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自性与生死

  

自性与生死

  

  

梁乃崇教授

  

  

时间:2002年7月20日(星期六)

  

地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校本部礼堂

  

主持:唐松章教授

  

纪录:廖堂顺

  

整理:王圣宗、汪满妹

  

  

  

「自性与生死」,自性指的是我们的心灵,生死指的是我们的生命状态。这个题目可以说是跨入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身体,以及我们的物质环境。

  

  

◎唯心?还是唯物?

  

  

我们在这个世界所碰到的问题,大概就是两种,一种是心,另一种就是物。我们可以把这个世界的任何东西分成这两类,我们如何去定义心与物?同时我们也知道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唯心论,一种是唯物论,到底是唯心论对,还是唯物论对?这是须要弄清楚的。当然讲唯心并不是没有物,而是说心是主体,物是附属体;如果讲唯物的话,物则是主体,而心是附属体。这样的两套说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须要把它弄清楚,一旦弄清楚了,很多事情自然就解掉了;如果没有把它弄清楚,模模糊糊的,很多困惑就出现了。

  

  

我们先来看心是什么?一般来讲心是思维、是推理、是认知、是决断、是分析、是归纳、是演绎、是记忆、自我意识等等……。其实还有很多,譬如说慈悲心、嗔恨心、是非心等等。以上讲的这些都是心,但是这些心都有一个特质:不是很具体,比较抽象。譬如思维,我们只看到这两个字,但是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可以拿出来说明这个就是思维。物就不同,物指的就是物质、物体、物品等等,当然像房子是物,这个礼堂是物,大家坐的椅子也是物,这些物是很具体的,我们可以拿得出来,像我手上拿的这个麦克风也是物,非常具体的。所以物是非常具体的,让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可是「心」是什么呢?我们没有办法像「物」这么清楚拿出来,每一个「心」都是抽象的。所以了解到此,我们对心还是不够清楚。

  

  

◎认知结构:能知/被知

  

  

只要有能知能觉,就一定有被知被觉;同样的有被知被觉,就一定有能知能觉(见图一)。譬如说我现在站在这里,大家看得见;我现在在说话,大家听得见;所以我就是你们的被知被觉,你们就是能知能觉,所以这个能知和被知就出现了。譬如说,我站在这里,你们很清楚知道我被你们看见,我这个人体是被看见的,那是不是要有一个能看者,不然你怎么会觉得这是被看见的呢?所以这个被看见是很清楚的一件事实,你很清楚的知道我站在这里,是被你看见的。所以只要有被知被觉就一定有能知能觉,能知与被知是同时存在,不能单独存在的,这是一个事实,是不须要证明的事实。

  

  

能知与被知互相间的对照关系就是我们的认知结构。像我们每天一醒来,只要眼睛一张开,就是处在这个认知结构的状态中。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逃出这个状态,除非你没有知觉。有人说,怎么证明我有能知?为什么这是一个事实?我立刻可以证明这个事实:如果我站在这里,你能看得见;我在讲话,你能听得见,那么你就一定有能知能觉。如果你没有能知能觉,那么我站在这里,你看不见;我讲话,你也听不见,因为你没有能知能觉,你怎么会看得见?你怎么会听得见?所以在座的各位每一个人都有能知能觉,这是很简单就可以证明的事实。我这样讲,大家都听得懂,也觉得很简单,深入下去,这个结构可以解决我们碰到的所有问题。

  

  

现在我试着用能知与被知来说明:心是什么?心就是「能知能觉」;物是什么?物就是「被知被觉」。这样子来分类的话,我们就可以很清楚解释:为什么物比较具体,因为物是被知被觉,被你看到,被你摸到,像这麦克风就被我抓住啦,所以它是非常具体地被知被觉;而心是能知能觉,纯粹的能知能觉是不可被知被觉的,所以「心」必定是抽象的,因为「心」不被知,它是能知。

  

  

◎心、身、世界之结构——十二因缘

  

  

再从宇宙的结构来把「心」说得清楚一点:心、身、世界组合起来就是我们的宇宙。宇宙的结构说起来正好就是佛教的十二因缘。看图二,上面的部份就是心,中间的部份就是身,下面的部份指的就是这个世界,现在就来介绍十二因缘。

  

  

这十二因缘,大家先看到中间部份就是身,身的第一个是六入,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跟我们一般的了解完全是一致的。而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根,指的是大脑以及神经系统,而不是意识,意根与意识是不同的东西。意根指的就是大脑神经系统,是物质化的身体;意识却是心,不是物质化的身体。而身还包含触受爱取,这些都是身体,为什么身体还要包含触受爱取呢?因为只有六根而没有触受爱取,这个身体是死的,如果这个身体是活的,可以运作的,有功能的,它就会有触受爱取。我们拿眼根来做比喻,把眼根当做一部摄影机,摄影机在使用的时候,它先要碰触(触)光线,碰触了以后要接受(受)这个光线,接受了这个光线以后,如果这个光线是它喜欢的就把它留下来,这就是取(取)。喜欢是爱(爱),不喜欢是恶(恶),不喜欢就把它舍掉(舍),眼根是有触受爱取的功能,其它的五根也是一样。所以这里指的是一个活的、有功能的身体。

  

  

当取了以后才有这个世界,这个有的世界就生出来了,像这个讲台、这个礼堂就是一个「有」的世界,我们眼睛一看,手一摸,脚一踏,就是触受爱取,而生了这个「有」的世界,「有」的世界就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用佛法的话来讲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就组成了物质世界,所以这物质的环境就出来了。有了这物质环境以后,再生出生命世界,有了生命以后,这个生命就会老死,所以又有生老病死的生物世界。所以我们的身体一出来以后就有生老病死,而这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就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环境。

  

  

到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地方:取与有之间就是身体和世界之间的界线。但是科学观点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我们的身体,没有人类,这个世界还是在这里,它是不变的,它本来就在这里,而且它是什么样子已经定形了,这就是世界客观存在的理论。可是十二因缘的看法不同(见图三),它认为这个世界是我们的六根「取」出来的,这个世界是透过我们的六根而建立起来的,这与科学的观点是有非常大的差别。到底那一个对呢?现在我试着证明佛法的十二因缘是对的。

  

  

佛法的十二因缘认为「有」这个物质世界和生老死的生物世界都是虚幻的梦境。虽然我们认为物质都很实在,像讲台很实在,踏也踏不破它,但是佛法却认为它是虚幻的世界,为什么会这样子看呢?我又为什么要说它是对的呢?因为这个世界会是这个样子,是依六根的构造和功能而生的,我们六根的构造和功能如果改变了,这个世界就跟着改变,所以它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依六根而存在。我举一个例子,我问这个世界到底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如果这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话,它若是彩色的就应该永远都是彩色的,它若是黑白的就应该永远都是黑白的,不应该随着色盲与否而有所改变。但事实上不是如此,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色盲,这个世界就是黑白的;如果我们没有色盲,这个世界就变成彩色的。所以它是彩色或是黑白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依六根的性能来决定的。再举个例子,我们人类发明了很多仪器,在十二因缘来看,所有的仪器都是加装在取与有之间。譬如说眼根,我们在取与有之间加装显微镜或望远镜,加装了以后,所看见的「有」这个物质世界和生物世界就改变了,本来没有的东西也都跑出来了,所以这个世界是客观存在还是非客观存在?已经很明显是非客观存在了。所以我会认为佛法十二因缘讲的是对的,这个世界是被创造出来的,是幻化出来的,是透过六根所幻化的。像猫和狗与我们住在同一个地方,但是它们所看见的世界就跟我们不一样,这就是佛法为什么要说「世界是六根所幻化出来的原因」。

  

  

讲到这里,我们再回到心这个部份。心是什么?心分成名色、识、行、无明。那名色是什么?名色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名即法,色即色声香味触。「有」的那个层次也…

《自性与生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我们的未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