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理性、感性与愿性

  

理性、感性与愿性

  

  

梁乃崇

  

菩萨乘愿再来普渡众生,他没有理由的,

  

他不这样做,他不舒服。

  

他不要钱,他不要地位权势,也不是什么爱好不爱好。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今天要讲的题目是「理性、感性和愿性」。我先解释理性、感性与愿性的定义,再综合起来看这三个面向。

  

  心灵三面向与其他知识系统的比对

  

  这三个性质不是说心灵有三类,而是心灵有三个面向,这三个面向是一体的,互相关联。每一个面向,都由低至高,有不同层次的境界。境界愈高,就愈空灵具足;境界愈低,就愈重浊,并且常感缺乏不足。三者的运作是整体的,不能切割开。

  

  

  

(图一:心灵的三面向)

  

  现在我就用这三角体来代表这三个面相(图一),并且列出它们的对照关系(图二)。我们看到,理性可以对照到大家熟知的IQ,或智仁勇的智,或真善美的真或知情意的知;感性可以对照到EQ,EQ这个名词差不多出来了十年,我们译成情绪商数,另外对照到智仁勇的仁,真善美的美以及知情意的情;愿性可以对照到AQ,AQ这个名词才出来一、两年,我们译为挫折商数或逆境商数,另外愿性还可对照到智仁勇的勇,真善美的善以及知情意的意(志)。这三个面向,人一定都会有,所以,如果你认为你有一个面向,而其他两个,你不太了解,那是不健康的想法。换句话说,这三个面向都非常重要,是缺一不可的。

  

  

  

  

(图二:「心灵三面向」与其他知识系统的比对)

  

  

理性是在求知、求真、求智

  

  我们先来看对照于理性的IQ,大家都以为IQ高就是聪明,我们做智力测验,实际上是在测量你的思考速度。所谓IQ高,就是思考速度快。有一件很有趣的事,大家都说爱因斯坦很聪明,他的IQ是很高的,有180,可是他在做学生的时候,成绩是不很好的。假如要用这个成绩来猜测他的IQ的话,那肯定是不高的。所以,这里是属于我们的智慧,也就是理性的部分。理性是在求真、求智的,也就是在求知,所谓求知,它的重心在懂不懂。所以,如果对重视理性的人说:你不懂!那真是奇耻大辱!这里的重点就是要「懂」,要「知」,这就是理性的特征。就像飞安委员会的工作是调查真相,就是在求真,重点是在懂不懂!我想这个就不再多说了。

  

  感性是在求仁、求情、求美

  

  再来看感性,感性求的是仁,是属于情方面的,也是在求美。如果是一个艺术家,他追求的是美,重点就是有没有情!有没有情就是有没有好感,这一部份就属于「感性」。如果「真、善、美」里面,只能选一个的话,我选的是「真」。你会选哪一个?有人会选「美」,那他是属于「感性」比较重的人;选「善」的话,是「愿性」比较重的人。「智、仁、勇」里面,你比较喜欢哪一个?喜欢「仁」的话,那你是「感性」比较重的人;喜欢「智」的话,那就是「理性」比较重的人。

  

  所以,感性到底是什么?我相信在座各位一定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从过去以来一直都会这样:如果你太理性了,心里面会觉得空虚,会觉得不足,为什么呢?因为另外两边没有被满足。你心里面有需要,所以,在生活里面,自己就会把环境弄得美美的,这样就舒服一点,比较不会枯燥乏味。各位在飞安的工作偏重在理性,但是,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你还是要生活的,所以,生活里面还是需要感性这方面来调合。譬如唱唱歌、看看电影,要不然也要出去郊游或旅行,那都是要满足这个部分。如果一个团体大家都很理性,没有感性,就会像没有润滑油的机械一样,常常会碰撞,有了感性这一部份,大家在工作、相处的时候,就会有润滑作用。

  

  有些人很厉害,他能够控制别人的情绪,或者是掌握别人的情绪。他要你高兴你就高兴,让你生气你就生气。能够这样,当然是他先把自己的感性掌握得很清楚,然后就可以掌控别人了。这个能力,可以使一个人事业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部份掌握不了的话,事实上,对一个人、对一个团体,会比较难掌握。

  

  以前吴大猷就常讲:「人是最难搞的,搞物理都很容易。」为什么人比较难搞呢?因为他有感性,你不懂感性,当然就觉得难搞了,如果懂的话,人也是好搞的。所以,飞机好搞,人也好搞啊!我想,这是生命的特征,如果是搞飞机的话,因为飞机是物,只要用理性去对待它,大概都可以把它搞定。但是,生命就不同了,生命除了有理性之外,还有感性,你一定要懂得感性,才能够把握它。

  

  愿性是在立志、求善、求勇

  

  再来就是「愿性」,「愿性」是什么呢?「勇」跟愿有关,「善」也是愿,「知、情、意」的「意」是意志,意志就是愿性。我们从小读书,一定写过一篇作文:我的志愿。你的志愿,就是在讲你的愿性是什么?也可以代表你的意志是什么?或者是你的人生方向是什么?这些都是「愿性」,可是现在这个部分被我们忽略了,心灵就缺了三分之一。

  

  譬如说,有些人上大学要选什么科系,是爸爸妈妈帮他决定的。很多读医学院的学生,自己根本不喜欢医学,是爸爸妈妈要他读的,或是随着社会的价值观去读的。后来他也做了医生,但这不是他的志愿,他这一生真的会很痛苦。这个现象就表示我们还不了解「愿性」是什么,如果大家对于「愿性」清楚的话,就不会犯这种错误。说到这里,大家就可以了解到心灵这三个面向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如果只重视其中一个或两个而忽视其他一个或两个,是绝对错误的。

  

  

  

  

(图三:理性的层次)

  

  理性的层次

  

  我们就由浅至深来谈理性(图三)。你常会想东想西是吧?那想东想西的心就是比较低层次的理性。如果你有系统地想,思维是有系统的,就是比较高层次的理性。比这更高一点,就是形而上的逻辑论证,我相信在座各位,对于逻辑论证一定很讲究,就好像侦探要用逻辑论证,抽丝剥茧地把真相找出来一样。比逻辑论证再上一层就是智慧,在这个层次,他可以接受的假设是多种假设,多种假设透过逻辑论证,可以得到多样的结论。不同的假设,经过逻辑论证,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有智慧的话,就可以接受很多不同的假设,如果智慧不够,就只能接受一个假设。如果你可以接受很多假设,即使是相反的,你也可以接受,都可以拿来用,这样的理性层次,就达到了智慧层次。

  

  直觉能生万法

  

  如果你只能接受一个假设,其他的假设不能同时接受,特别是相反的更不能同时接受,这个智慧就没有那么高的层次。那更高一个层次是什么呢?就是「思议所不及」,也就是逻辑论证达不到的地方,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又清楚明白,到了这个境界就是「般若智」了,是属于一种直觉,这个直觉能生万法。当我一讲到这个层次的直觉,就跳得太高了,好像不太容易懂。但是,我要提醒各位这一层次的直觉,是你每天都在用的。

  

  我举个例子,譬如有一天你拿着榔头钉钉子,不小心敲到手了,痛不痛?那种立即的痛感,那么清楚,是经过思辨的吗?没有,那个就是「直觉」。譬如说,这个三明治到底好不好吃?你要经过思维、逻辑论证,才知道它好不好吃吗?不需要啊!一看就知道的。所以,我们在做非常多事情的时候,根本都是在用直觉,但是,问题是你常常不承认你有这种东西,你以为你没有,实际上我们是有的,而且时时刻刻都在用。虽然实情是这样,直觉还是需要锻炼的。

  

  理性的限制

  

  有了假设,我们经过逻辑推论后,就会得到一个结论。假设是你自己定的,你可以定N个假设,也会得到N个结论,这只是逻辑论证而已。但是,我们在做逻辑论证的时候,是不是很严谨?「列子」里面有一个「亡鈇意邻」的故事,说有一个人掉了一把斧头,心里就猜测是邻居的孩子偷的,于是他看这小孩的行为、走路就像贼,再看他脸上表情也像贼,听他说话也像贼,看他所有动作态度,没有一样不像贼。没多久,他在家里,找到了自己的斧头,这时再看这个小孩时,所有的动作态度都不像贼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逻辑论证是不够的,结论是要经过查证的。所以,飞安委员会就是在做查证的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这样才会得到真的东西。经过逻辑论证得到的答案只是推论,而推论,也就是解题的能力,包含前面猜想的能力,就是所谓的「智慧」。

  

  不过这样的理性还是有限制的,它的限制是什么呢?是在它的基础是假设,假设改变了,后面的结论就会跟着改变。因为这个假设是随你选的,意思就是任何…

《理性、感性与愿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探究真心(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