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结论,你都可以得到,只要选一个适当的假设,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结论。所以,逻辑论证并不能证明答案就是真的,一定要经过查证,查证就是做实验,就你们的工作来讲,就是要去做调查,而调查也等同做实验。科学的实验也是有限制的,是什么呢?科学实验要能够重复,那么,科学实验是怎么认知、怎么知道、怎么判断这就是正确的证据?证据摆在那里,它自己不会讲:我是正确的证据,不会的。而这个证据、实验的结果、查证出来的证据,到底是对,还是不对,怎么判断?证据本身是不会说话的,我们说证据会说话,其实它本身不会说话,是人在说的,是在人的认知之下,说出来的。所以,最重要的限制,还是受人的认知的影响,因为,这些查证所得的证据,还是人说的。凡是人说的,就不一定是绝对正确。所以,犯罪案子也会误判,误判的事情还是会发生,为什么?因为这是人做的。
我们如何超越这个限制呢?就是要超越到理性之外,所谓理性之外,就是要超越到没有假设,到「空、无」的层次。如果你可以超越假设,那么,它无限的潜力就会出来。套一句佛家用语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能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超越假设。如果是「有所住而生其心」的话,就没有办法超越假设。
(图四:感性的层次)
※感性的层次
接下来讲感性(图四)。我们来看,感性的最低层次,就是情绪,再往上一层就是感情,比感情再高一层,就是feeling。这一个层次,我一直要找一个名词来表达,以前用「感觉」,觉得不对,后来就用「感性」,感性是好一点,但也觉得不太适合,找来找去就找了英文字:feeling。这个字,我发觉美国人他们的意思,跟我要表达的是一样的,就代表我要的意思。很奇怪,跟我们中国人讲feeling,大家统统都懂,所以,就用了这个字,而且很正确地知道我要讲的意思。如果我用「感觉」来表达的话,反而会听错。所以,这个层次大家是有的,但是,中文里面并没有一个适当的字来代表这个层次,反而英文有。比这个层次再高一点,就是所谓的「大爱、博爱」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大家常讲的「慈悲」是在更上一层,是与「情感所不及」「憎爱不关心,常伸两脚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在同一个层次。
※感性的直觉层次
所谓的慈悲,就是「无量慈悲」。这个层次到了直觉,也就是感性的直觉层次,那是什么呢?是「情感所不及」的状况,感情到不了这里,那它是什么呢?就是六祖所说的「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是什么境界呢?就是感情所不及,就是超越了爱恨情仇,得大自在。这样的境界,就是「无量慈悲」的境界。这个境界又到了我们所谓的「直觉」层次。
※受生爱,爱生取
我们再来看feeling是什么?我用我自己的经验来讲,年轻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根本不知道感性是什么。可是,有些同学很会谈恋爱啊!跟女朋友感情好得不得了,我不懂谈恋爱是什么,也没有女朋友。所以,我就问他:「喂!谈恋爱是什么?」他听我这样问,就说:「哎呀!你好像完全没有感情这个东西。」我说:「我就是没有啊!那你教我吧!」于是这个好朋友就教我了。可是他怎么讲我都听不懂,因为我真的搞不清楚。那时他就到市面上买了一本《世界伟人情书大全》,厚厚的一本,然后就翻给我看:这一个伟人是有真感情的,那个人他没有。我说:你怎么知道?他也讲不出来,只说:这个就是有嘛!在里面又翻到拿破仑的情书,我们一篇一篇的看,他说:这有真感情。约瑟芬是拿破仑的情妇,她也有回信啊!他说:约瑟芬没有,感情是假的。我说:我就是看不懂,为什么这是假的?他又要我写情书给一个假想的情人,我就写,写了几次,他看了以后说:「哎呀!这个不行,你的情书里面,都是『因为怎么样,所以怎么样』,『因为你很好,所以我要爱你』『因为你很漂亮,所以我要怎么样……』」我说:「不这样,不然要怎样?」我就发觉脑子里面,全都是「因为、所以」这个结构。他说:「你要把因为、所以拿掉。」我说:「拿掉就没有了,就写不出来了。」他这样很热心地教了我三个月,然后到最后一天就说,他放弃不教我了,说他没有办法。虽然这么说,到了第二天,他还是一大早就跑来,他说:这是最后一次了哦!实在没有办法就没有了。他就草草的画了一个图,这一个就是感觉,另外一个才是感情,加上一个理由那就是假的,从你的感觉一出来的就是真感情。他这么一讲我就懂了,我不是没感觉!只是不知道他们讲的感情,原来是这个东西。所以,就在那一剎那,我完全懂了。我说:原来你们讲的是这个,我知道啊!而且我有啊,这是什么东西?就是feeling。
懂了以后,我就跟他一样地神,一对男女走过,不管是亲密的、不亲密的,我很清楚的知道他们有没有感情。有一天偶然遇到一个朋友,当我和他在聊天的时候,有一个女孩子过来跟他闲话两、三句,等那个女孩子一走之后,我就问说:「你们有很深的感情哦!」我这么一说,把这个朋友吓死了。因为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和那女孩子的感情,以为掩饰得很好,怎么一下子就被我看穿了,真是吓到他了。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知道我真的懂了,因为经过了查证。那个时候,我们很得意,他自认为是天下第一情圣,我说:那我是第二吧!学佛之后,读了「十二因缘」,看到「十二因缘」中讲「受生爱,爱生取。」看到这一段我也吓到了。原来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懂了「受生爱」:就是由感受直接生出来的,才是真的爱嘛!我只懂得这一个,祂懂十二个,我还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二,原来两千多年前,祂就清清楚楚了。
(图五:十二因缘及好感、爱、占有流向示意图)
※沿着十二因缘逆向回来,爱就会一直存在
好,现在我来解释(图五):譬如说,我们在爱一个人的时候,事实上,在爱他之前,一定是先有好感,那个好感就是「受」,也就是感受、感觉,这就是feeling。有了feeling以后,才会去爱,爱了以后,就会怎么样?就要占有、要控制。当好感变成爱的时候,好感就没有了,当爱变成占有的时候,爱也没有了,只是占有。所以,「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就是这么来的。人一定是依着「十二因缘」这样走下来的(由「无明」往「老死」),走到后来就是生老病死。佛法要我们怎么走呢?就是要我们逆向来走(由「老死」往「无明」),逆向走回来就不会往「老死」落下去。所以,在「爱」这个地方,我们不要只想保有爱,你要沿着十二因缘逆向回来,爱就会一直存在。也就是说,你要一直保持在有好感这里,那么爱就会存在,就不会落下去。我们一般讲的爱恨情仇,就在「爱」这里,你只要能提升上去,你的爱就会更开阔更丰富。所以,我们要回溯,回溯到我们的感受、欣赏的态度这里,那你就会保有美,也会保有那个feeling,不要随着习性向外驰求。因为这样的回溯,就会回溯到无明,无明过来就是本明(也就是禅宗说的「本来面目」),如此就可以一直回溯到直觉,这样的回溯,才是向内心的,也才会越来越开阔。
(图六:愿性的层次)
※愿性的层次
接着讲愿性(图六)。如果一个人遇事常犹疑不决,他的愿性就很低;若遇事有所决断,能做取舍,那他就在比较高一点的层次,这是就日常生活的小事情来说的。大一点的事情,比如:作人生的大抉择,或说人生的志愿,这个层次又要高一点了。再高一个层次,那就有关你的信仰、使命感,也可以说是永恒生命的抉择,就不只这一生了,也就是生生世世的生命,你怎么抉择的问题了!还有比这个更高的,就是「意志所不及」,到了这里就超越了意志,他有大无畏的精神,虽千万人吾往矣!
※愿性直觉层次的威力
这个层次还有一个「无始清净大愿」。菩萨都是依「无始清净大愿」而来的。「无始」就是不知道从什么开始就来了,就有这么一个清净大愿,没有理由,一开始就来的。所以到了这个层次的愿性,是既不讲感情,也不讲理性,就是「我要什么」!这个层次的愿性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当你达到这里时,你就知道,就像孟子所说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任何困难都不在乎,这就是我要做的,是非常勇猛、意志坚定、无可动摇的,那就是到这个层次了。
像菩萨乘愿再来普渡众生,是没有理由的,不这样做,他不舒服,他不要钱,也不要地位权势,也没有什么爱好不爱好。你看,这个「愿性」,我们觉得不了解它,隐隐约约知道一点,但是,对人类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大概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受到影响。
你的志愿是什么?自己要去找到内心渴望的东西,那个渴望才是你的志愿。我知道很多人一直找不到,他自己也不晓得要干什么?因为他自己不晓得要干什么,所以,爸爸、妈妈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老师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或者这个社会价值观,鼓励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你要努力去找,去发掘自己到…
《理性、感性与愿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