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喜佛所喜 樂佛所樂▪P2

  ..續本文上一頁無法知道「衆生相」。這部分在心理學稱爲潛意識。平時你是不會知道的,因爲定力不夠;當我們能夠定到「無明」與「行」中間,「行」就能被觀察、就能清楚明白了,也就是你定力夠深,「衆生相」才能夠被知。

  

  如果我們要知道「無明」,定力要深到「本明」,因此從「無明」以下全是被知,能知和被知的界線畫在「本明」和「無明」之間。「無明」是更深的潛意識,沒有辦法被知道,一般人就是看不清楚。除非你的定力能夠深到本明,能夠做到這樣,無明殼要打破。你的定力可以安住在「本明」這裏,這個「無明」才變成被知的,已經被你知道了,它就不再是無明,就變成清清楚楚了。「無明」是對一般人來講的,對于能夠破無明殼的人,那個「無明」是清清楚楚的,這個地方完全靠定力。

  

  純粹的真正的自己是無分別的、無相的、同體的、平等的

  

  這四相如果用《圓覺經》的定義來看的話,四相一直到離四相,從頭到尾就是你自己一個人,沒有別人。依《圓覺經》的定義,自性深度的四相都很清楚,即使到了壽命相,只要有相的部分一定有分別、一定還有被知。我們如果能夠達到離四相的階段,就進入純粹的能知能覺,沒有被知的成分。這個時候才是純粹的真正的自己。一旦能離四相,就顯現一個性質,那是無分別的、無相的、同體的、平等的。

  

  法性廣度的四相

  

  法性廣度的四相與自性深度的四相是很不一樣的,我這樣來定義:

  我相:以「我」的立場爲基礎,所看見的一切相。

  人相:以「別人」的立場爲基礎,所看到的一切相。

  衆生相:以「團體組織」的立場爲基礎,所看到的一切相。

  壽者相:以「一切生命」或「時間」的立場爲基礎,所看到的一切相。

  

  離四相是超越以上四相,但是重點不是消滅、毀壞這些相,而是不受製于四相。這是四相文字上的定義,光是靠這樣的定義,其實不容易了解的。事實上一般人在用四相名稱的時候,都是偏向法性廣度的四相定義。我現在把它做成這樣的定義,只是嚴謹一點,與大家在用的時候是相近的。

  

  佛法講「無我」,就是無我相。一般的解說總是認爲把我相摧毀、舍棄掉,就能達到「無我」,這個觀點與我的想法不同。我的觀點是我們不可以摧毀、舍棄我們的我相。那要怎麼做?我們只能超越。要先讓我相健全、成熟,然後才能超越我相;如果你的我相不健全、不成熟,是沒有辦法超越的,這是我的觀點。我相信我們真正去實踐的時候,會發現我這樣的觀點才可行,要不然會很痛苦的。

  

  「我相」要健全成熟,就要了解自己,並勇敢接受自己

  

  我相是什麼?雖然我文字這樣的定義,我想大家還是不夠清楚。我們要了解我相,也就是要了解自己,對自己越了解就是對我相越清楚。我們通常會認爲:「我對自己會不了解嗎?」事實上我們對自己是很不了解的,自己到底有什麼優缺點並不清楚。前一陣子,我本來認爲我已經很了解自己了,因爲我在這個地方下過功夫;但是我看了一本書《發現我的天才》,是美國蓋洛普公司做的測驗,可以發現自己有什麼特質、有什麼特長,我就拿來做一做。我先對自己做估計,譬如說:我很會思考……,結果有幾個特征都測出來了,但是另外還測出一個東西來,是什麼呢?是戰略家!奇怪,我怎麼是戰略家?而且還擺在第一個。我自認爲對自己很了解了,怎麼會是這樣子?後來深入下去,發現我認爲自己很會思考,其實我的思考都是戰略式的。看到這個測驗以後,才恍然大悟:我是戰略家。原來我以爲自己很了解自己,結果是還不太了解。

  

  那本書提到各式各樣人的特質,很有趣。最平常的有35~36種特質,當中有一種特質是會取悅別人、討人歡喜。他舉了一個實例,有一位女士具有非常突出的這種特質,這種特征強到她每次搭計程車時,計程車司機都會向她求婚,她一跟人家接觸,人家就會喜歡她,就有這種特質的人。我是戰略家,什麼事情一來,一個戰略、計謀就出來了。我以爲我很會思考,其實都是戰略性的思考。

  

  「我相」要健全、成熟,第一個就是對「我相」要有深刻的了解。我們修行要「明心」之後才能「現性」,「明心」的過程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的的習性。很多人還沒有了解自己的時候還很安心,後來一了解了,發覺自己這麼壞:心好狠,藏在裏面的一點都不善良,貪、嗔、慢、妒……一堆,把自己嚇到了,就不敢面對,這樣不行。要對自己了解得清清楚楚,並且勇敢的接受。如果不肯接受自己的話,這個「我相」就不可能健全、也不會成熟。要讓自己的「我相」健全成熟,第一步就是要了解自己,然後接受自己,之後再去改善。「我相」包含了我執、自己的欲望、願望……種種一切,所以是非常複雜的。很像是一座城堡、一個小世界,裏面什麼東西都有,麻雀雖小,五髒俱全。你要知道你的習性、你的業障、你的恐懼,你擔心、害怕什麼?你喜歡什麼?你有什麼特殊的才能?特別擅長什麼?你都要知道。

  

  彼得杜拉克的書裏講滿多這些東西的,他說:每個人應該發展自己的優點,而不是想要把自己的缺點改好、變成優點。只要好好發揮優點,讓缺點不作用就好,不是要把缺點變成一個優點,那是徒勞無功的。他說:你很努力的要把一個只有二叁十分的,變成六十分及格,不如把你本來就有八九十分的變成一百分,這樣容易有成果,也才會勝任愉快。

  

  健全的我相是能獨立自主,並勇于承擔

  

  認識「我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這個「我相」要怎麼樣站得起來。「我相」要站得起來,就要獨立自主,要能夠承擔自己所作所爲的一切後果。自己所做的事情,一切後果都要能夠承擔,那樣才算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才算是一個站得起來的「我相」。如果遇到事情就亂做,做出來的後果又要逃避、推卸責任,認爲責任都是別人的、不是我的,這就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我相」。一個不能獨立自主的「我相」,不能算是健全的。健全的我相有一個條件,就是要獨立自主。所謂獨立自主,就是任何自己所作所爲的後果,都要勇于承擔。當然好的成果要承擔,壞的也要承擔,不能只撿好的,壞的推給別人,那樣的「我相」就不健全,也不成熟。

  

  要獨立自主,最重要的就是掌握主動權

  

  要做到獨立自主,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掌握主動權。自己的所作所爲,要能夠自己做決定,不能變成傀儡,受人指使。如果失去自我,所做的事情都是替別人做的,或者是別人命令你做的,那就是奴才,不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當然不是一個健全成熟的我相。

  

  要掌握自己的主動權,對別人的主動權也要尊重

  

  主動權的掌握非常重要,不能掌握主動權,我相就不健全。我們要了解健全的「我相」,知道要掌握自己的主動權,對別人的主動權也要尊重;如果你不能掌握自己的主動權,對別人的主動權也不會尊重。有朝一日你掌握大權時,就會欺負別人的主動權,侵犯別人。看一個人能不能夠尊重別人的主動權,就可以了解他是不是掌握了主動權,也可以觀察出他的「我相」是不是健全、成熟。

  

  我們的社會,並不是陌生人之間才有這個問題,就是親子之間都有這個問題!我們常常聽到,有些父母要小孩好好讀書,用語是:「你給我把書讀好!」這個話一說出來,就知道他沒有尊重孩子的主動權,他的「我相」不夠健全。這樣弄下去,小孩也會不健全。

  

  很多年前有一個媽媽告訴我,她們有好幾個媽媽組成一團,互相照顧彼此的小孩,有一個朋友的小孩數學考了一百分,她看到他就很高興地說:「你數學考了一百分,高不高興?」小孩的反應是:「我不高興。」「爲什麼不高興?」那小孩說:「我媽媽高興。」很多小孩子不但在小的時候、甚至到長大都一直在執行父母的意志、父母的人生目標,而不是自己的。譬如在臺灣就有這種現象,父母親希望兒女去當醫生,其實兒女不見得喜歡,可是還是聽話的去做。這是很痛苦的,而且一生都很痛苦!因爲你根本不是在做自己的事情,而是在執行別人要你做的啊!這樣「我相」就沒有被尊重、也不獨立自主,當然就無法健全。所以要把我相健全、成熟,我們一定要獨立自主、掌握主動權、對自己要了解。當我相健全成熟,我們才能夠超越我相、進入人相。

  

  人相就是別人的我相

  

  人相是什麼?人相就是別人的我相。你要能夠了解別人,從別人的立場去看事情、去想事情。要進入人相,就是要進入別人的我相。那不是變成有他心通了嗎?人家想什麼你都知道。要能夠這樣做,有一個很重要的先決條件,你要對自己夠了解;若連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都不夠健全、成熟,哪有辦法到別人的我相裏面去?自己一個我相已經就夠複雜了,而每一個別人的我相又都不一樣,你還要能夠了解他在想什麼?他爲什麼這樣想?這些都一清二楚才算進入人相。要做到這樣,第一步當然我相要健全成熟;唯有我相健全成熟了,才有能力超越我相,進入人相。

  

  如何進入人相

  

  要怎麼進去?最好的進法,從「十二因緣」來講,用純粹的本明,進到別人的無明的層次,去了解他的「行」、「識」、「名色」是什麼,這樣才不會帶有自己的偏見;不然,是不可能清楚的了解別人的。要做到那麼好,當然很不容易,也不需要做…

《喜佛所喜 樂佛所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