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以後,無論是對事情、對人生、對財富、對幸福、對于失敗或成功的看法都完全不一樣了。那時才知道以前其實真是莫名其妙,若未開悟你是不會感覺自己莫名其妙的,而且也會覺得那些未醒的人莫名其妙,那該怎麼辦呢?只有幫忙他們喚醒真心,協助別人也清醒過來。每一個人的清醒是遲早的事,因爲每一個人都有真心,所以遲早都會清醒,雖是叁大阿僧祇劫也還是一個時間而已,遲早總是要清醒的,只不過是停留在衆生這個階段的時間長一些而已,據我看起來遲早都要開悟,都要成佛的!因爲你始終帶著佛性跑來跑去,混來混去,只是你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在輪回而已。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在修行,而且每一個人遲早都會成佛的!不管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他都在修行。如果他做壞事的話,他就一定會受到報應,所以他會痛苦,而給他痛苦就是讓他修行。所以對于人墮落的狀況,我一點都不擔心,對好人不擔心,對壞人我也不擔心,因爲大家遲早都要成佛的。所以如果你把時間看空了,覺得時間就等于沒時間的時候,長短又有什麼差別呢?只不過對做衆生的人而言,生生世世來吃飯、睡覺你不會厭嗎?你還覺得很有樂趣嗎?生生世世都做同樣的事情有什麼好玩?
另外我要補充一點的是:如果人的真心喚醒了以後,他是怎麼做事情的呢?他的看法是什麼?因爲我覺得一般佛教留傳下來的看法不是真實的狀況,而且只講了一部份而已,那麼真正醒的人是什麼樣子?真正醒的人會把他的內衣、外衣打理得很好,也會把被知的部份做得很好的,並不會因爲醒了就把被知的部份丟掉,就像羅漢一旦成道就「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好像很豪氣不再來了;但菩薩和佛不是這個樣子的,他會再來,所以他是會把身心世界所有被知的部份以及能知被知的混合區和真心這個部份,他都會把它做得很好,做得圓滿莊嚴,這樣子才是一個圓滿的狀況。
很多人就會問:已經悟了真心,爲什麼還來這個被知的世界?大家要知道一件事情:真心這個部份是空無的,是無分別的,是永恒不變的,這樣子的狀況沒有變化不好玩。好玩的地方在哪裏?在被知的這個部份,被知的部份是生生滅滅的,是分別的,是有相的,因此它是會變的,會變的才可以創造;若一個東西不會變你又怎麼創造?只有可變的被知的部份是可以創造的。所以開悟的人來玩什麼?是來玩創造遊戲的,這樣才好玩,非常好玩!所以兩邊都打通了,真心的部份和被知的部份都貫通了,我認爲那才是一個完整的人!如果只有被知的部份,只有心靈以下被知的部份是不完整的,因爲你缺了真心;如果說你修行成道證了真心,就把被知的部份都不要了,只要真心,那也不完整,還是缺了一部份;只有兩邊都兼顧了,兩邊都具足了,那才是完整的,才是佛。佛要的就是這個!
當真心喚醒,出來玩創造遊戲的時候,跟衆生的輪回生死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衆生在這裏輪回生死是苦中作樂,與菩薩玩創造遊戲完全是兩碼子事兒!
我今天要講的內容就到這裏,最後我想問大家一句話:因爲聽了我今天的演講而想要探究真心的人請舉手。(大部份的人都舉手)好,太好了!,歡迎大家來參加探究真心的行列,謝謝各位。
【現場問答】
主持人:我們再度以熱烈的掌聲謝謝梁老師給我們這麼精湛的開示,(大家鼓掌)謝謝梁老師。
問:人的出生是真心做主而投胎的嗎?
答:對,是真心做主的。
問:嬰兒出生,不認識外物時保有較多的真心,長大以後,就失去了真心嗎?
答:通常在嬰兒的時候,保有真心的成份比較多;只是長大以後,追求外物愈多,把真心的部分忘得愈多,所以是有這個狀況的。但也不完全是這樣,也有人懂得修行,長得愈大,真心恢複得愈完整、愈充實、愈成熟,所以這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問:人若不理身體,此身死了,是不是就無法修行?
答:對,所以不能不理身體。真正的修行並不是說不理身體,即使找到了真心,也還是要把我們的身體打理得漂漂亮亮、健健康康的,這個是我們應該要做的。小乘佛法的修行往往會有這種傾向——不理身體,要把它調整過來。我們的身體還是要保護的,但是不要因爲只照顧身體而把真心忘記,要注意的就是這一點,也就是要提醒你的真心,同時也要照顧好你的身體。
問:本明在睡覺時是否存在?是否還是能知?
答:我們睡覺的時候本明還是存在的,它是不是還是能知?它還是!這裏就要多說明一點,這個能知它還有一個性質,就是它不被知,但是它可以要去知,也可以不要去知,所以它也會保持在一個無知的狀態。這個部份我們比較少講,因爲現在大家是清醒的,你的本明是在能知的狀態,不是在無知狀態。這也就是爲什麼人一定要睡眠,因爲這個本明有時在能知的狀態,同時也要有一個時間是在無知的狀態,必須要這樣,所以人必須睡眠。如果不讓人睡覺,這個人會死的。
問:如何提高辨識究竟能知的靈敏度?
答:這個就要修行,要鍛煉,是有方法的。這個方法就是你要能夠敏銳的知道:這個還是被知的。具體的東西我們都知道它是被知的,譬如這些物體、這些桌椅,我們會知道它們是被知的;但是抽象的思想,我們就常常不曉得那也是被知的,沒有注意到那是被知的,那時我們的辨別能力就沒有了。所以我們要增加這方面的辨別能力,就是增加你辨別被知的靈敏度。你辨別被知的靈敏度提高以後,就可以增加你辨別出能知──能知是不能被你辨別的,被你辨別了,那個就不是能知,真正的能知連「能知」兩個字都不能講,講出來的都是假的。
問:換新車之所以高興是因爲身體存在,心裏感受到高興,是在知的狀態;但換身體,沒有人知道新的身體會在何處出現?是在何種狀況出現?會舒服嗎?會感受到愉悅嗎?是否已經不在同一狀態?
答:當然不在同一狀態。一個是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劃在身體與物質之間,一個是劃在心靈與身體之間,兩者是不一樣。現在的問題是,如果你能夠把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劃在心靈與身體之間,你就會知道你的舒適、你的愉悅是在心靈這一邊,身體那一邊的舒適與愉悅還不是,所以這裏的問題是你做得到或做不到的問題,界線劃得到就做得到,界線劃不到就做不到。
問:如何看待自己身體的病痛?因爲感覺到的是不舒服。
答:我們怎麼看待自身的病痛呢?這個不舒服是被你知道的,它就是被知,那麼我們知道這個是被知的就好辦了:你可以找醫生幫你醫病,把不舒服消除。而消除本身還是被知,並不會因爲把病痛消除了就變成能知。當我們知道這是被知的,那麼它就是會變的,如果你會修行的話,你就可以把它化掉,把它變得不痛,甚至可以把它變好,這是修行可以做的事情,是可以運用的。如果這個病痛、這個身體不是被知的,這個痛就永遠不會變,本來如是,那就變不了;但就因爲它是被知的,所以它是可以變的,所謂創造就是做一些改變。
問:請問又如何看待親友身體的病痛?因爲一般人都認爲身體就是真正的自己。
答:當他視自己身體是真正的自己的話,我們要尊重他的看法,要協助他排除病痛;不要因此認爲他顛倒,說他不懂真心。當然同時也可以告訴他,這個病痛是被你知道的,然後就再問他,誰在知道?讓他自己去想,這個體悟是要自己去做的,我們幫助別人是誘導別人去體悟,當他自己能夠體悟了,這個對他來講才是真實的,才能夠受用。
問:爲了追求佛性,是否被知的部份皆可抛?
答:我們是要追求佛性,是要探究真心,至于其他不是真心的、被知的部份,並不是不去追求。當我們追求真心的時候,我們當然就專心的去追求,但並不代表被知的部份我們就棄如敝屣,不理它了,不是這樣子的,我們還是要追求的,更何況追求到真心的時候,還要特別來照顧、來修煉這個被知的部份,這才完整。
問:如何看待景氣衰退,失業率高漲,躁郁自殺的人愈來愈多,從這些也可探究真心嗎?
答:…
《探究真心(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