行派,這是一個流派,就是他傳播的一個思想啊!這個流派傳播它的思想,一定有他的典籍,對吧,在人群裏傳播。典籍在我們今天來概括,瑜伽行派主要的經典,有六經十一論。大家看過《瑜伽師地論》,應該有印象了。那麼六經十一論,六經這塊我們先放開,十一論這塊我們來講,可能搞唯識的講“一本十支”。一本,就是以《瑜伽師地論》爲根本,另外的十部論要小一些,所以我們後來在讀《瑜伽師地論》過程中發現《解深密經》的大部分內容,《瑜伽師地論》我們都用了。在其它的一些論裏面,什麼《百法明門論》,《五蘊論》,《二十論》、《叁十論》、《攝大乘論》,大部分的思想在這個《瑜伽師地論》裏面都有了。所以我個人看法,《瑜伽師地論》是唯識佛法所有思想、理念、觀念集中的一個總合,所以我爲什麼要你們讀這個呢?你…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