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性與生死

  

自性與生死

  

  

梁乃崇教授

  

  

時間:2002年7月20日(星期六)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本部禮堂

  

主持:唐松章教授

  

紀錄:廖堂順

  

整理:王聖宗、汪滿妹

  

  

  

「自性與生死」,自性指的是我們的心靈,生死指的是我們的生命狀態。這個題目可以說是跨入了我們的心靈、我們的身體,以及我們的物質環境。

  

  

◎唯心?還是唯物?

  

  

我們在這個世界所碰到的問題,大概就是兩種,一種是心,另一種就是物。我們可以把這個世界的任何東西分成這兩類,我們如何去定義心與物?同時我們也知道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唯心論,一種是唯物論,到底是唯心論對,還是唯物論對?這是須要弄清楚的。當然講唯心並不是沒有物,而是說心是主體,物是附屬體;如果講唯物的話,物則是主體,而心是附屬體。這樣的兩套說法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須要把它弄清楚,一旦弄清楚了,很多事情自然就解掉了;如果沒有把它弄清楚,模模糊糊的,很多困惑就出現了。

  

  

我們先來看心是什麼?一般來講心是思維、是推理、是認知、是決斷、是分析、是歸納、是演繹、是記憶、自我意識等等……。其實還有很多,譬如說慈悲心、嗔恨心、是非心等等。以上講的這些都是心,但是這些心都有一個特質:不是很具體,比較抽象。譬如思維,我們只看到這兩個字,但是沒有一個具體的東西可以拿出來說明這個就是思維。物就不同,物指的就是物質、物體、物品等等,當然像房子是物,這個禮堂是物,大家坐的椅子也是物,這些物是很具體的,我們可以拿得出來,像我手上拿的這個麥克風也是物,非常具體的。所以物是非常具體的,讓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可是「心」是什麼呢?我們沒有辦法像「物」這麼清楚拿出來,每一個「心」都是抽象的。所以了解到此,我們對心還是不夠清楚。

  

  

◎認知結構:能知/被知

  

  

只要有能知能覺,就一定有被知被覺;同樣的有被知被覺,就一定有能知能覺(見圖一)。譬如說我現在站在這裏,大家看得見;我現在在說話,大家聽得見;所以我就是你們的被知被覺,你們就是能知能覺,所以這個能知和被知就出現了。譬如說,我站在這裏,你們很清楚知道我被你們看見,我這個人體是被看見的,那是不是要有一個能看者,不然你怎麼會覺得這是被看見的呢?所以這個被看見是很清楚的一件事實,你很清楚的知道我站在這裏,是被你看見的。所以只要有被知被覺就一定有能知能覺,能知與被知是同時存在,不能單獨存在的,這是一個事實,是不須要證明的事實。

  

  

能知與被知互相間的對照關系就是我們的認知結構。像我們每天一醒來,只要眼睛一張開,就是處在這個認知結構的狀態中。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夠逃出這個狀態,除非你沒有知覺。有人說,怎麼證明我有能知?爲什麼這是一個事實?我立刻可以證明這個事實:如果我站在這裏,你能看得見;我在講話,你能聽得見,那麼你就一定有能知能覺。如果你沒有能知能覺,那麼我站在這裏,你看不見;我講話,你也聽不見,因爲你沒有能知能覺,你怎麼會看得見?你怎麼會聽得見?所以在座的各位每一個人都有能知能覺,這是很簡單就可以證明的事實。我這樣講,大家都聽得懂,也覺得很簡單,深入下去,這個結構可以解決我們碰到的所有問題。

  

  

現在我試著用能知與被知來說明:心是什麼?心就是「能知能覺」;物是什麼?物就是「被知被覺」。這樣子來分類的話,我們就可以很清楚解釋:爲什麼物比較具體,因爲物是被知被覺,被你看到,被你摸到,像這麥克風就被我抓住啦,所以它是非常具體地被知被覺;而心是能知能覺,純粹的能知能覺是不可被知被覺的,所以「心」必定是抽象的,因爲「心」不被知,它是能知。

  

  

◎心、身、世界之結構——十二因緣

  

  

再從宇宙的結構來把「心」說得清楚一點:心、身、世界組合起來就是我們的宇宙。宇宙的結構說起來正好就是佛教的十二因緣。看圖二,上面的部份就是心,中間的部份就是身,下面的部份指的就是這個世界,現在就來介紹十二因緣。

  

  

這十二因緣,大家先看到中間部份就是身,身的第一個是六入,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跟我們一般的了解完全是一致的。而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根,指的是大腦以及神經系統,而不是意識,意根與意識是不同的東西。意根指的就是大腦神經系統,是物質化的身體;意識卻是心,不是物質化的身體。而身還包含觸受愛取,這些都是身體,爲什麼身體還要包含觸受愛取呢?因爲只有六根而沒有觸受愛取,這個身體是死的,如果這個身體是活的,可以運作的,有功能的,它就會有觸受愛取。我們拿眼根來做比喻,把眼根當做一部攝影機,攝影機在使用的時候,它先要碰觸(觸)光線,碰觸了以後要接受(受)這個光線,接受了這個光線以後,如果這個光線是它喜歡的就把它留下來,這就是取(取)。喜歡是愛(愛),不喜歡是惡(惡),不喜歡就把它舍掉(舍),眼根是有觸受愛取的功能,其它的五根也是一樣。所以這裏指的是一個活的、有功能的身體。

  

  

當取了以後才有這個世界,這個有的世界就生出來了,像這個講臺、這個禮堂就是一個「有」的世界,我們眼睛一看,手一摸,腳一踏,就是觸受愛取,而生了這個「有」的世界,「有」的世界就是物質世界,物質世界用佛法的話來講就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就組成了物質世界,所以這物質的環境就出來了。有了這物質環境以後,再生出生命世界,有了生命以後,這個生命就會老死,所以又有生老病死的生物世界。所以我們的身體一出來以後就有生老病死,而這物質世界和生命世界,就構成了我們生活的環境。

  

  

到這裏有個很重要的地方:取與有之間就是身體和世界之間的界線。但是科學觀點認爲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即使沒有我們的身體,沒有人類,這個世界還是在這裏,它是不變的,它本來就在這裏,而且它是什麼樣子已經定形了,這就是世界客觀存在的理論。可是十二因緣的看法不同(見圖叁),它認爲這個世界是我們的六根「取」出來的,這個世界是透過我們的六根而建立起來的,這與科學的觀點是有非常大的差別。到底那一個對呢?現在我試著證明佛法的十二因緣是對的。

  

  

佛法的十二因緣認爲「有」這個物質世界和生老死的生物世界都是虛幻的夢境。雖然我們認爲物質都很實在,像講臺很實在,踏也踏不破它,但是佛法卻認爲它是虛幻的世界,爲什麼會這樣子看呢?我又爲什麼要說它是對的呢?因爲這個世界會是這個樣子,是依六根的構造和功能而生的,我們六根的構造和功能如果改變了,這個世界就跟著改變,所以它不是客觀的存在,而是依六根而存在。我舉一個例子,我問這個世界到底是彩色的還是黑白的?如果這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話,它若是彩色的就應該永遠都是彩色的,它若是黑白的就應該永遠都是黑白的,不應該隨著色盲與否而有所改變。但事實上不是如此,如果我們所有的人都是色盲,這個世界就是黑白的;如果我們沒有色盲,這個世界就變成彩色的。所以它是彩色或是黑白不是客觀存在,而是依六根的性能來決定的。再舉個例子,我們人類發明了很多儀器,在十二因緣來看,所有的儀器都是加裝在取與有之間。譬如說眼根,我們在取與有之間加裝顯微鏡或望遠鏡,加裝了以後,所看見的「有」這個物質世界和生物世界就改變了,本來沒有的東西也都跑出來了,所以這個世界是客觀存在還是非客觀存在?已經很明顯是非客觀存在了。所以我會認爲佛法十二因緣講的是對的,這個世界是被創造出來的,是幻化出來的,是透過六根所幻化的。像貓和狗與我們住在同一個地方,但是它們所看見的世界就跟我們不一樣,這就是佛法爲什麼要說「世界是六根所幻化出來的原因」。

  

  

講到這裏,我們再回到心這個部份。心是什麼?心分成名色、識、行、無明。那名色是什麼?名色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名即法,色即色聲香味觸。「有」的那個層次也…

《自性與生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我們的未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