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色声香味触法,但属外六尘;而在名色这里则是内六尘。外六尘是透过六根所测量的;名色的内六尘不是由六根所测量,而是被识所测量的。
我们先来证明大家都有名色、和识,怎么证明?我站在这里被你们的眼根看见了,所以我是在十二因缘的「有」这里;现在请大家把眼睛闭起来,不用眼根,在你们心里是不是还有我的影像?是的话,闭起眼睛看到我的影像就不在「有」这里,而是在「名色」这里,「名色」是被你们的「识」所看见。「识」有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所以每一个人都有名色,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做梦,做梦的时候眼睛是闭起来的,也就是六根休息了不用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影像、那么多故事呢?这些故事都在名色,都在识这里。这个部份的世界是不同的,是非常丰富的,它自成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今天早上第一场李教授演讲里边讲到许多事情都是名色世界的景观,那么我们自己为什么没有那么丰富的名色?因为你的名色世界只打开一点点,没有开得很大,但是每一个人都有名色,像眼睛闭起来仍可以看到我的影像,这就已经证明你有名色,只是多少的问题而已,有特异功能的人这个地方特别丰富。「识」就是认识,「行」是第七识,「无明」就是第八识,这是佛教唯识学的分类法。现在的心理学有没有谈到这些东西呢?有的,大约「行」的一半到「名色」这里就是意识,「行」的上半段到「无明」这里是潜意识,分得比较简单,但是意思还是很相近。为什么叫潜意识?潜就是不知道,经过研究以后才晓得有这东西,因为不自觉,所以叫做潜意识。而无明呢?就是不明白不清楚,隐藏的立场和假设,意思和潜意识类似。而行呢?行代表抽象的逻辑原理、时间和意志力,所以由无明、行、识和名色整个组合起来就是心。但是这样还不够,还要加上本明。本明又称自性或本来面目或佛性。所以从本明、行、识到名色才是完整的心,通常不讲本明,但不讲出来的「本明」才是心的真正主角。
◎十二因缘与能知被知的关系
知道了十二因缘以后,心与身的界线在名色与六入之间,身体和世界的界线在取与有之间,心的部份称它为心灵或灵魂或心都可以,但是一定要包括本明,又不方便明讲,这是比较困难的地方。
能知与被知的观点可以用十二因缘来了解:像现在我的手拿住麦克风,麦克风被拿,能拿的是我的手,这能拿与被拿的关系,在十二因缘来讲,界线就划在「取」「有」之间(见图四(a)),能拿是我的身体,被拿的是物体,物体在「有」这里,所以从取以上都是能知,从有以下都是被知。我们再来问另外一个问题,假如大家把眼睛闭起来,心里面能不能感觉自己的身体?如果感觉了,这个身体是被我感觉的,这时候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就应该划在名色与六入之间,名色以上是能知,六入以下是被知(见图四(b))。由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知道能知与被知的界线是可以移动的,所以很多东西可以成为能知,但在某种条件之下它又可能会变成被知。如果界线移到行与无明之间(见图四(c)),要做到这样,以佛法来讲这个人的修行程度要很高,即行以下都可以被他知道,再进一步,将界线移到本明与无明之间,则修行程度又更高,至少是开悟的人了,无明以下的十二因缘全部都可以被他了如指掌(见图四(d)),只有本明没有办法被知道,本明能不能再被知,因为本明是纯粹的能知,没有一点点被知的成份(见图四(e))。本明就是佛性、自性,大家回想一下,佛法讲自性是空性,因为它不能被知道,当然就空了,佛法讲那么多空,就是在表达纯粹的能知有不可被知的性质,但是它是能知,所有一切被知都是靠它才被知道,它是所有一切能知的根本。
所有的物质都是被知,而且是存粹的被知,身体(六入、触、受、爱、取)和识心(无明、行、识、名色)有时候是能知,又有时候是被知,所以身体和识心是能知与被知的混和区,他们成为能知的时候必须与本明在同一边,所以本明是能知的根本,一切都是被本明所知。
◎主动权在能知,还是被知?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能知与被知这样的认知结构当中,事实就是这样,那么主动权在被知还是在能知?其实这个问题一问大家就知道答案,主动权一定在能知这一边,已经不须要再解释了,而被知这一边是没有主动权的,相对于能知而言,它是没有主动权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讲台,我踩它而不会抗议的原因,因为它没有能知,它是被知,物体是纯粹的被知,没有主动权当然不会抗议;如果我踩各位一脚,你就会骂我,反击我,为什么?因为你有能知,你就有主动权,所以你会反抗,所以主动权就在能知这里。我们最有主动权的是本明,他是主动权中的主动权。物质、物体这些都是纯粹的被知,它很具体也很实在,但是它没有主动权。问题就来了,我们经常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财富、名誉、地位、身分等等这些纯粹的被知上,却把自己的能知能觉忘记了,这样你就丧失了主动权,跟着这些纯粹的被知轮转生死,忧愁苦恼——这是丧失主动权的结果!
◎心灵(灵魂)、自性是主动者,是存在的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属于心灵(灵魂)或自性的这个部份,他们是主动者,他们是存在的。心灵从名色、识、行、无明到本明,但是只有本明才是自性,如果说心灵是主动者,那自性是主动者中的主动者,是终极的主动者,他是抽象的,但是他存在。讲到这里我们已经把什么是自性指出来了,自性是本明,他是一种不能被知的能知,他是纯粹的能知。
因为本明(纯粹的能知)是不可被知的,所以不可被分别,因此本明是无分别的。因为是无分别的,所以是不生不灭的,因此本明是没有生死的,没有生死的本明是每一个人都有的,那个才是你真正的自己,是你真正的主体,其他的部份都不是你真正的主体。
◎何谓生?何谓死?
什么是生?什么是死?用十二因缘图五来看的话,名色以上与六入以下这两个部份交界的地方断了关系就是死,因为一断开,六入这个身体就会坏掉了,就是死,这是大家对死的定义。事实上,断开和接起来,还有接得好与接不好的情况,很多人在走入死亡过程时,他的身体半身不遂,或耳朵听不见,或手脚不灵活不能动等等……,其实是表示名色与六入已经接得不好了;如果接好,病状就消失了。我们常常以为耳聋、眼盲或半身不遂是他的身体器官坏了,实际上有部分不是身体器官坏了,是名色和六入之间的衔接不好,而产生这种毛病。这时中国的针炙就很有用,针炙一下病就好了,难道是针灸把断掉的神经接好了吗?不是,而是把名色和六入的衔接接好了。那么名色和六入的衔接是什么东西呢?这衔接是很复杂的,中医或练功的人说的奇经八脉与穴道就是衔接器,佛法密宗的三脉五轮也是衔接器,所以我们想要健身,只要把衔接器衔接得好一点,身体就会健康。死亡就是这些衔接器和肉体断开了,断开以后,灵魂(心灵)独立于身体之外,是活的,真正的自己是灵魂,不是身体,六入以下就像是衣服,是可以脱掉的。如果我们对生死的了解是这样,那么死又有何惧?我从没看过有任何一个人,把旧车换新车会哭哭啼啼的!因为不了解是换新车,以为身体坏掉了一切就没有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你的真身、你的灵魂完全无伤,死亡是另一个新旅程的开始。
◎超度的意义
遇有亲友去世,超度或助念对他们有用吗?有用。最有用的是修超度法的人(或助念的人)的心意,不是贡品,不是纸钱,不是蜡烛,不是仪式,真正有用的是人的心意。心意在十二因缘的心灵这个部份,若你有纯净的善意要帮助他,要给他幸福,他就能收到幸福。因为他已经没有身体,所以物质对他来讲已经不存在了,他不需要物质的东西,他需要的是心灵部分(名色、识、行、无明、本明)的心意,你给了他心意,他心中的困惑就解了,他因此得到帮助。所以亲人去世,最好是有亲人专心诚意的把善心回向给他,他就会得到好处。也许有人会问,这样还需要贡品吗?中元普度准备那么多贡品做什么?贡品还是有需要的,贡品不是给往生的人,而是给活人看的,因为活着的人需要依靠贡品,才能将心意诱发出来,没有贡品他的心意是启发不出来的。当然修行好的人不需要贡品,他的心意也可以发出来——能观想的人才可以不要贡品或极少的贡品就够了。所以心意才是重点,当我们了解了以后,超度或助念就不是难题了。
《自性与生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