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更靈活了。
對于緣起的智慧就會更靈活,而且是獨覺,也就是辟支佛乘的獨覺果位。修辟支佛的人,要折算到底是幾地菩薩?就是這裏,七地。七地菩薩就相當于辟支佛乘。最高是辟支佛,下來就是獨覺,再下來就是緣覺。那個緣起的緣,他取叁個果位中間的這一個。
獨覺有一個特質:即使佛法已經不在這個世間了,他照樣可以修成。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果位。
※廣大覺慧善觀察故
他有廣大的覺慧,這裏說的是「慧」,所以是指對世間觀察、了解的智慧。現今社會的科學家好像就是這類型的人,很會觀察;而且廣大無量。
※貫以種種方便智縷
縷,就是金絲線。他會把他觀察到的那些內容,以一個很精致的,好像編織出來的刺繡精品般呈現出來,這是第七地的一個特質。
遠行地有這個特征,很會把別人看來好像八竿子連不起來的東西,他會把它連起來,而且很精致、精美,讓人贊歎。因爲他「貫以種種方便智縷」──他用那些金絲線來編織,不是編織衣物,而是編織廣大的智慧。當然他還有一個特征,就是到過宇宙最遠的地方。
從一地到七地的菩薩,如果他們要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去的話,他們會到方便有余土,還到不了實報莊嚴土,因爲實報莊嚴土是禅定安住的。所謂往生,就是他還是要生到一個地方去;禅定安住的話,他已經不要再到一個地方去了,到一個地方去的這件事情已經沒有了。所以,到七地這裏是一個極限,再下一地就要超越極限。
八、第八不動地
第八地不動地和第七地遠行地,雖然排得很近,但是其間的落差是很大的。
八地在其他經典裏面寫的,就是證無生法忍。要證了無生法忍才能夠進入八地。所以當你到了八地的話,以後就沒有往生這件事情了。禅定安住就不需要往生了,所以他要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時候,他是禅定安住在實報莊嚴土,這是很大的不同。
※一切菩薩自在行,差別世界,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進到這一地的菩薩,已經自在、證入無生法忍了。《華嚴經》沒有把它寫出來,在其他的經典裏寫八地菩薩,就是要證無生法忍;證了無生法忍的菩薩就很自在,在不同的世界,也都很自在。
這一地在修行上是一個重要的關卡。經典裏常常會看到佛怎麼放光,或者說了一個什麼法以後,有多少菩薩證無生法忍,意思就是他們進入了八地不動地。在這一地,一切都是不動的。
古希臘數學家芝諾(Zeno of Elea),西元前490~425年,他的學說多收錄在比亞裏斯多德的《物理學》中,他這個學派認爲這個世界是不動的,提倡「飛矢不動」的學說。那個射出去的箭,當然是在動嘛;可是他們有一套理論來證明飛矢是不動的。這套理論,當然人家都看不懂;可是我看到了以後就曉得,唉呀,這些人就是八地菩薩!因爲八地菩薩,不管你動不動,他怎麼看都是不動的。所以他就會弄出一套理論證明,你看這是不動的,連飛矢都是不動的。
人家都不知道他在講什麼,但是他們是真的感覺到不動啊!我們以前解釋過一個問題:當這個宇宙全部所有的東西都不動時,就沒有時間了。所以,時間已經被他超越了。這樣子的菩薩不一定要在佛教的世界才有,古希臘就有這種人了。
所以我認爲這個菩薩是到處顯現的,他不一定要出現在挂了一個「佛」字的地方。他們早已經超越文字相了,根本不受這個限製。所以不動地的菩薩,是很有意思的;而不動地也是修行上一個很重要的關卡。
※示現廣大莊嚴故〈大身所居〉
進到八地就是不一樣,所以他示現廣大莊嚴;用大海來比喻,就是大身所居的。所謂大身,就是體積很大的動物,人世間最大的就是鯨魚,就在海裏頭,他們就是示現廣大莊嚴。所以,八地菩薩就是大身所居。到了八地,我們也可以稱他是「大人」。《八大人覺經》就是大人。
※置于自在高幢之上
他們就是高高在上,能夠證到八地不簡單!證入了無生法忍就是超越了時間,才能入不動地。這一地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不動。
九、第九善慧地
只要看到慧,就知道強調的是世間的智慧。
※如實知衆生心,種種稠林、種種相
衆生心多得不得了,所以用「稠林」二字來形容。衆生的心也非常複雜,就像熱帶的雨林、種種叢林、種種相,他都如實知,了若指掌,清清楚楚的。所以這裏全部都是指入世的,對衆生的了解。
又知衆生諸煩惱種種相,又知衆生諸業種種相,又知衆生諸根種種相,又知衆生諸解種種相,又知衆生諸隨眠種種相,又知衆生受生種種相,又知衆生習氣種種相,又知衆生正定、邪定、不定種種相,了知衆生諸行差別,教化調伏,令得解脫。
「又知衆生諸隨眠種種相」,衆生睡夢中的狀況他也如實知。「又知衆生受生種種相」出生、投胎種種狀況。「又知衆生習氣種種相」衆生的各種習氣也都知道。「又知衆生正定、邪定、不定種種相」,衆生也會入定,也會修啊,但是入定有正定、邪定還有不定,種種狀況他都如實知。「了知衆生諸行差別,教化調伏,令得解脫」,衆生各種行爲的差別他都知道,都予以教化調伏,令得解脫。
你看這個九地是不是入世的?完全是在入世,而且入得好深。衆生在搞什麼,他都如實知。
這個「如實知」,大家要搞清楚,不是他自己一開悟以後,就通通知道了,沒這回事!是要真的去學、去觀察、去進入、在裏面混,跟衆生混在一起,這樣才能了解、才學得會。得進入衆生他們的識心,在裏面打滾,他們的種種煩惱、種種問題你才會懂;不是一開悟,就什麼都通了,那麼的輕松。能夠如實知,都是六度萬行,實做中得到的。
第九地善慧地的菩薩,比第四地焰慧地更高一等了。焰慧地的菩薩學了很多這些東西,具有很多技藝、技巧這些本事。這裏不是學很多東西,他根本就知道衆生心是在搞什麼,你想什麼東西,全部都弄得清清楚楚。要知道,如實知不是推想的,是實際的。我們常常會什麼「我猜的」,猜的不算,那不叫如實知;不是推測的、不是猜的,而是真實的、實際的,才是如實知。
※一切世間生滅智行,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一切世間所産生的智慧鹹在其中,說不可盡,所以他是集生滅心之大成。
我們學佛,都說要成佛的話,要證入不生滅心,要脫離這個生滅心,趕快要脫離啊、逃離啊!他不是,他是集生滅心之大成。他爲什麼要這樣子做?爲了度衆生啊!因爲這樣子才能度衆生啊!你對衆生的狀況不了解,怎麼度?
※得深解脫,行于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潮不過限〉
「潮不過限」是他最重要的特質。
這個特質我是最近才懂的,去年六月去馬來西亞的吉隆坡,講這個善慧地的時候,就在剛講的當下才懂的。本來不知道什麼潮不過限?什麼叫做不過限?因爲他「深得解脫,行于世間,如實而知,潮不過限」,這樣的修行者,他們的神通智慧,功力很強,他們已經是八地以上的程度,已經進入了佛的境界,那裏是不生不滅,而且非因非果,沒有因果律;他們的神通又那麼大,也深得解脫。他們是解脫了,可是他們又跑到這個世間來。世間是有因果律的,他挾持這個超越因果律的神通威力,到世間來做事,很容易發生一個狀況:用神通力改變了世間。這樣一改變了世間,常常就破壞了因果律。
譬如說,殺人犯,殺人償命他應該受到死刑的果報;當然不一定是法律上給他死刑,也可能就是生病死掉,要受到這樣的果報。如果幫他,用神通力就給他轉了、不用受了、化掉了。雖然我們會覺得:哇!好厲害,真有本事!但是這樣就破壞了因果律。所以什麼叫做不過限,就是不會破壞因果律,就是沒有over。幫助衆生、度化衆生,沒有做過頭。
所以九地菩薩是不會做過頭的。什麼樣子叫做過頭?怎麼鑒別?什麼叫做因果律?入到世間來,就要遵守世間的因果律。就像潮水不會over一樣,潮不過限是大海的特質。善慧地有這樣的特質,不會over、不會做過頭,當然也不會好過頭──好過頭就會變成「善霸」,不是惡霸,是善霸。
我讀基督教的聖經,看到裏面都有這樣的故事,尤其是諾亞方舟的故事。當時會有大水,是上帝看到人太不象樣了,想要把他們毀掉,所以降下大水。事後他覺得這樣懲罰不好,不要把人通通殺光,所以他又收回成命,告訴諾亞做個方舟,代表上帝……這是善慧地還沒有修好,尚在學習中。
他有那麼大的神通力,覺得人類不好他就氣了,給人類一個懲罰。但他後來發覺自己做過頭了,又把它收回了。所以當一個修行者有很多的神通力,又很熱心想幫衆生、救度衆生的話,就常常會over。
這個狀況出現的時候,就代表他九地還沒有修好。
他可能到了十地,也可能到了十一地了,但是九地的功課可能沒做,所以這個地方還是要出問題。遇到很多困難後,他就要補修九地。九地修完了以後,他就知道不可以over了。
看到這裏,發覺我這一生好像是來修這個東西的,所以才會發現「要幫因」的做法。我們要度衆生、要幫助衆生,要怎麼幫?要在因上幫不要在果上幫。在因上幫就不會over,在果上幫就會over,就會抵觸因果律。那個果是衆生要修行、要學習的功課,是…
《菩薩十地品簡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