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的價值與生死觀

  

生命的價值與生死觀

  

  

時間:2008年4月23日(周叁)

  

地點: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處

  

主講:梁乃崇教授

  

記錄:張春美

  

整理:周雅容、羊憶玫

  

  梁師:

  

  各位學員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參加聽講。

  

  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生命價值與生死觀」。既然要講的是生命價值,首先我要問一個問題:何謂生命?我們每一個人對生命大概都會有自己的看法。所謂生命,指的就是動物、植物,這些就是有生命的,我們人也是有生命的;至于石頭、泥土這些物質,就是沒有生命的,我們都是這樣區分有生命和沒有生命。但是我們如果再深入的考慮一下,假設我們做了一個機器人,一個非常逼真的機器人,那它是有生命還是沒有生命?像這一類的問題回答就比較困難了。

  

  ※有覺知能力就是有生命

  

  我們對生命最主要的觀察點:活的,就是有生命的;如果是死的,就沒有生命了,這個我們大概都知道。那麼,現在的醫學,我們所謂的西方醫學,又是如何定義死活呢?就是看還有沒有腦波。如果用腦波的儀器來測,腦波沒有了,那就是死了,如果還有腦波,那就是還有生命。所以生命的迹象,是用腦波來判斷,至少醫學上是這樣判定的。

  

  但是在還沒有偵測腦波的設備之前,我們也會判斷生命到底是活還是死,難道沒有腦波偵測器,我們就不知道是死是活嗎?不是,我們早就知道了,我們怎麼知道的?用呼吸。但是,有人閉氣閉得很長,難道說他死了嗎?也沒有死啊,所以,如此判斷也未盡理想。

  

  現在我提出一個看法,什麼是活的呢?活的時候,是有覺知能力,也就是說,有覺知能力就是有生命。什麼時候就沒有生命呢?無覺知能力,就沒有生命。事實上,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看的,或者應該說,我們最原始的看法,就是看你有沒有覺知能力。有覺知能力就是活的,沒有覺知能力,那就死了。

  

  這個覺知能力是自己知道的,別人可以看你有沒有覺知能力,你自己也可以看自己有沒有覺知能力。有生命就是有覺知能力,無生命就是無覺知能力。

  

  所以,覺知能力是生命的核心,是我們生命裏面最重要的核心。

  

  當我們了解這個的時候,我們省察一下自己的覺知能力,自己省察一下。我站在這裏,你們看得到,我講話,你們聽得到,這就表示你有覺知能力,所以,你們是有生命的。當哪一天,你沒有覺知能力了,大概就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就是沒有生命、沒有覺知能力了。

  

  我們接著再來看覺知能力。大家注意一下,我不是說知覺能力,我說的是覺知能力,兩者是不一樣的,你們的感覺會不一樣。如果說是知覺能力,這個東西好像在你身體外面,當我講覺知能力,很清楚就是你自己,感覺是不同的。

  

  到底什麼是「覺知能力」?覺知能力是什麼狀況、什麼情形呢?覺知能力是一個很基本的,每一個人都有的、很基礎的一個能力,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只要你是活的,就有。有這個覺知能力,我們用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能覺知」。當你「能覺知」的時候,必然還有另外一個東西存在,就是「被覺知」。注意哦!我們有「能覺知」的時候,必然有一個「被覺知」的對象。

  

  這個能覺知是很重要的,它就是生命!就是在了解生命。我們現在就來觀察一下。我站在這裏,你們看見了,因爲你們有覺知能力,所以能看、能覺知;我對你們來講,就是被你們覺知的對象,就是被覺知。我講話的聲音,你們聽見了,你們有能聽的覺知能力,你們才聽得到。我講話的聲音,是被你們聽的對象,是一個被你們覺知的對象。「能覺知」、「被覺知」這兩個東西是不同的,但一定是同時並存的,有能覺知、就有被覺知。但是「被覺知」,是不是覺知能力?不是。「被覺知」不是覺知能力!

  

  我們再把它簡化一點。「能覺知」我們就說「能知」;「被覺知」我們就說「被知」,那我們現在就知道,「能知」與「被知」這兩個,是同時並存的東西,它們兩個是關連的,但是不相同的。能覺知是「能知」,被覺知是「被知」。能知一定不是被知,被知呢一定不是能知,這個我們都非常清楚了。

  

  那我們怎麼知道這個東西是被知,是被覺知的?只要被你知道,就是被覺知,很容易就斷定。當你很清楚的知道,這是「被你知道的」,那就是被知,很清楚的就告訴你,它一定不是能知,這沒有問題。既然能覺知是生命,那被知覺呢?對你而言,它就不是你的生命。你的生命是在「能知」,而被覺知,不會是你的生命。

  

  這就很清楚了!我們只要把「覺知能力」仔細地剖析,就會知道生命在哪裏呢?生命是在「能知」這裏,「被知」不是我們的生命所在。這也很明確的顯示,「能知」與「被知」就等于劃分了生命與非生命的關系,這是再清楚不過了。

  

  ※生活中念茲在茲的全都是「被知」

  

  知道了「能知」與「被知」之間的關系後,再來檢討一下我們的一生當中,實際是處在什麼狀況。也就是說,在「能知」與「被知」的區別中,自己是處在什麼狀況?雖然說生命是在「能知」,但我們大部分的人,注意到的竟然都是「被知」,「能知」這一邊反而是被忘掉的。大家想想看!我們是不是這個樣子?

  

  想想看,我們每天想到的都是「被你知道」的東西。你每天最在意的,念茲在茲、關心的、煩惱的……注意力是不是全部都集中在「被知」?你曾經注意「能知」嗎?沒有,早就忘記了。可是,那才是你的生命,你把你的生命忘掉了,你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被知──那個是沒有生命的部份。

  

  再說一次,被知是什麼?就是被你知道的。你看!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都要追求財富。財富有很多形式,有鈔票、房子、汽車、股票,還有事業成就,這是「被知」還是「能知」?都是「被知」,大家重視的都是這些東西。除了財物之外我們也還要名;包括學曆、身份、得了什麼獎、被人家贊揚、被表揚,這個都是名。這些名,是不是被你知道的?那就是被知。名利之外,還要權,權是不是又是被你抓的、被你要的、被你用的東西,那也是被知啊!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東西是我們很重視,但是不屬于被知的,找得到嗎?找不到吧!你所重視的、在乎的、拼死拼活要的東西,全部都是「被知」,但那裏是沒有生命的。生命在哪裏?生命在「能知」這裏。噢?那這麼說來,我們是不是搞錯了?如果我們很重視生命的話,這一路以來的追求是不是都錯了?問題就在這裏,大家都把注意力、把心力放錯位置了。我們要重視自己的生命,要珍愛自己的生命,但卻把最重要的忘掉了。

  

  原來,把「能知」、「被知」這麼簡單的觀念厘清楚之後,就發現一向都弄錯了。最重要的東西我們沒有去管它,忘掉了,可是生命卻在那裏。

  

  其實「能知」、「被知」的觀念非常簡單好用。爲什麼呢?什麼是「被知」,很清楚的啊!只要被你知道的、被你聽到的、被你想到的、被你摸到的、被你抓住的、被你控製的、被你影響的……那都是被知,非常明確。

  

  而「能知」是什麼呢?我到底有沒有「能知」呢?因爲被自己知道的、抓到的就不是,那「能知」在哪裏?真的有嗎?一定有。祂就是那個能抓、能聽、能看、能想、能感覺啊!就是祂啊!大家還有一點懷疑嗎?沒有關系,馬上就可以證明給大家看,證明每個人都有能知。

  

  我站在這裏,你們看見了,就證明你有能知;你有覺知能力,就證明你有「能知」。如果沒有的話,我站在這裏,你就看不見啦!你沒有這個能看,怎麼會知道我站在這裏?所以,一定有。我們人,就是很奇妙,這個一定有的東西,卻會把它忘掉;這個生命當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們就是不去看它,反而專門去看沒有生命的東西,這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

  

  如果我們把這個世界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能知」,另外一個部分就是「被知」;如果「能知」和「被知」通通具備的話,那就是擁有全部了。如果你擁有「被知」而把「能知」忘掉,等于是放棄了一半,有一半被你忘記了;偏偏這一半又是生命,你把生命忘記了,那這就嚴重啦!

  

  換一個說法,如果我們把這個世界,也是把它分成兩個部分,但我不分爲「能知」、「被知」,而是把世界分成「心」和「物」──其實我們是常常這樣分的,這個世界的任何事物,不是屬于「心」,就是屬于「物」的話,那我們就再來和「能知」、「被知」比較一下。

  

  我要問大家,你們覺得「心」是屬于「被知」,還是屬于「能知」?答案當然是能知,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心」就是屬于「能知」。那「物」呢?就是「被知」了。再回頭說,我們用「心」、「物」來劃分這整個世界時,對「物」是很清楚知道的。但是,對于什麼是「心」?感覺是模糊的,知道有,但是模模糊糊的。現在如果我們把「心」和「物」,就定義成「心」指的就是「能知」,「物」指的就是「被知」;這個時候,「物」還是一樣清楚,因爲「被知」是很清楚的,而能知做爲「心」的代表的話,這個心就變得清楚了。

  

  

如果我們對「心」比較清楚了,那麼,這個「心」就會受到重視;如果我們對心是模糊的,心就會被我們遺忘。因爲我們不清楚,就會不重視;如果我們對心清楚了,那我們對心就會重視。這樣子的話,就可以平衡「心」和「物…

《生命的價值與生死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菩薩十地品簡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