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十地品簡介

  

菩薩十地品簡介

  

  時間:2008年01月13日

  地點:師範大學201演講廳

  主講:梁乃崇教授

  紀錄:張春美

  整理:周雅容、汪滿妹

  

  菩薩乘的修行者,修到一個程度以後就會入地,由第一地、第二地……一直到第十地。十地以上還有十一地、十二地,最高的是十叁地。十一地是「等覺」,就是等于佛;已經備位了、等于了,但還不完全是。十二地是「妙覺」,十叁地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了。

  

  今天我們不講十一地以上的部分,而要特別跟各位介紹一地到十地,每一地的菩薩所要完成的功課,以及完成後,所顯現出來的特質。

  

  要講這個之前,我先要說明一下。我以前還不了解這個層次的時候,會有一個想法,也許不只是我,可能每一位學佛的修行者都會以爲是這樣:如果他是八地菩薩了,那他一定把一地到七地的功課都做完了。

  

  自從我了解了以後,發現不是這樣。他可能是跳級的,中間好多的功課並沒有做。沒做就是沒做,並不是說跳過去了以後,他就已經會啦,因爲他已經那麼高了,所以下面他已經做完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像他把八地的做完了,但是可能叁地、四地,或者五地、六地那個地方該修的部分,他不見得會,因爲那些都是很實際的,他沒有做過就是沒做過,沒修過就是沒修過。沒修過的話,那個地方必須要具備的特質,他就會欠缺。

  

  超越我相、人相,進入衆生相,才能修菩薩乘

  

  修菩薩乘必須要有一個條件:我相一定要先健全成熟,然後超越,進入人相;進入人相以後,人相又要健全成熟,然後超越,進入衆生相,這樣才能修菩薩乘。如果沒有做到這樣的話,自己也會以爲是在修菩薩乘,但是不管怎麼修,都不算菩薩乘。

  

  如果我相已經健全成熟,進入了人相;但還停留在人相,他就自以爲在修菩薩乘了,但是不管怎麼修,他修來修去都是聲聞乘和辟支佛乘。如果沒有到的話,是不會真正進入菩薩乘的。

  

  「菩薩度衆生」是指度衆生相,不是度衆多的人相

  

  我們常說「菩薩度衆生」,其實是指在度衆生相。如果沒有把菩薩度衆生相的定義弄清楚的話,表示你根本沒有進入衆生相。而我們現在很多所謂的菩薩乘的修行人,都說他在度衆生,他的衆生的定義是什麼呢?就是很多人,或者是很多的生物。他度了很多人或者度了很多生物,他就覺得「我是在修菩薩乘,我已經進入衆生相」。這一個定義表示他不懂真正的衆生相,他還停留在人相。

  

  因爲那一個一個的衆生,一個一個的人,就是人相,只不過是很多人相而已。人相就是別人,所以他以爲他在修菩薩乘,其實他在修辟支佛乘、聲聞乘,事實上是這個樣子。

  

  衆生相的定義是團體、組織

  

  衆生相的定義是什麼?就是團體、組織,不是個人。譬如說,一個國家、一個物種,或某一機構、某一公司、某一企業,都是衆生相。

  

  救度一個個的人或生物,還停留在聲聞乘或辟支佛乘

  

  所以菩薩乘真正要度的是團體組織,不是在度個人。如果還是在度個人的話,那還是在度人相,還在人相的層次。這樣就可以看得出來,我這邊所定義的菩薩乘,與一般大家的了解是不太一樣的。一般佛法的了解,菩薩救度衆生,就是救一個一個的人、一個一個的生物嘛!那樣子還停留在聲聞乘或是辟支佛乘。

  

  我相健全成熟了,超越了我相,進入人相;而人相不見得健全成熟時的修行者,是在修聲聞乘或辟支佛乘。這一個位階我現在就把它做了新的诠釋。會做這樣新的诠釋,主要是因爲我對于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有全新的定義。這個定義大家可能在我其他的演講或著作裏聽過或看過,今天這個部分就不多講了。

  

  一、第一歡喜地

  

  當修行者進入了菩薩乘,修行得比較好的時候,就會入地,成爲入地的菩薩。入地的菩薩,最早第一個階段叫做歡喜地。進入歡喜地就是對真正的佛法有體悟、有了解了,現證法性。這個時候他非常的歡喜,因爲他真實的體悟了菩提心,菩提心與法性相應,他好像發現了一個新世界一樣,法喜充滿。

  

  ※以不動相應故,得無上菩提,超凡夫地,入菩薩位

  

  這個歡喜地是怎麼進入的?《華嚴經十地品》說:他從不動心這裏有感應,體悟了無上菩提心,就進入第一地。

  

  什麼是菩提心?就是本來面目。跟自己的本來面目一相應了以後,就「哦,原來這就是菩提心。」這個時候,他就好像發現了新天地一樣,就從凡夫的等級,進入了菩薩的等級;菩薩乘的修行就從這裏開始。

  

  菩薩商主,亦複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諸地障對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薩地清淨,轉入如來地,然後乃具福智資糧。將一切衆生,經生死曠野險難之處,安隱得至薩婆若城,身及衆生不經患難。是故菩薩常應匪懈,勤修諸地殊勝淨業,乃至趣入如來智地。

  

  「菩薩商主,亦複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諸地障對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薩地清淨」,《華嚴經》描述歡喜地的菩薩就好像一個商主,用我們現在的觀點看,就相當于旅行社的老板,他要怎麼帶團、帶到什麼地方去玩,中間會遇到什麼問題,有些什麼不順、困難的關卡,他都知道。雖然剛剛進入初地,但是他知道的不是只有初地,全部十地的哪一個障礙他都知道,而且曉得怎麼去對治;同時也知道一地到十地,有什麼好的地方;觀察如來所有的一切功德,知道自己都有份,能得能成。

  

  「轉入如來地,然後乃具福智資糧」,能從這裏轉到十叁地。要去旅行,要把所需的資源都備妥,如把錢、糧食、衣服帶夠,交通工具要准備好。我以前說我是到毗盧性海的導遊,他等于就是這個如來地的導遊。不,他不是導遊,他是比導遊還要高一級的老板,他是帶團的老板。要到如來地,他必須具備「福智資糧」;而不是一般的錢財、糧食、交通工具那些資糧。

  

  「將一切衆生,經生死曠野險難之處,安隱得至薩婆若城,身及衆生不經患難」,他自己和他帶領的那些衆生,都可以不經過生死曠野險難,生死輪回所遇到的這些危險;從這個地方,安安穩穩地帶到佛城、如來地了。雖然這麼危險,但是因爲他籌畫得很好,准備得很好,所以他自己和他帶領的衆生,就不會遭遇到險難。

  

  「是故菩薩常應匪懈,勤修諸地殊勝淨業,乃至趣入如來智地」,這個菩薩很喜歡也很會辦到如來地的旅行團,中間會遇到什麼事情他都准備好,知道怎麼做。這就是歡喜地的特征。

  

  人世間有沒有這樣的人呢?有啊,很喜歡辦修行班、佛學班,帶領大家一起修習,就是這種人!中間會遇到什麼問題、什麼關卡都清楚,能讓你安安穩穩的到如來地。具備這種特質的人,就是第一地歡喜地的菩薩。對比一下你就知道自己或別人是不是這樣的人了。

  

  一切世間經書、技藝、文頌、咒術,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到了歡喜地的這些菩薩們會有些什麼特征呢?他們就具有對世間的經書、技藝、文章、咒術,這些能力通通有。

  

  出生大願,漸次深故,次第漸深

  

  還有他會發很大的願,而且這個願愈來愈深。就像大海,在海邊時是淺的,但是愈往下走就愈深,深不可測。他的願是次第漸深,不是發一個淺淺的願就停止了。

  

  發一切智心

  

  還有一個特質,這個就跟他體悟了菩提心有關系了──他會發一切智心。當佛經裏面用到「智」的時候,都是指偏向出世間的智慧;講到「慧」的時候,大概是世間的智慧,是有區別的。所以呢,他是發了出世間的智慧。

  

  以上就是第一地歡喜地的狀況。

  

  二、第二離垢地

  

  行十善,除十惡

  

  第二離垢地菩薩的特征就是行善除惡,不好的要清除掉,好的要加強。

  

  一切菩薩戒行、威儀,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戒行就是行爲,威儀指的是儀態,所有菩薩應該具有的戒行和威儀全部都具備了。

  

  不受一切破戒屍故

  

  他這樣子一做,就有一個特質:他就像大海,裏面沒有屍體,因爲屍體都化解了。所以這個離垢地的菩薩,就像大海一樣,裏面都找不到破戒屍體,所以他沒有破戒的東西。

  

  持戒頭陀,正行明淨

  

  離垢地的菩薩是持戒很嚴的修行者,他混身幹幹淨淨的,這就是離垢地的菩薩的特質。這樣子的人會讓你覺得好幹淨、好正直。可是你會怕他,因爲他太幹淨了,也很嚴厲的守這個戒,大家看到他就會敬而遠之。因爲你不夠幹淨,所以這樣的人是讓人尊敬,但是人緣並不是很好。他的特質就是幹淨到了極致。

  

  我們人世間,也會看到有這種特質的人,他是有潔癖的,一點點不幹淨的東西他都要把它清掉,他沒有辦法忍受不幹淨。這麼有潔癖的人,通常一般的衆生是很尊敬的,但是會怕他。比照一下,你或你周圍的人,是不是這個樣子?若是,他可能就是離垢地的菩薩。

  

  叁、第叁發光地

  

  一切世間禅定、神通、解脫叁昧、叁摩缽提,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發光地的修行者,他的特征是很會修禅定的,也有神通,也精通解脫叁昧、叁摩缽提,非常擅長修假觀或者幻觀。這些都是修定的一種修持。這樣子修…

《菩薩十地品簡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