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喜佛所喜 乐佛所乐

  

喜佛所喜 乐佛所乐

  

  

  时间:2006年4月9日公益讲座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综合科馆

  纪录:蔡素钰

  整理:周雅容、汪义丽、汪满妹

  

  虽然题目是「喜佛所喜、乐佛所乐」,整个内容其实应该还要包含「行佛所行、愿佛所愿」。

  

  若对佛性有所体悟,你就是佛

  

  要讲这个题目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佛是什么?这是今天首先要交代清楚的。

  

  

大家如果看了佛经,就会知道:佛者,觉也。「佛」的意思就是觉悟,也可以说就是觉性、觉者。所以,觉悟的人就是佛。那么要怎么样觉悟呢?禅宗的说法,就是「悟本来面目」。何谓「悟本来面目」?真实的状况要怎么做呢?这就要自己真的有所体悟,才能够把握这个含意。我们也可以说:人人都有佛性,如果你对佛性有所体悟,让你的佛性醒过来了,那么你就是佛!

  

  随顺佛菩萨的本性去做事就是「率萨埵性」而行

  

  我们如果能够「率佛性」来做事,就是「喜佛所喜、乐佛所乐、行佛所行、愿佛所愿」。《中庸》也有「率性而为」;而用佛法的话来讲,就是「率萨埵性而行」。「萨埵性」就是佛性、就是菩萨的本性;随顺佛、菩萨的本性去做任何事情,就是「率萨埵性」而行,也就是《中庸》里面所讲的「率性而为」。这个地方真正的困难点是,何谓率萨埵性?何谓率性?如果定义不清楚,就可能是率自己的欲望而行,而不是率佛性而行了。悟了本来面目,或者是如《金刚经》所说的离相,做到了「明心见性」的话,就可以真正的界定清楚。当然我们不是一定要界定清楚以后,才能做这个事情,我们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让你在还没有悟本来面目之前,就能做到「喜佛所喜、乐佛所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里面有一句话:「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句话就可以帮助我们在还没有悟本来面目的时候,就可以实践「喜佛所喜,乐佛所乐」。经中说:佛菩萨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话就不是菩萨,意思是如果能够离开这四个相就是菩萨了。所以,我们只要离开这四相就可以了。

  

  本来面目或佛性是无形的、是不能被看见,很难被我们讲清楚,是要自己体悟才能知道的。可是「相」是一个很清楚的、可以被我们知道、被我们看见、被我们了解的对象。我们要离开这个可以被我们知道的对象,能够离开被我们知道的四相就是菩萨,也可以说就是佛。这样的话,在还没有悟本来面目、还没有体会佛性的时候,我们就有办法采取行动,所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对我们来讲就很有帮助、很重要了。

  

  四相的含意

  

  首先我们就来介绍这四相到底在讲什么?

  

  

  

四相座标图

  

  我用两套解释来讲这四相,一套是「自性深度的四相」,另外一套是「法性广度的四相」。这四相有两个不同的定义,把它分成平面的两个轴,在Y轴的「自性深度的四相」是《圆觉经》所定义的;X轴这个「法性广度的四相」在佛经里头是没有的,目前除了《圆觉经》对四相有比较清楚的定义外,其他的经典还找不到第二个定义。法性广度的四相,顾名思义是从名称所做的定义,也是最简单的解释,是根据「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个名称把它扩大,把它详细化、延伸化,是新发展出来的现代定义。在佛经里面没有这么详细的定义,但是经中既然提出了这个名称,那么这个定义的轮廓早就已经出来了。

  

  大家会想:有了《圆觉经》的定义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顾名思义」建立另外一个定义,而且这两个定义又完全不一样?因为这四相在其他经文的应用,其实都是顾名思义的定义,而不是《圆觉经》的定义。《圆觉经》的定义很特别,一般经中所指的「我相」就是我的立场,「人相」就是别人,「众生相」就是很多人和动物,「寿者相」就是寿命很长。这样的定义,我们会想:说的应该是指很多人啊!但是按照《圆觉经》的定义,这四相从头到尾都是自己一个人,没有第二个人。《圆觉经》对四相的定义,跟以名称来定义并不一致,与在经典里面的应用也不一致;因此我才会要详细地去发展「顾名思义」的定义,把它深化、详细解释。

  

  自性深度的四相

  

  我们先来看这个自性深度的四相定义,也就是《圆觉经》的四相定义。《圆觉经》的四相定义是很清楚的。我相是什么?「我相」就是指我们的身体,这也是一般人都会接受的定义。「人相」是什么?我们现在就做一件事情:我们先把眼睛闭上,并且暂时停止去使用身体,这个时候你会很清楚的感觉到你有个肉体,也可以说你的身体是被「你」知道的。「你」是谁?「你」不是这个身体!你眼睛一闭,整个肉体被「你」知道,被谁知?当然是被另外一个人,因为这个身体叫做「我」嘛!我们已经定义了肉体是「我」,因此就是这个肉体的「我」被另外一个「人」知道了,那就是「人相」!所以在《圆觉经》里,称为「彼人」,也就是另外一个人。所谓「另外一个」还是自己啊!所以,身体的我相是被自己的「心」──「识心」知道了。

  

  

知道这「另外一个」就是识心,表示这个「另外一个」现在又被我们知道了,被谁知道?被「众生相」知道。刚刚在这样谈论,这些事情都已经发生了,当我们知道还有一个「众生相」出现,那众生相又被知道了。是被谁知道?被「寿命相」知道。所以,不管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通通是我自己──是越来越深入的自己,越来越真实的自己,一层一层深进去而已,根本没有别人,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像《圆觉经》讲到这里还清楚,大家还可以看得懂经文在讲什么,讲到「寿命相」就不知所云了,大家一定看不懂。那个经文很难懂的,原因是翻译经文的人自己不懂意思,勉强照经文直接翻译过来,所以一般人很难明白。不过当你体悟了以后,对这件事情你真的是了解了,不是从经文学来的,那是你自己本来就了解的,即使看那模糊的经文,还是晓得它在说什么,因此这个地方我就把它弄清楚了。

  

  十二因缘与自性深度的四相

  

  

  

  

  

十二因缘与能知被知的关系图

  

  我们看这个表──「十二因缘」。所谓「本来面目」,就是这里写的「本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些都是心灵;「六入」就是六根,从这里开始,「六入」、「触」、「受」、「爱」、「取」就是身体;「有」是物质世界;「生」、「老」、「死」是生物世界。

  

  「我相」是什么?身体就是我相。我们透过眼睛看到外面的形形色色,这个「有」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六根观察六尘的时候,就是用身体这个工具来看的,我们平时就是这个状况。我刚才请大家把眼睛闭起来,就是不用眼根来看这外面的世界,可是我们还是可以很清楚的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这个感觉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就是从「名色」以上的心灵来感觉的。严格来讲,「名色」和「识」唯识学统称为「识」,能意识、感觉到这个身体的「名色」、「识」就是「人相」,而「我相」就是「六入」到「取」。

  

  人相是什么?就是识心,也就是想东想西的心。更重要的是你知道你在「想东想西」,谁在知道?被「行」知道,所以「行」就是所谓的「众生相」;而现在「众生相」,又被另一个知道了。被谁知道?被「无明」知道,这「无明」就是「寿命相」。然后「寿命相」又会被「本明」知道。到了「本明」就没有相了,因为这里已经没有被知的成分,这里全部只有「能知」,所以就已经离四相了。整个次序就是这样,但是要怎么样才能够做到?

  

  要感觉我相是很容易的,大家只要把眼睛一闭起来,这个我相(肉体)被知道了,很容易就做到啦!「名色、识」能知道「六入」以下的一切,能知和被知的界线很容易的划分在「名色」与「六入」中间;我们也不太难的可以做到另外一件事:能察觉那个「想东想西」的识心,亦即能知与被知的界线能够画在「行」与「识」中间。人相是被知的,我相也是被知的,当我们的定力能够定到这个地方时,行、无明、本明是能知,识、名色、六入一直到下面,全部被知,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划在「行」与「识」中间。大部分的人做到这里没有问题。接着下去要有定力,也就是能知与被知的界线要能划到「无明」与「行」中间,使「行」──众生相变成被知的。这个时候定力要够,定力不够这个「行」是不会被知的,当然能知与被知的界线也就没有办法划在这个地方了。所以,我们修行就要能够入定,定得越深,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就会越往上移。如果你的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只能画在「行」和「识」中间,意识心是被知的,但是无法知觉「行」这样的抽象的、形而上的意识,那就…

《喜佛所喜 乐佛所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