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理性、感性與願性▪P2

  ..續本文上一頁結論,你都可以得到,只要選一個適當的假設,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結論。所以,邏輯論證並不能證明答案就是真的,一定要經過查證,查證就是做實驗,就你們的工作來講,就是要去做調查,而調查也等同做實驗。科學的實驗也是有限製的,是什麼呢?科學實驗要能夠重複,那麼,科學實驗是怎麼認知、怎麼知道、怎麼判斷這就是正確的證據?證據擺在那裏,它自己不會講:我是正確的證據,不會的。而這個證據、實驗的結果、查證出來的證據,到底是對,還是不對,怎麼判斷?證據本身是不會說話的,我們說證據會說話,其實它本身不會說話,是人在說的,是在人的認知之下,說出來的。所以,最重要的限製,還是受人的認知的影響,因爲,這些查證所得的證據,還是人說的。凡是人說的,就不一定是絕對正確。所以,犯罪案子也會誤判,誤判的事情還是會發生,爲什麼?因爲這是人做的。

  

  我們如何超越這個限製呢?就是要超越到理性之外,所謂理性之外,就是要超越到沒有假設,到「空、無」的層次。如果你可以超越假設,那麼,它無限的潛力就會出來。套一句佛家用語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你能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超越假設。如果是「有所住而生其心」的話,就沒有辦法超越假設。

  

  

  

(圖四:感性的層次)

  

  

感性的層次

  

  接下來講感性(圖四)。我們來看,感性的最低層次,就是情緒,再往上一層就是感情,比感情再高一層,就是feeling。這一個層次,我一直要找一個名詞來表達,以前用「感覺」,覺得不對,後來就用「感性」,感性是好一點,但也覺得不太適合,找來找去就找了英文字:feeling。這個字,我發覺美國人他們的意思,跟我要表達的是一樣的,就代表我要的意思。很奇怪,跟我們中國人講feeling,大家統統都懂,所以,就用了這個字,而且很正確地知道我要講的意思。如果我用「感覺」來表達的話,反而會聽錯。所以,這個層次大家是有的,但是,中文裏面並沒有一個適當的字來代表這個層次,反而英文有。比這個層次再高一點,就是所謂的「大愛、博愛」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而大家常講的「慈悲」是在更上一層,是與「情感所不及」「憎愛不關心,常伸兩腳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在同一個層次。

  

  感性的直覺層次

  

  所謂的慈悲,就是「無量慈悲」。這個層次到了直覺,也就是感性的直覺層次,那是什麼呢?是「情感所不及」的狀況,感情到不了這裏,那它是什麼呢?就是六祖所說的「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是什麼境界呢?就是感情所不及,就是超越了愛恨情仇,得大自在。這樣的境界,就是「無量慈悲」的境界。這個境界又到了我們所謂的「直覺」層次。

  

  受生愛,愛生取

  

  我們再來看feeling是什麼?我用我自己的經驗來講,年輕的時候,我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根本不知道感性是什麼。可是,有些同學很會談戀愛啊!跟女朋友感情好得不得了,我不懂談戀愛是什麼,也沒有女朋友。所以,我就問他:「喂!談戀愛是什麼?」他聽我這樣問,就說:「哎呀!你好像完全沒有感情這個東西。」我說:「我就是沒有啊!那你教我吧!」于是這個好朋友就教我了。可是他怎麼講我都聽不懂,因爲我真的搞不清楚。那時他就到市面上買了一本《世界偉人情書大全》,厚厚的一本,然後就翻給我看:這一個偉人是有真感情的,那個人他沒有。我說:你怎麼知道?他也講不出來,只說:這個就是有嘛!在裏面又翻到拿破侖的情書,我們一篇一篇的看,他說:這有真感情。約瑟芬是拿破侖的情婦,她也有回信啊!他說:約瑟芬沒有,感情是假的。我說:我就是看不懂,爲什麼這是假的?他又要我寫情書給一個假想的情人,我就寫,寫了幾次,他看了以後說:「哎呀!這個不行,你的情書裏面,都是『因爲怎麼樣,所以怎麼樣』,『因爲你很好,所以我要愛你』『因爲你很漂亮,所以我要怎麼樣……』」我說:「不這樣,不然要怎樣?」我就發覺腦子裏面,全都是「因爲、所以」這個結構。他說:「你要把因爲、所以拿掉。」我說:「拿掉就沒有了,就寫不出來了。」他這樣很熱心地教了我叁個月,然後到最後一天就說,他放棄不教我了,說他沒有辦法。雖然這麼說,到了第二天,他還是一大早就跑來,他說:這是最後一次了哦!實在沒有辦法就沒有了。他就草草的畫了一個圖,這一個就是感覺,另外一個才是感情,加上一個理由那就是假的,從你的感覺一出來的就是真感情。他這麼一講我就懂了,我不是沒感覺!只是不知道他們講的感情,原來是這個東西。所以,就在那一剎那,我完全懂了。我說:原來你們講的是這個,我知道啊!而且我有啊,這是什麼東西?就是feeling。

  

  懂了以後,我就跟他一樣地神,一對男女走過,不管是親密的、不親密的,我很清楚的知道他們有沒有感情。有一天偶然遇到一個朋友,當我和他在聊天的時候,有一個女孩子過來跟他閑話兩、叁句,等那個女孩子一走之後,我就問說:「你們有很深的感情哦!」我這麼一說,把這個朋友嚇死了。因爲他不想讓別人知道他和那女孩子的感情,以爲掩飾得很好,怎麼一下子就被我看穿了,真是嚇到他了。從那個時候起,我就知道我真的懂了,因爲經過了查證。那個時候,我們很得意,他自認爲是天下第一情聖,我說:那我是第二吧!學佛之後,讀了「十二因緣」,看到「十二因緣」中講「受生愛,愛生取。」看到這一段我也嚇到了。原來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就懂了「受生愛」:就是由感受直接生出來的,才是真的愛嘛!我只懂得這一個,祂懂十二個,我還以爲自己是天下第二,原來兩千多年前,祂就清清楚楚了。

  

  

  

(圖五:十二因緣及好感、愛、占有流向示意圖)

  

  ※沿著十二因緣逆向回來,愛就會一直存在

  

  好,現在我來解釋(圖五):譬如說,我們在愛一個人的時候,事實上,在愛他之前,一定是先有好感,那個好感就是「受」,也就是感受、感覺,這就是feeling。有了feeling以後,才會去愛,愛了以後,就會怎麼樣?就要占有、要控製。當好感變成愛的時候,好感就沒有了,當愛變成占有的時候,愛也沒有了,只是占有。所以,「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就是這麼來的。人一定是依著「十二因緣」這樣走下來的(由「無明」往「老死」),走到後來就是生老病死。佛法要我們怎麼走呢?就是要我們逆向來走(由「老死」往「無明」),逆向走回來就不會往「老死」落下去。所以,在「愛」這個地方,我們不要只想保有愛,你要沿著十二因緣逆向回來,愛就會一直存在。也就是說,你要一直保持在有好感這裏,那麼愛就會存在,就不會落下去。我們一般講的愛恨情仇,就在「愛」這裏,你只要能提升上去,你的愛就會更開闊更豐富。所以,我們要回溯,回溯到我們的感受、欣賞的態度這裏,那你就會保有美,也會保有那個feeling,不要隨著習性向外馳求。因爲這樣的回溯,就會回溯到無明,無明過來就是本明(也就是禅宗說的「本來面目」),如此就可以一直回溯到直覺,這樣的回溯,才是向內心的,也才會越來越開闊。

  

  

  

  

(圖六:願性的層次)

  

  ※願性的層次

  

  接著講願性(圖六)。如果一個人遇事常猶疑不決,他的願性就很低;若遇事有所決斷,能做取舍,那他就在比較高一點的層次,這是就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來說的。大一點的事情,比如:作人生的大抉擇,或說人生的志願,這個層次又要高一點了。再高一個層次,那就有關你的信仰、使命感,也可以說是永恒生命的抉擇,就不只這一生了,也就是生生世世的生命,你怎麼抉擇的問題了!還有比這個更高的,就是「意志所不及」,到了這裏就超越了意志,他有大無畏的精神,雖千萬人吾往矣!

  

  ※願性直覺層次的威力

  

  這個層次還有一個「無始清淨大願」。菩薩都是依「無始清淨大願」而來的。「無始」就是不知道從什麼開始就來了,就有這麼一個清淨大願,沒有理由,一開始就來的。所以到了這個層次的願性,是既不講感情,也不講理性,就是「我要什麼」!這個層次的願性對我們的影響是很大的,當你達到這裏時,你就知道,就像孟子所說的「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任何困難都不在乎,這就是我要做的,是非常勇猛、意志堅定、無可動搖的,那就是到這個層次了。

  

  像菩薩乘願再來普渡衆生,是沒有理由的,不這樣做,他不舒服,他不要錢,也不要地位權勢,也沒有什麼愛好不愛好。你看,這個「願性」,我們覺得不了解它,隱隱約約知道一點,但是,對人類的影響是很大的,我們大概都在不知不覺之間受到影響。

  

  你的志願是什麼?自己要去找到內心渴望的東西,那個渴望才是你的志願。我知道很多人一直找不到,他自己也不曉得要幹什麼?因爲他自己不曉得要幹什麼,所以,爸爸、媽媽要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老師要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或者這個社會價值觀,鼓勵做什麼,就去做什麼。你要努力去找,去發掘自己到…

《理性、感性與願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探究真心(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