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光彩與價值
時間:2010年05月14日
地點:行天宮附設玄空圖書館敦化本館4樓
紀錄:張春美
整理:李明慧、汪義麗
※歡迎詞(玄空圖書館郭副館長)
各位朋友,大家晚安。非常歡迎大家莅臨行天宮附設的玄空圖書館。提醒大家,如果身上帶著手機,麻煩將它轉爲震動或者是靜音或者是關機,以免影響到您自己和您旁邊的朋友,謝謝。
今晚的講座,很榮幸的邀請到圓覺文教基金會的梁乃崇董事長。梁董事長曾經任職中央研究院的物理研究所,和國立清華大學的物理教授,目前擔任圓覺文教基金會的董事長。董事長爲了弘法,他提前退休,弘法的足迹遍及海內外各地。在民國77年,他創辦了圓覺文教基金會。
我很欽佩和敬佩他的毅力,他努力將佛法與現代知識相結合,作爲入世接引大衆的橋梁。同時也在做推廣的工作,告訴我們,佛法不是迷信,佛法並不過時。他這樣的努力,我們大家可以有目共睹。
今晚他講的題目是《活出生命的光彩與價值》。我們都想知道,生命的活力來自何處?生命價值在哪裏?什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這都是一些大哉問。更重要的是,如何活出生命的價值與光彩,這些大哉問、大學問、大課題,都是我們每個人要面對的。今晚梁董事長會一一的給我們解惑,我們就以熱烈的掌聲來歡迎梁董事長。
※你是活的?還是死的?
梁教授:
謝謝郭副館長的介紹,也謝謝各位的參與。今天要講的題目是《活出生命的光彩與價值》。我們如果以這樣的題目來作爲講題的話,第一個,我們都認爲自己是有生命的。如果我們認爲自己沒有生命的話,就不會來講這個題目,也不會來聽這個題目了。當我們來講這個題目的時候,心裏面已經確認我們自己是有生命的,而且也認爲自己是活的。認爲自己是有生命的、是活的,所以才要活出生命的光彩與價值,這個條件已經確立了。現在我首先要問各位:生命是什麼,什麼是生命?你爲什麼覺得自己是有生命的?
第二個問題,你認爲你是活的,你怎麼確定你是活的?那活是什麼?什麼樣子才叫做活的?我會提出這個問題,因爲我以前對這個問題考慮了很久。曾經有人問我,你怕不怕死?我說,我不曉得怎麼怕。當時我沒辦法回答,因爲我不知道我是活的還是死的。大家想,這個問題有什麼好想的,當然是活的。我當時爲什麼有這個問題,不知道自己是活的還是死的呢?
我們在考慮什麼是死的,什麼是活的,大家用的標准是什麼?怎麼判斷死的還是活的?以前就是看你有沒有呼吸,如果你沒氣了,就死了嘛!或者再摸一摸你的心跳,如果沒有心跳就死了嘛!現在更進步一點,就看一看有沒有腦波,有腦波就是活的,沒有腦波就是死的。可是,我對這樣子的判斷方式一點都不滿意。爲什麼?這都是看別人是死的還是活的耶!
我的問題是要問:我怎麼知道我自己是死的還是活的?剛才講的醫學上所用的方式,完全不管用啊,一點都不管用。我是要問我自己不是問別人,我怎麼知道我自己是活的?所以在那個時候,我根本沒有辦法確定,我是死的還是活的?那些判斷方式都是看別人的死活,不幹我的事。我要管的是:我要知道,我自己到底是活的還是死的。所以,那個時候有人問我,你怕不怕死?我說,我不曉得怎麼怕。因爲我根本不知道我是死的還是活的,我怕什麼。
現在這個問題我解了,我知道我是活的。你是活的才有生命,如果你是死的,你就沒生命啊!所以你要判斷自己,到底是活的還是死的,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一直沒有人好好的去問這個問題。因爲一問到死活,都是講別人是死的還是活的,統統不是講自己。其實,這個問題,我們每個人要問自己呀!你自己到底是死的還是活的?
※覺知能力是生與死的基本判斷
經過很長的時間,我把這個問題弄懂了,我知道我是活的。我怎麼知道我是活的?我是根據什麼判斷我是活的?我發現,真正的重點在這裏。問題真正的關鍵是:你有沒有覺知能力。你如果有覺知能力,就是活的;你如果沒有覺知能力,就是死的。
什麼是覺知能力?非常容易判斷呀!我在這裏講話,你聽得見,你就是有覺知能力。如果沒有覺知能力,我講話,你聽不見的。所以在座各位,每一位都是活的,每一位都是有生命的,基礎就在這裏,有覺知能力!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我搞了很久才把它弄清楚。好!這個覺知能力,可以說,所有的有生命的生物、生命體都有,沒有一個沒有,就連細菌都有,只要有覺知能力,他就是有生命。所以這件事情,解答說破了,也滿簡單的,其實沒有人不知道。
這個覺知能力一提出來之後,我們就會發現祂會跟一件事情相對應。跟一件什麼事情對應呢?祂跟被知、被覺的對象互相對應。也可以說,你有覺知就有被知,它們是對應的。我說得簡單一點,這個覺知能力,我們就稱祂能覺;被知、被覺的對象,我們就稱它被覺。我們把它簡化了,一個是能覺,一個是被覺。
好!重點來了。生命在覺知能力這裏,所以能覺這裏是生命;被覺那邊,沒有生命,生命不在被覺那裏。那個被覺的對象沒有生命,或者是沒有你的生命,也許有別人的生命。你自己的生命,不會在被你覺知的對象那裏,你的生命一定是在能覺這裏,能覺才是你的生命。
※能覺與被覺
這是我發明的說法嗎?不是,佛法裏面早就有了。祂講得更簡單:能覺祂就叫「能」,被覺祂就叫「所」。大家如果有學過佛法或者學過禅宗的話,就知道他們有講「能、所」,所謂「能、所」,就是在講這個。當然,我們現在的人,看到「能、所」的時候,想不到就是這兩個,覺知能力跟被知、被覺的對象,關連不起來。我是花了滿多的精神才弄懂,喔!原來祂講的就是這個,所以現在的人,已經不容易懂了。以上我說的東西,不是我發明的,佛法裏面早就有了,就是「能、所」。
好!我們有了這樣的了解了以後,我就把它引出一個系統來。我們有能覺,還有被覺,所以就有能覺與被覺這樣的一個關連。而且我們也知道,能覺這裏就是你的生命,你的生命就在這裏。被覺對你而言,你的生命不在被覺那裏,被覺不是你的生命所在。
你想想看,我們所面對的這個世界:被我們所知道的、被我們所看見到的、被我們所想到的、被我們聽到的、被我們摸到的、被我們嘗到的、被我們聞到的任何東西,是不是都是被覺?全部都是被覺。能覺呢?能覺不在這部分呀!能覺不在被覺這邊,這兩個是不一樣的。所以你的命,你的生命不在被你覺知的一切這裏。
你的生命在哪裏?你的生命在能覺這裏。目前我們所注意的全部都是被知,我們沒有去注意能覺。能覺是被我們忘記了,已經忘失掉了。你把能覺忘失掉了,代表什麼意思?你把你的命忘掉了,你的生命就被你忘掉了。因爲你的生命在能覺這裏呀,不是在被覺那邊。
※喚醒生命
這兩個分清楚了以後,我們就知道,我們希望活出生命的光彩與價值,可是你又把祂忘掉了,那你怎麼活出來?你所有的重點,都放在被覺那邊了嘛,那邊沒有你的生命呀,當然不會有你生命的光彩跟價值。你生命的光彩和價值、你的生命本身,是在能覺這裏,可是,你又把它忘掉了。所以這個問題就出來了,我們想要活出生命的光彩與價值,可是又把生命忘記了,這不就是一個迷失嗎?對,這就是一個迷失!那麼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你要把你的能覺,也就是把你的生命喚醒。你把它喚醒了才能夠講,活出生命的光彩與價值,才能做這件事情。
好!我們怎麼能夠把它喚醒過來。現在我們已經確定了,能覺就是覺知能力。你有沒有呢?你有!怎麼證明你有呢?我站在這裏講話,你聽得見、看得見,就證明你有。但是我們證明是證明了,還是不清楚。我們怎麼把它弄得更清楚?我們就把這個宇宙所有的東西,分成四個層次來看,這樣子的分都是從你自己一個人的角度來想、來看的;其他的人,他是從他自己的角度來看的。那我們先只管自己,不管別人來看這件事情。
※宇宙的四個層次
如果用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我們把整個宇宙分成四個層次:一個就是世界,一個就是身體(你的身體),再來就是你的識心,再一個就是你的覺性,我們把它分成這四個層次。
世界指的是什麼呢?就是這些房子呀,還有地、物質、物體呀!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這些物體、物質,我們生活的環境就是這個世界。
身體是什麼?身體就是你的肉體。
識心是什麼?就是指你的心。也許有人還有問題,那我怎麼知道我有心?這邊的心,是指識心。意思是什麼呢?你會想東想西嘛!你會想這個,你會想那個,會想來想去、想東想西的就是識心。所以識心,是有這一個類別的。
還有一個叫做覺性。覺性是什麼呢?祂並不想東想西,但是,祂就是清楚明白,祂就是能夠覺,祂就是覺知,真正的覺知能力就在覺性這裏。這個心比較深,佛法就稱祂爲自性,或稱祂佛性,當然也稱祂覺性。這個部分是思議所不及的,不是想東想…
《活出生命的光彩與價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