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底想做什麼,每個人一定有的,不然,不會來做人。
※願性的限製與超越
「願性」也是有限製的。「願性」的限製就是常常認爲:哇!我的願望太大了,怎麼行呢?人生苦短啊!哪有那麼大的願力,所以,還是小一點吧!覺得這樣才可以完成,這樣子的話,你的願性就被限製了。像菩薩的「無始清淨大願」,根本不在乎這一生的,他的生命是無限的,所以願性就無限。當你感歎生命短暫,限製了你的成就,就要發菩提心,證「無生法忍」,這樣一來就能夠行菩薩「無始清淨大願」,沒有任何限製了。發菩提心是什麼呢?就是你的真心,也就是真正的本性,而證「無生法忍」就是靠近了你的真心。所以,要能夠行菩薩大願、做菩薩行的話,就要回到直覺的部分,亦即到了願性的最高層次就沒有受到限製,這裏即是直覺這個層次的願性。
(圖七:理性、感性與願性的比對)
※理性、感性與願性的比對
這裏我們將理性、感性與願性的層次綜合起來看(圖七):這個表是互相的對比,剛剛我們都已經一個一個地說明過了,大家可以就心靈叁面向的層次由低至高互相對照,就可以發現他們的對比關系:每一層都類似,都是可以類比的。而到最高一層,我們發現「直覺」是心靈叁面向共同的最高境界。什麼是直覺?我們又怎麼讓直覺恢複、展現呢?以下我將一一說明。
※直覺就是從菩提心直接去知覺
什麼是直覺?直覺就是從菩提心直接去知覺。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你的「能知能覺」,每一個人都有能知能覺,最純粹的能知能覺,就是菩提心。什麼是「能知能覺」?譬如說,我站在這裏,你們看見我了,就是因爲你們有能知能覺才看得到,這個就是菩提心。當然,能知能覺有層次淺的,層次淺的還不純粹,所以,要到層次最高的純粹那個部分,才是菩提心,也可以說就是你的真心,用禅宗的話來講,菩提心就是「本來面目」,所謂本來面目就是菩提心,那菩提心是什麼?就是最純粹的能知能覺啊。像前面舉的看見我的例子,菩提心一點都不神秘,我們天天都在用呀!
不純粹的能知能覺,一定要靠這一個純粹的能知能覺,它才有作用。如果說我的最純粹的能知能覺沒有了,而我現在用了一個不純粹的能知能覺,這是不成立的,不純粹的能知能覺要起作用,純粹的能知能覺一定要跟它在一起,才會起作用,而純粹的能知能覺,就是所謂的菩提心。
你用你的菩提心或者本來面目,直接去感知,那就叫直覺。不是透過思維去感知,也不是透過想東想西去感覺,更不是透過邏輯論證,而是直接去感知,那個就是直覺。
※直覺就是心靈自主最高表現
所以,它是「思議所不及的」,能夠從菩提心直接作爲,就是「率性而爲」,用佛經上的話,就是「率薩埵性」而爲,這樣就沒有根據什麼理由。通常我們要做一件事情,是因爲有個理由我們才會去做,而沒有理由,從菩提心直接作爲就是率性而爲、率薩埵性而爲,直覺就是這樣。能夠達到這個程度,就是心靈自主的最高表現,這個時候,你的心靈不會受到外在的那些條條框框的左右和限製,心裏面的東西就能直接發出來了。
很奇怪哦!講到這裏,大家好像覺得很深奧!事實上,很多人都在用哦!我知道很多女生,要試探她的男朋友是不是真的愛她,都要試到這個程度的!都是要測試:不是因爲她很有學問,她長得漂亮,她家裏很有錢,所以你才要娶她,如果是這樣,她心裏面會覺得不舒服的。她希望你愛她,都是發自沒有理由、沒有原因的,就是要愛她,這樣子的愛,她心裏面才會覺得滿足,不能確定的時候,就要來試你,我知道很多男生被試得很痛苦。
這樣子的愛、「直覺」的這種狀態、這種的率性而爲,是好多人心裏向往、想得到的。可是,講也講不出來,做他又會做,真是很奇妙。現在,我把它說出來,大家又覺得很深奧、很難懂,真是很好玩的事情!
※恢複直覺的方法
好,那我們怎麼恢複直覺?就要像前面說的那樣,追本溯源,回溯回去,找到自己的本心、本來面目;另外就是要放掉執著,對內心的那些執著或者是假設、認定,都把它放掉;再來就是學習靜坐,就可以恢複直覺。
※佛法講的覺性是所有一切「真」的根本
用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明:我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在找一個東西,可是我不知道那個東西是什麼?但是,我曉得我要找一個東西,這個就是我的願性。後來上中學的時候,我以爲自己要求的是「真」,當時的學生,以爲物理就是在求真,所以,我就去學了物理。學到後來才知道,原來物理也不是真的,爲什麼發覺它不是真的呢?因爲那些大科學家都說:「你們有辦法的話,隨時可以推翻我的定律。」可以推翻就表示那不是真的。那個時候,心裏很痛苦,學了半天,原來那些都還不是真的。可是我還是想求真,所以就開始去學佛,學佛之後才曉得,最真的「真」就是我們的「覺性」,也就是禅宗講的「本來面目」。禅宗講「能、所」,我現在把它改成:「能知能覺」簡稱就是「能知」,「能」就是「能知」;「所」就是「被知」,這樣子比較現代的話。「被知」就是只要被我拿到、被我想到、被我看到、被我聽到,都是被知。能夠去看這些被知、聽這個被知、摸這個被知,看這個被知,是誰呢?就是「能知」。
像這個東西擺在這裏,你會覺得這是被你看到的嘛!對不對,這就是被知!只要有被知存在,一定有能知!沒有能知,你怎麼會覺得這是被知呢?當你覺得這是被知的時候,一定有一個能知在。可是,這個能知,就沒有被注意了。「真心」在那裏呢?就在「能知」這裏,就在所謂的「能知能覺」這裏,這才是真正所謂「真」的根本。
釋迦牟尼佛的另外一個稱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而「無上正等正覺」跟我講的「純粹的能知能覺」的意思是一樣的。所以,佛法講的「覺性」,就是講能知能覺,這個才是所有一切「真」的根本。
後來我才知道,自己真正要找的是「覺性」,說穿了就是求佛法。這個願望,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有了,可是要經過這麼長的人生,這麼多波折以後才弄清楚。這股往前追尋的力量是從那兒來的呢?其實就是靠「願性」的力量在推動的。從這裏,你就知道願性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當你深藏的願性實現的時候,你是非常快樂的,你會覺得,什麼都不需要,這個就夠了。
好,我想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
※頓悟與漸修兩者並重
問:請問梁老師,經過今天的演講,我感到滿好奇的,像進入到覺性,是頓悟還是漸進式的?率性而爲還有學習靜坐,對我來講有點模糊,是不是再闡釋一下?
答:事實上,頓悟和漸修兩個都要。漸修就像我們數學裏面:如果這裏有個點,我有另外一個點,要趨近它,我每次都走一半、走一半,那是無限的趨近,但是,永遠到不了。最後要到得了,不能那樣漸進、漸進,所以,最後那一頓,是前面做了很多的漸修以後,這麼一頓!因爲那是從有到無的變化,那個變化你沒有辦法用漸修的方式進去。那你說:我不要漸修就等那一頓,這樣是得不到的,那一頓是漸修之後才有資格做的。
至于說率性而爲,你必須先悟了「本來面目」(「菩提心」、「真心」),也可以說到了「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水准,你才能夠率性而爲。如果沒有到這個水准,那你率的是「貪、嗔、癡、慢、疑」的根性,也就是率的是識心,不是真心,那就有可能胡作非爲。
※靜坐的目的
靜坐是什麼?粗分我們的心,可以有兩種層次,上層是本來面目,下層是識心。本來面目是不生不滅的;識心是生滅的。所謂生滅心就是一下子這樣想、一下子又那樣想,這就是生滅。所謂的「不生不滅」就是不會生出來,也不會消失,一直穩定地在那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靜坐的時候,可以把生滅心安靜下來,生滅心安靜下來以後,不生不滅心才容易顯出來,這就是靜坐的目的。
問:用各種方法在學習靜坐,恢複所謂的自性的過程中,佛法的末那識、阿賴耶識,與西方的潛意識,如何很自然的去導入,區分清楚?
答:我們的識心是很複雜的。從「十二因緣」來看,所謂的識心是什麼?從「名色、識、行、無明」,這是「識心」,這邊的「本明」才是「不生不滅心」。識心的構造很複雜,「末那識」就是指「行」,「無明」就是「阿賴耶識」,這個部分,就是西方所謂的潛意識。潛意識的意思,就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有這個東西,當然,它的意思也就是無明的意思,無明的含意跟潛意識的含意是類似的。我們靜坐的時候,你說,這些東西我們怎麼區別啊!那難哦!一般人大致上他可以區別的,是名色和識這個地方。所以,你靜坐的時候,先把識心靜下來,直到這個成功了以後,你間接的才會進到本明這裏,是有步驟的。
※識心受的磨練愈多,直覺就越強
問:梁老師,您剛才說直覺是最高境界,同時也舉了很多例子。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經驗,腦子裏累積了很多的記憶,是不是就會有很多的直覺能力。就日常生活中比較低層次的直覺來講,年紀愈大,經驗愈多的…
《理性、感性與願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