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感性與願性
梁乃崇
菩薩乘願再來普渡衆生,他沒有理由的,
他不這樣做,他不舒服。
他不要錢,他不要地位權勢,也不是什麼愛好不愛好。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今天要講的題目是「理性、感性和願性」。我先解釋理性、感性與願性的定義,再綜合起來看這叁個面向。
※心靈叁面向與其他知識系統的比對
這叁個性質不是說心靈有叁類,而是心靈有叁個面向,這叁個面向是一體的,互相關聯。每一個面向,都由低至高,有不同層次的境界。境界愈高,就愈空靈具足;境界愈低,就愈重濁,並且常感缺乏不足。叁者的運作是整體的,不能切割開。
(圖一:心靈的叁面向)
現在我就用這叁角體來代表這叁個面相(圖一),並且列出它們的對照關系(圖二)。我們看到,理性可以對照到大家熟知的IQ,或智仁勇的智,或真善美的真或知情意的知;感性可以對照到EQ,EQ這個名詞差不多出來了十年,我們譯成情緒商數,另外對照到智仁勇的仁,真善美的美以及知情意的情;願性可以對照到AQ,AQ這個名詞才出來一、兩年,我們譯爲挫折商數或逆境商數,另外願性還可對照到智仁勇的勇,真善美的善以及知情意的意(志)。這叁個面向,人一定都會有,所以,如果你認爲你有一個面向,而其他兩個,你不太了解,那是不健康的想法。換句話說,這叁個面向都非常重要,是缺一不可的。
(圖二:「心靈叁面向」與其他知識系統的比對)
※理性是在求知、求真、求智
我們先來看對照于理性的IQ,大家都以爲IQ高就是聰明,我們做智力測驗,實際上是在測量你的思考速度。所謂IQ高,就是思考速度快。有一件很有趣的事,大家都說愛因斯坦很聰明,他的IQ是很高的,有180,可是他在做學生的時候,成績是不很好的。假如要用這個成績來猜測他的IQ的話,那肯定是不高的。所以,這裏是屬于我們的智慧,也就是理性的部分。理性是在求真、求智的,也就是在求知,所謂求知,它的重心在懂不懂。所以,如果對重視理性的人說:你不懂!那真是奇恥大辱!這裏的重點就是要「懂」,要「知」,這就是理性的特征。就像飛安委員會的工作是調查真相,就是在求真,重點是在懂不懂!我想這個就不再多說了。
※感性是在求仁、求情、求美
再來看感性,感性求的是仁,是屬于情方面的,也是在求美。如果是一個藝術家,他追求的是美,重點就是有沒有情!有沒有情就是有沒有好感,這一部份就屬于「感性」。如果「真、善、美」裏面,只能選一個的話,我選的是「真」。你會選哪一個?有人會選「美」,那他是屬于「感性」比較重的人;選「善」的話,是「願性」比較重的人。「智、仁、勇」裏面,你比較喜歡哪一個?喜歡「仁」的話,那你是「感性」比較重的人;喜歡「智」的話,那就是「理性」比較重的人。
所以,感性到底是什麼?我相信在座各位一定知道。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從過去以來一直都會這樣:如果你太理性了,心裏面會覺得空虛,會覺得不足,爲什麼呢?因爲另外兩邊沒有被滿足。你心裏面有需要,所以,在生活裏面,自己就會把環境弄得美美的,這樣就舒服一點,比較不會枯燥乏味。各位在飛安的工作偏重在理性,但是,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你還是要生活的,所以,生活裏面還是需要感性這方面來調合。譬如唱唱歌、看看電影,要不然也要出去郊遊或旅行,那都是要滿足這個部分。如果一個團體大家都很理性,沒有感性,就會像沒有潤滑油的機械一樣,常常會碰撞,有了感性這一部份,大家在工作、相處的時候,就會有潤滑作用。
有些人很厲害,他能夠控製別人的情緒,或者是掌握別人的情緒。他要你高興你就高興,讓你生氣你就生氣。能夠這樣,當然是他先把自己的感性掌握得很清楚,然後就可以掌控別人了。這個能力,可以使一個人事業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這部份掌握不了的話,事實上,對一個人、對一個團體,會比較難掌握。
以前吳大猷就常講:「人是最難搞的,搞物理都很容易。」爲什麼人比較難搞呢?因爲他有感性,你不懂感性,當然就覺得難搞了,如果懂的話,人也是好搞的。所以,飛機好搞,人也好搞啊!我想,這是生命的特征,如果是搞飛機的話,因爲飛機是物,只要用理性去對待它,大概都可以把它搞定。但是,生命就不同了,生命除了有理性之外,還有感性,你一定要懂得感性,才能夠把握它。
※願性是在立志、求善、求勇
再來就是「願性」,「願性」是什麼呢?「勇」跟願有關,「善」也是願,「知、情、意」的「意」是意志,意志就是願性。我們從小讀書,一定寫過一篇作文:我的志願。你的志願,就是在講你的願性是什麼?也可以代表你的意志是什麼?或者是你的人生方向是什麼?這些都是「願性」,可是現在這個部分被我們忽略了,心靈就缺了叁分之一。
譬如說,有些人上大學要選什麼科系,是爸爸媽媽幫他決定的。很多讀醫學院的學生,自己根本不喜歡醫學,是爸爸媽媽要他讀的,或是隨著社會的價值觀去讀的。後來他也做了醫生,但這不是他的志願,他這一生真的會很痛苦。這個現象就表示我們還不了解「願性」是什麼,如果大家對于「願性」清楚的話,就不會犯這種錯誤。說到這裏,大家就可以了解到心靈這叁個面向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如果只重視其中一個或兩個而忽視其他一個或兩個,是絕對錯誤的。
(圖叁:理性的層次)
※理性的層次
我們就由淺至深來談理性(圖叁)。你常會想東想西是吧?那想東想西的心就是比較低層次的理性。如果你有系統地想,思維是有系統的,就是比較高層次的理性。比這更高一點,就是形而上的邏輯論證,我相信在座各位,對于邏輯論證一定很講究,就好像偵探要用邏輯論證,抽絲剝繭地把真相找出來一樣。比邏輯論證再上一層就是智慧,在這個層次,他可以接受的假設是多種假設,多種假設透過邏輯論證,可以得到多樣的結論。不同的假設,經過邏輯論證,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有智慧的話,就可以接受很多不同的假設,如果智慧不夠,就只能接受一個假設。如果你可以接受很多假設,即使是相反的,你也可以接受,都可以拿來用,這樣的理性層次,就達到了智慧層次。
※直覺能生萬法
如果你只能接受一個假設,其他的假設不能同時接受,特別是相反的更不能同時接受,這個智慧就沒有那麼高的層次。那更高一個層次是什麼呢?就是「思議所不及」,也就是邏輯論證達不到的地方,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又清楚明白,到了這個境界就是「般若智」了,是屬于一種直覺,這個直覺能生萬法。當我一講到這個層次的直覺,就跳得太高了,好像不太容易懂。但是,我要提醒各位這一層次的直覺,是你每天都在用的。
我舉個例子,譬如有一天你拿著榔頭釘釘子,不小心敲到手了,痛不痛?那種立即的痛感,那麼清楚,是經過思辨的嗎?沒有,那個就是「直覺」。譬如說,這個叁明治到底好不好吃?你要經過思維、邏輯論證,才知道它好不好吃嗎?不需要啊!一看就知道的。所以,我們在做非常多事情的時候,根本都是在用直覺,但是,問題是你常常不承認你有這種東西,你以爲你沒有,實際上我們是有的,而且時時刻刻都在用。雖然實情是這樣,直覺還是需要鍛煉的。
※理性的限製
有了假設,我們經過邏輯推論後,就會得到一個結論。假設是你自己定的,你可以定N個假設,也會得到N個結論,這只是邏輯論證而已。但是,我們在做邏輯論證的時候,是不是很嚴謹?「列子」裏面有一個「亡鈇意鄰」的故事,說有一個人掉了一把斧頭,心裏就猜測是鄰居的孩子偷的,于是他看這小孩的行爲、走路就像賊,再看他臉上表情也像賊,聽他說話也像賊,看他所有動作態度,沒有一樣不像賊。沒多久,他在家裏,找到了自己的斧頭,這時再看這個小孩時,所有的動作態度都不像賊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邏輯論證是不夠的,結論是要經過查證的。所以,飛安委員會就是在做查證的工作,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爲這樣才會得到真的東西。經過邏輯論證得到的答案只是推論,而推論,也就是解題的能力,包含前面猜想的能力,就是所謂的「智慧」。
不過這樣的理性還是有限製的,它的限製是什麼呢?是在它的基礎是假設,假設改變了,後面的結論就會跟著改變。因爲這個假設是隨你選的,意思就是任何…
《理性、感性與願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