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喜佛所喜 樂佛所樂

  

喜佛所喜 樂佛所樂

  

  

  時間:2006年4月9日公益講座

  地點:臺北科技大學綜合科館

  紀錄:蔡素钰

  整理:周雅容、汪義麗、汪滿妹

  

  雖然題目是「喜佛所喜、樂佛所樂」,整個內容其實應該還要包含「行佛所行、願佛所願」。

  

  若對佛性有所體悟,你就是佛

  

  要講這個題目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佛是什麼?這是今天首先要交代清楚的。

  

  

大家如果看了佛經,就會知道:佛者,覺也。「佛」的意思就是覺悟,也可以說就是覺性、覺者。所以,覺悟的人就是佛。那麼要怎麼樣覺悟呢?禅宗的說法,就是「悟本來面目」。何謂「悟本來面目」?真實的狀況要怎麼做呢?這就要自己真的有所體悟,才能夠把握這個含意。我們也可以說:人人都有佛性,如果你對佛性有所體悟,讓你的佛性醒過來了,那麼你就是佛!

  

  隨順佛菩薩的本性去做事就是「率薩埵性」而行

  

  我們如果能夠「率佛性」來做事,就是「喜佛所喜、樂佛所樂、行佛所行、願佛所願」。《中庸》也有「率性而爲」;而用佛法的話來講,就是「率薩埵性而行」。「薩埵性」就是佛性、就是菩薩的本性;隨順佛、菩薩的本性去做任何事情,就是「率薩埵性」而行,也就是《中庸》裏面所講的「率性而爲」。這個地方真正的困難點是,何謂率薩埵性?何謂率性?如果定義不清楚,就可能是率自己的欲望而行,而不是率佛性而行了。悟了本來面目,或者是如《金剛經》所說的離相,做到了「明心見性」的話,就可以真正的界定清楚。當然我們不是一定要界定清楚以後,才能做這個事情,我們還有別的方法可以讓你在還沒有悟本來面目之前,就能做到「喜佛所喜、樂佛所樂」。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裏面有一句話:「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句話就可以幫助我們在還沒有悟本來面目的時候,就可以實踐「喜佛所喜,樂佛所樂」。經中說:佛菩薩如果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的話就不是菩薩,意思是如果能夠離開這四個相就是菩薩了。所以,我們只要離開這四相就可以了。

  

  本來面目或佛性是無形的、是不能被看見,很難被我們講清楚,是要自己體悟才能知道的。可是「相」是一個很清楚的、可以被我們知道、被我們看見、被我們了解的對象。我們要離開這個可以被我們知道的對象,能夠離開被我們知道的四相就是菩薩,也可以說就是佛。這樣的話,在還沒有悟本來面目、還沒有體會佛性的時候,我們就有辦法采取行動,所以「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四相,對我們來講就很有幫助、很重要了。

  

  四相的含意

  

  首先我們就來介紹這四相到底在講什麼?

  

  

  

四相座標圖

  

  我用兩套解釋來講這四相,一套是「自性深度的四相」,另外一套是「法性廣度的四相」。這四相有兩個不同的定義,把它分成平面的兩個軸,在Y軸的「自性深度的四相」是《圓覺經》所定義的;X軸這個「法性廣度的四相」在佛經裏頭是沒有的,目前除了《圓覺經》對四相有比較清楚的定義外,其他的經典還找不到第二個定義。法性廣度的四相,顧名思義是從名稱所做的定義,也是最簡單的解釋,是根據「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四個名稱把它擴大,把它詳細化、延伸化,是新發展出來的現代定義。在佛經裏面沒有這麼詳細的定義,但是經中既然提出了這個名稱,那麼這個定義的輪廓早就已經出來了。

  

  大家會想:有了《圓覺經》的定義不就好了嗎?爲什麼要「顧名思義」建立另外一個定義,而且這兩個定義又完全不一樣?因爲這四相在其他經文的應用,其實都是顧名思義的定義,而不是《圓覺經》的定義。《圓覺經》的定義很特別,一般經中所指的「我相」就是我的立場,「人相」就是別人,「衆生相」就是很多人和動物,「壽者相」就是壽命很長。這樣的定義,我們會想:說的應該是指很多人啊!但是按照《圓覺經》的定義,這四相從頭到尾都是自己一個人,沒有第二個人。《圓覺經》對四相的定義,跟以名稱來定義並不一致,與在經典裏面的應用也不一致;因此我才會要詳細地去發展「顧名思義」的定義,把它深化、詳細解釋。

  

  自性深度的四相

  

  我們先來看這個自性深度的四相定義,也就是《圓覺經》的四相定義。《圓覺經》的四相定義是很清楚的。我相是什麼?「我相」就是指我們的身體,這也是一般人都會接受的定義。「人相」是什麼?我們現在就做一件事情:我們先把眼睛閉上,並且暫時停止去使用身體,這個時候你會很清楚的感覺到你有個肉體,也可以說你的身體是被「你」知道的。「你」是誰?「你」不是這個身體!你眼睛一閉,整個肉體被「你」知道,被誰知?當然是被另外一個人,因爲這個身體叫做「我」嘛!我們已經定義了肉體是「我」,因此就是這個肉體的「我」被另外一個「人」知道了,那就是「人相」!所以在《圓覺經》裏,稱爲「彼人」,也就是另外一個人。所謂「另外一個」還是自己啊!所以,身體的我相是被自己的「心」──「識心」知道了。

  

  

知道這「另外一個」就是識心,表示這個「另外一個」現在又被我們知道了,被誰知道?被「衆生相」知道。剛剛在這樣談論,這些事情都已經發生了,當我們知道還有一個「衆生相」出現,那衆生相又被知道了。是被誰知道?被「壽命相」知道。所以,不管是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通通是我自己──是越來越深入的自己,越來越真實的自己,一層一層深進去而已,根本沒有別人,從頭到尾都是自己。像《圓覺經》講到這裏還清楚,大家還可以看得懂經文在講什麼,講到「壽命相」就不知所雲了,大家一定看不懂。那個經文很難懂的,原因是翻譯經文的人自己不懂意思,勉強照經文直接翻譯過來,所以一般人很難明白。不過當你體悟了以後,對這件事情你真的是了解了,不是從經文學來的,那是你自己本來就了解的,即使看那模糊的經文,還是曉得它在說什麼,因此這個地方我就把它弄清楚了。

  

  十二因緣與自性深度的四相

  

  

  

  

  

十二因緣與能知被知的關系圖

  

  我們看這個表──「十二因緣」。所謂「本來面目」,就是這裏寫的「本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這些都是心靈;「六入」就是六根,從這裏開始,「六入」、「觸」、「受」、「愛」、「取」就是身體;「有」是物質世界;「生」、「老」、「死」是生物世界。

  

  「我相」是什麼?身體就是我相。我們透過眼睛看到外面的形形色色,這個「有」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六根觀察六塵的時候,就是用身體這個工具來看的,我們平時就是這個狀況。我剛才請大家把眼睛閉起來,就是不用眼根來看這外面的世界,可是我們還是可以很清楚的感覺到自己的身體,這個感覺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從「名色」以上的心靈來感覺的。嚴格來講,「名色」和「識」唯識學統稱爲「識」,能意識、感覺到這個身體的「名色」、「識」就是「人相」,而「我相」就是「六入」到「取」。

  

  人相是什麼?就是識心,也就是想東想西的心。更重要的是你知道你在「想東想西」,誰在知道?被「行」知道,所以「行」就是所謂的「衆生相」;而現在「衆生相」,又被另一個知道了。被誰知道?被「無明」知道,這「無明」就是「壽命相」。然後「壽命相」又會被「本明」知道。到了「本明」就沒有相了,因爲這裏已經沒有被知的成分,這裏全部只有「能知」,所以就已經離四相了。整個次序就是這樣,但是要怎麼樣才能夠做到?

  

  要感覺我相是很容易的,大家只要把眼睛一閉起來,這個我相(肉體)被知道了,很容易就做到啦!「名色、識」能知道「六入」以下的一切,能知和被知的界線很容易的劃分在「名色」與「六入」中間;我們也不太難的可以做到另外一件事:能察覺那個「想東想西」的識心,亦即能知與被知的界線能夠畫在「行」與「識」中間。人相是被知的,我相也是被知的,當我們的定力能夠定到這個地方時,行、無明、本明是能知,識、名色、六入一直到下面,全部被知,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劃在「行」與「識」中間。大部分的人做到這裏沒有問題。接著下去要有定力,也就是能知與被知的界線要能劃到「無明」與「行」中間,使「行」──衆生相變成被知的。這個時候定力要夠,定力不夠這個「行」是不會被知的,當然能知與被知的界線也就沒有辦法劃在這個地方了。所以,我們修行就要能夠入定,定得越深,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會越往上移。如果你的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只能畫在「行」和「識」中間,意識心是被知的,但是無法知覺「行」這樣的抽象的、形而上的意識,那就…

《喜佛所喜 樂佛所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