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性與生死▪P2

  ..續本文上一頁有色聲香味觸法,但屬外六塵;而在名色這裏則是內六塵。外六塵是透過六根所測量的;名色的內六塵不是由六根所測量,而是被識所測量的。

  

  

我們先來證明大家都有名色、和識,怎麼證明?我站在這裏被你們的眼根看見了,所以我是在十二因緣的「有」這裏;現在請大家把眼睛閉起來,不用眼根,在你們心裏是不是還有我的影像?是的話,閉起眼睛看到我的影像就不在「有」這裏,而是在「名色」這裏,「名色」是被你們的「識」所看見。「識」有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所以每一個人都有名色,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做夢,做夢的時候眼睛是閉起來的,也就是六根休息了不用了,爲什麼還有那麼多影像、那麼多故事呢?這些故事都在名色,都在識這裏。這個部份的世界是不同的,是非常豐富的,它自成一個非常複雜的世界。今天早上第一場李教授演講裏邊講到許多事情都是名色世界的景觀,那麼我們自己爲什麼沒有那麼豐富的名色?因爲你的名色世界只打開一點點,沒有開得很大,但是每一個人都有名色,像眼睛閉起來仍可以看到我的影像,這就已經證明你有名色,只是多少的問題而已,有特異功能的人這個地方特別豐富。「識」就是認識,「行」是第七識,「無明」就是第八識,這是佛教唯識學的分類法。現在的心理學有沒有談到這些東西呢?有的,大約「行」的一半到「名色」這裏就是意識,「行」的上半段到「無明」這裏是潛意識,分得比較簡單,但是意思還是很相近。爲什麼叫潛意識?潛就是不知道,經過研究以後才曉得有這東西,因爲不自覺,所以叫做潛意識。而無明呢?就是不明白不清楚,隱藏的立場和假設,意思和潛意識類似。而行呢?行代表抽象的邏輯原理、時間和意志力,所以由無明、行、識和名色整個組合起來就是心。但是這樣還不夠,還要加上本明。本明又稱自性或本來面目或佛性。所以從本明、行、識到名色才是完整的心,通常不講本明,但不講出來的「本明」才是心的真正主角。

  

  

◎十二因緣與能知被知的關系

  

  

知道了十二因緣以後,心與身的界線在名色與六入之間,身體和世界的界線在取與有之間,心的部份稱它爲心靈或靈魂或心都可以,但是一定要包括本明,又不方便明講,這是比較困難的地方。

  

  

能知與被知的觀點可以用十二因緣來了解:像現在我的手拿住麥克風,麥克風被拿,能拿的是我的手,這能拿與被拿的關系,在十二因緣來講,界線就劃在「取」「有」之間(見圖四(a)),能拿是我的身體,被拿的是物體,物體在「有」這裏,所以從取以上都是能知,從有以下都是被知。我們再來問另外一個問題,假如大家把眼睛閉起來,心裏面能不能感覺自己的身體?如果感覺了,這個身體是被我感覺的,這時候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應該劃在名色與六入之間,名色以上是能知,六入以下是被知(見圖四(b))。由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知道能知與被知的界線是可以移動的,所以很多東西可以成爲能知,但在某種條件之下它又可能會變成被知。如果界線移到行與無明之間(見圖四(c)),要做到這樣,以佛法來講這個人的修行程度要很高,即行以下都可以被他知道,再進一步,將界線移到本明與無明之間,則修行程度又更高,至少是開悟的人了,無明以下的十二因緣全部都可以被他了如指掌(見圖四(d)),只有本明沒有辦法被知道,本明能不能再被知,因爲本明是純粹的能知,沒有一點點被知的成份(見圖四(e))。本明就是佛性、自性,大家回想一下,佛法講自性是空性,因爲它不能被知道,當然就空了,佛法講那麼多空,就是在表達純粹的能知有不可被知的性質,但是它是能知,所有一切被知都是靠它才被知道,它是所有一切能知的根本。

  

  

所有的物質都是被知,而且是存粹的被知,身體(六入、觸、受、愛、取)和識心(無明、行、識、名色)有時候是能知,又有時候是被知,所以身體和識心是能知與被知的混和區,他們成爲能知的時候必須與本明在同一邊,所以本明是能知的根本,一切都是被本明所知。

  

  

◎主動權在能知,還是被知?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活在能知與被知這樣的認知結構當中,事實就是這樣,那麼主動權在被知還是在能知?其實這個問題一問大家就知道答案,主動權一定在能知這一邊,已經不須要再解釋了,而被知這一邊是沒有主動權的,相對于能知而言,它是沒有主動權的。這也就是爲什麼這個講臺,我踩它而不會抗議的原因,因爲它沒有能知,它是被知,物體是純粹的被知,沒有主動權當然不會抗議;如果我踩各位一腳,你就會罵我,反擊我,爲什麼?因爲你有能知,你就有主動權,所以你會反抗,所以主動權就在能知這裏。我們最有主動權的是本明,他是主動權中的主動權。物質、物體這些都是純粹的被知,它很具體也很實在,但是它沒有主動權。問題就來了,我們經常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財富、名譽、地位、身分等等這些純粹的被知上,卻把自己的能知能覺忘記了,這樣你就喪失了主動權,跟著這些純粹的被知輪轉生死,憂愁苦惱——這是喪失主動權的結果!

  

  

◎心靈(靈魂)、自性是主動者,是存在的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屬于心靈(靈魂)或自性的這個部份,他們是主動者,他們是存在的。心靈從名色、識、行、無明到本明,但是只有本明才是自性,如果說心靈是主動者,那自性是主動者中的主動者,是終極的主動者,他是抽象的,但是他存在。講到這裏我們已經把什麼是自性指出來了,自性是本明,他是一種不能被知的能知,他是純粹的能知。

  

  

因爲本明(純粹的能知)是不可被知的,所以不可被分別,因此本明是無分別的。因爲是無分別的,所以是不生不滅的,因此本明是沒有生死的,沒有生死的本明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那個才是你真正的自己,是你真正的主體,其他的部份都不是你真正的主體。

  

  

◎何謂生?何謂死?

  

  

什麼是生?什麼是死?用十二因緣圖五來看的話,名色以上與六入以下這兩個部份交界的地方斷了關系就是死,因爲一斷開,六入這個身體就會壞掉了,就是死,這是大家對死的定義。事實上,斷開和接起來,還有接得好與接不好的情況,很多人在走入死亡過程時,他的身體半身不遂,或耳朵聽不見,或手腳不靈活不能動等等……,其實是表示名色與六入已經接得不好了;如果接好,病狀就消失了。我們常常以爲耳聾、眼盲或半身不遂是他的身體器官壞了,實際上有部分不是身體器官壞了,是名色和六入之間的銜接不好,而産生這種毛病。這時中國的針炙就很有用,針炙一下病就好了,難道是針灸把斷掉的神經接好了嗎?不是,而是把名色和六入的銜接接好了。那麼名色和六入的銜接是什麼東西呢?這銜接是很複雜的,中醫或練功的人說的奇經八脈與穴道就是銜接器,佛法密宗的叁脈五輪也是銜接器,所以我們想要健身,只要把銜接器銜接得好一點,身體就會健康。死亡就是這些銜接器和肉體斷開了,斷開以後,靈魂(心靈)獨立于身體之外,是活的,真正的自己是靈魂,不是身體,六入以下就像是衣服,是可以脫掉的。如果我們對生死的了解是這樣,那麼死又有何懼?我從沒看過有任何一個人,把舊車換新車會哭哭啼啼的!因爲不了解是換新車,以爲身體壞掉了一切就沒有了,其實不是這樣的,你的真身、你的靈魂完全無傷,死亡是另一個新旅程的開始。

  

  

◎超度的意義

  

  

遇有親友去世,超度或助念對他們有用嗎?有用。最有用的是修超度法的人(或助念的人)的心意,不是貢品,不是紙錢,不是蠟燭,不是儀式,真正有用的是人的心意。心意在十二因緣的心靈這個部份,若你有純淨的善意要幫助他,要給他幸福,他就能收到幸福。因爲他已經沒有身體,所以物質對他來講已經不存在了,他不需要物質的東西,他需要的是心靈部分(名色、識、行、無明、本明)的心意,你給了他心意,他心中的困惑就解了,他因此得到幫助。所以親人去世,最好是有親人專心誠意的把善心回向給他,他就會得到好處。也許有人會問,這樣還需要貢品嗎?中元普度准備那麼多貢品做什麼?貢品還是有需要的,貢品不是給往生的人,而是給活人看的,因爲活著的人需要依靠貢品,才能將心意誘發出來,沒有貢品他的心意是啓發不出來的。當然修行好的人不需要貢品,他的心意也可以發出來——能觀想的人才可以不要貢品或極少的貢品就夠了。所以心意才是重點,當我們了解了以後,超度或助念就不是難題了。

  

  

《自性與生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我們的未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