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理性、感性与愿性▪P3

  ..续本文上一页底想做什么,每个人一定有的,不然,不会来做人。

  

  愿性的限制与超越

  

  「愿性」也是有限制的。「愿性」的限制就是常常认为:哇!我的愿望太大了,怎么行呢?人生苦短啊!哪有那么大的愿力,所以,还是小一点吧!觉得这样才可以完成,这样子的话,你的愿性就被限制了。像菩萨的「无始清净大愿」,根本不在乎这一生的,他的生命是无限的,所以愿性就无限。当你感叹生命短暂,限制了你的成就,就要发菩提心,证「无生法忍」,这样一来就能够行菩萨「无始清净大愿」,没有任何限制了。发菩提心是什么呢?就是你的真心,也就是真正的本性,而证「无生法忍」就是靠近了你的真心。所以,要能够行菩萨大愿、做菩萨行的话,就要回到直觉的部分,亦即到了愿性的最高层次就没有受到限制,这里即是直觉这个层次的愿性。

  

  

  

(图七:理性、感性与愿性的比对)

  

  理性、感性与愿性的比对

  这里我们将理性、感性与愿性的层次综合起来看(图七):这个表是互相的对比,刚刚我们都已经一个一个地说明过了,大家可以就心灵三面向的层次由低至高互相对照,就可以发现他们的对比关系:每一层都类似,都是可以类比的。而到最高一层,我们发现「直觉」是心灵三面向共同的最高境界。什么是直觉?我们又怎么让直觉恢复、展现呢?以下我将一一说明。

  

  直觉就是从菩提心直接去知觉

  

  什么是直觉?直觉就是从菩提心直接去知觉。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你的「能知能觉」,每一个人都有能知能觉,最纯粹的能知能觉,就是菩提心。什么是「能知能觉」?譬如说,我站在这里,你们看见我了,就是因为你们有能知能觉才看得到,这个就是菩提心。当然,能知能觉有层次浅的,层次浅的还不纯粹,所以,要到层次最高的纯粹那个部分,才是菩提心,也可以说就是你的真心,用禅宗的话来讲,菩提心就是「本来面目」,所谓本来面目就是菩提心,那菩提心是什么?就是最纯粹的能知能觉啊。像前面举的看见我的例子,菩提心一点都不神秘,我们天天都在用呀!

  

  不纯粹的能知能觉,一定要靠这一个纯粹的能知能觉,它才有作用。如果说我的最纯粹的能知能觉没有了,而我现在用了一个不纯粹的能知能觉,这是不成立的,不纯粹的能知能觉要起作用,纯粹的能知能觉一定要跟它在一起,才会起作用,而纯粹的能知能觉,就是所谓的菩提心。

  

  你用你的菩提心或者本来面目,直接去感知,那就叫直觉。不是透过思维去感知,也不是透过想东想西去感觉,更不是透过逻辑论证,而是直接去感知,那个就是直觉。

  

  直觉就是心灵自主最高表现

  

  所以,它是「思议所不及的」,能够从菩提心直接作为,就是「率性而为」,用佛经上的话,就是「率萨埵性」而为,这样就没有根据什么理由。通常我们要做一件事情,是因为有个理由我们才会去做,而没有理由,从菩提心直接作为就是率性而为、率萨埵性而为,直觉就是这样。能够达到这个程度,就是心灵自主的最高表现,这个时候,你的心灵不会受到外在的那些条条框框的左右和限制,心里面的东西就能直接发出来了。

  

  很奇怪哦!讲到这里,大家好像觉得很深奥!事实上,很多人都在用哦!我知道很多女生,要试探她的男朋友是不是真的爱她,都要试到这个程度的!都是要测试:不是因为她很有学问,她长得漂亮,她家里很有钱,所以你才要娶她,如果是这样,她心里面会觉得不舒服的。她希望你爱她,都是发自没有理由、没有原因的,就是要爱她,这样子的爱,她心里面才会觉得满足,不能确定的时候,就要来试你,我知道很多男生被试得很痛苦。

  

  这样子的爱、「直觉」的这种状态、这种的率性而为,是好多人心里向往、想得到的。可是,讲也讲不出来,做他又会做,真是很奇妙。现在,我把它说出来,大家又觉得很深奥、很难懂,真是很好玩的事情!

  

  恢复直觉的方法

  

  好,那我们怎么恢复直觉?就要像前面说的那样,追本溯源,回溯回去,找到自己的本心、本来面目;另外就是要放掉执着,对内心的那些执着或者是假设、认定,都把它放掉;再来就是学习静坐,就可以恢复直觉。

  

  ※佛法讲的觉性是所有一切「真」的根本

  

  用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明:我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在找一个东西,可是我不知道那个东西是什么?但是,我晓得我要找一个东西,这个就是我的愿性。后来上中学的时候,我以为自己要求的是「真」,当时的学生,以为物理就是在求真,所以,我就去学了物理。学到后来才知道,原来物理也不是真的,为什么发觉它不是真的呢?因为那些大科学家都说:「你们有办法的话,随时可以推翻我的定律。」可以推翻就表示那不是真的。那个时候,心里很痛苦,学了半天,原来那些都还不是真的。可是我还是想求真,所以就开始去学佛,学佛之后才晓得,最真的「真」就是我们的「觉性」,也就是禅宗讲的「本来面目」。禅宗讲「能、所」,我现在把它改成:「能知能觉」简称就是「能知」,「能」就是「能知」;「所」就是「被知」,这样子比较现代的话。「被知」就是只要被我拿到、被我想到、被我看到、被我听到,都是被知。能够去看这些被知、听这个被知、摸这个被知,看这个被知,是谁呢?就是「能知」。

  

  像这个东西摆在这里,你会觉得这是被你看到的嘛!对不对,这就是被知!只要有被知存在,一定有能知!没有能知,你怎么会觉得这是被知呢?当你觉得这是被知的时候,一定有一个能知在。可是,这个能知,就没有被注意了。「真心」在那里呢?就在「能知」这里,就在所谓的「能知能觉」这里,这才是真正所谓「真」的根本。

  

  释迦牟尼佛的另外一个称号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而「无上正等正觉」跟我讲的「纯粹的能知能觉」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佛法讲的「觉性」,就是讲能知能觉,这个才是所有一切「真」的根本。

  

  后来我才知道,自己真正要找的是「觉性」,说穿了就是求佛法。这个愿望,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可是要经过这么长的人生,这么多波折以后才弄清楚。这股往前追寻的力量是从那儿来的呢?其实就是靠「愿性」的力量在推动的。从这里,你就知道愿性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当你深藏的愿性实现的时候,你是非常快乐的,你会觉得,什么都不需要,这个就够了。

  

  好,我想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顿悟与渐修两者并重

  

  问:请问梁老师,经过今天的演讲,我感到满好奇的,像进入到觉性,是顿悟还是渐进式的?率性而为还有学习静坐,对我来讲有点模糊,是不是再阐释一下?

  

  答:事实上,顿悟和渐修两个都要。渐修就像我们数学里面:如果这里有个点,我有另外一个点,要趋近它,我每次都走一半、走一半,那是无限的趋近,但是,永远到不了。最后要到得了,不能那样渐进、渐进,所以,最后那一顿,是前面做了很多的渐修以后,这么一顿!因为那是从有到无的变化,那个变化你没有办法用渐修的方式进去。那你说:我不要渐修就等那一顿,这样是得不到的,那一顿是渐修之后才有资格做的。

  

  至于说率性而为,你必须先悟了「本来面目」(「菩提心」、「真心」),也可以说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水准,你才能够率性而为。如果没有到这个水准,那你率的是「贪、嗔、痴、慢、疑」的根性,也就是率的是识心,不是真心,那就有可能胡作非为。

  

  静坐的目的

  

  静坐是什么?粗分我们的心,可以有两种层次,上层是本来面目,下层是识心。本来面目是不生不灭的;识心是生灭的。所谓生灭心就是一下子这样想、一下子又那样想,这就是生灭。所谓的「不生不灭」就是不会生出来,也不会消失,一直稳定地在那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静坐的时候,可以把生灭心安静下来,生灭心安静下来以后,不生不灭心才容易显出来,这就是静坐的目的。

  

  问:用各种方法在学习静坐,恢复所谓的自性的过程中,佛法的末那识、阿赖耶识,与西方的潜意识,如何很自然的去导入,区分清楚?

  

  答:我们的识心是很复杂的。从「十二因缘」来看,所谓的识心是什么?从「名色、识、行、无明」,这是「识心」,这边的「本明」才是「不生不灭心」。识心的构造很复杂,「末那识」就是指「行」,「无明」就是「阿赖耶识」,这个部分,就是西方所谓的潜意识。潜意识的意思,就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有这个东西,当然,它的意思也就是无明的意思,无明的含意跟潜意识的含意是类似的。我们静坐的时候,你说,这些东西我们怎么区别啊!那难哦!一般人大致上他可以区别的,是名色和识这个地方。所以,你静坐的时候,先把识心静下来,直到这个成功了以后,你间接的才会进到本明这里,是有步骤的。

  

  识心受的磨练愈多,直觉就越强

  

  问:梁老师,您刚才说直觉是最高境界,同时也举了很多例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经验,脑子里累积了很多的记忆,是不是就会有很多的直觉能力。就日常生活中比较低层次的直觉来讲,年纪愈大,经验愈多的…

《理性、感性与愿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探究真心(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