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十地品简介

  

菩萨十地品简介

  

  时间:2008年01月13日

  地点:师范大学201演讲厅

  主讲:梁乃崇教授

  纪录:张春美

  整理:周雅容、汪满妹

  

  菩萨乘的修行者,修到一个程度以后就会入地,由第一地、第二地……一直到第十地。十地以上还有十一地、十二地,最高的是十三地。十一地是「等觉」,就是等于佛;已经备位了、等于了,但还不完全是。十二地是「妙觉」,十三地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了。

  

  今天我们不讲十一地以上的部分,而要特别跟各位介绍一地到十地,每一地的菩萨所要完成的功课,以及完成后,所显现出来的特质。

  

  要讲这个之前,我先要说明一下。我以前还不了解这个层次的时候,会有一个想法,也许不只是我,可能每一位学佛的修行者都会以为是这样:如果他是八地菩萨了,那他一定把一地到七地的功课都做完了。

  

  自从我了解了以后,发现不是这样。他可能是跳级的,中间好多的功课并没有做。没做就是没做,并不是说跳过去了以后,他就已经会啦,因为他已经那么高了,所以下面他已经做完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像他把八地的做完了,但是可能三地、四地,或者五地、六地那个地方该修的部分,他不见得会,因为那些都是很实际的,他没有做过就是没做过,没修过就是没修过。没修过的话,那个地方必须要具备的特质,他就会欠缺。

  

  超越我相、人相,进入众生相,才能修菩萨乘

  

  修菩萨乘必须要有一个条件:我相一定要先健全成熟,然后超越,进入人相;进入人相以后,人相又要健全成熟,然后超越,进入众生相,这样才能修菩萨乘。如果没有做到这样的话,自己也会以为是在修菩萨乘,但是不管怎么修,都不算菩萨乘。

  

  如果我相已经健全成熟,进入了人相;但还停留在人相,他就自以为在修菩萨乘了,但是不管怎么修,他修来修去都是声闻乘和辟支佛乘。如果没有到的话,是不会真正进入菩萨乘的。

  

  「菩萨度众生」是指度众生相,不是度众多的人相

  

  我们常说「菩萨度众生」,其实是指在度众生相。如果没有把菩萨度众生相的定义弄清楚的话,表示你根本没有进入众生相。而我们现在很多所谓的菩萨乘的修行人,都说他在度众生,他的众生的定义是什么呢?就是很多人,或者是很多的生物。他度了很多人或者度了很多生物,他就觉得「我是在修菩萨乘,我已经进入众生相」。这一个定义表示他不懂真正的众生相,他还停留在人相。

  

  因为那一个一个的众生,一个一个的人,就是人相,只不过是很多人相而已。人相就是别人,所以他以为他在修菩萨乘,其实他在修辟支佛乘、声闻乘,事实上是这个样子。

  

  众生相的定义是团体、组织

  

  众生相的定义是什么?就是团体、组织,不是个人。譬如说,一个国家、一个物种,或某一机构、某一公司、某一企业,都是众生相。

  

  救度一个个的人或生物,还停留在声闻乘或辟支佛乘

  

  所以菩萨乘真正要度的是团体组织,不是在度个人。如果还是在度个人的话,那还是在度人相,还在人相的层次。这样就可以看得出来,我这边所定义的菩萨乘,与一般大家的了解是不太一样的。一般佛法的了解,菩萨救度众生,就是救一个一个的人、一个一个的生物嘛!那样子还停留在声闻乘或是辟支佛乘。

  

  我相健全成熟了,超越了我相,进入人相;而人相不见得健全成熟时的修行者,是在修声闻乘或辟支佛乘。这一个位阶我现在就把它做了新的诠释。会做这样新的诠释,主要是因为我对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全新的定义。这个定义大家可能在我其他的演讲或著作里听过或看过,今天这个部分就不多讲了。

  

  一、第一欢喜地

  

  当修行者进入了菩萨乘,修行得比较好的时候,就会入地,成为入地的菩萨。入地的菩萨,最早第一个阶段叫做欢喜地。进入欢喜地就是对真正的佛法有体悟、有了解了,现证法性。这个时候他非常的欢喜,因为他真实的体悟了菩提心,菩提心与法性相应,他好像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一样,法喜充满。

  

  ※以不动相应故,得无上菩提,超凡夫地,入菩萨位

  

  这个欢喜地是怎么进入的?《华严经十地品》说:他从不动心这里有感应,体悟了无上菩提心,就进入第一地。

  

  什么是菩提心?就是本来面目。跟自己的本来面目一相应了以后,就「哦,原来这就是菩提心。」这个时候,他就好像发现了新天地一样,就从凡夫的等级,进入了菩萨的等级;菩萨乘的修行就从这里开始。

  

  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难。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

  

  「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华严经》描述欢喜地的菩萨就好像一个商主,用我们现在的观点看,就相当于旅行社的老板,他要怎么带团、带到什么地方去玩,中间会遇到什么问题,有些什么不顺、困难的关卡,他都知道。虽然刚刚进入初地,但是他知道的不是只有初地,全部十地的哪一个障碍他都知道,而且晓得怎么去对治;同时也知道一地到十地,有什么好的地方;观察如来所有的一切功德,知道自己都有份,能得能成。

  

  「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能从这里转到十三地。要去旅行,要把所需的资源都备妥,如把钱、粮食、衣服带够,交通工具要准备好。我以前说我是到毗卢性海的导游,他等于就是这个如来地的导游。不,他不是导游,他是比导游还要高一级的老板,他是带团的老板。要到如来地,他必须具备「福智资粮」;而不是一般的钱财、粮食、交通工具那些资粮。

  

  「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难」,他自己和他带领的那些众生,都可以不经过生死旷野险难,生死轮回所遇到的这些危险;从这个地方,安安稳稳地带到佛城、如来地了。虽然这么危险,但是因为他筹画得很好,准备得很好,所以他自己和他带领的众生,就不会遭遇到险难。

  

  「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这个菩萨很喜欢也很会办到如来地的旅行团,中间会遇到什么事情他都准备好,知道怎么做。这就是欢喜地的特征。

  

  人世间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有啊,很喜欢办修行班、佛学班,带领大家一起修习,就是这种人!中间会遇到什么问题、什么关卡都清楚,能让你安安稳稳的到如来地。具备这种特质的人,就是第一地欢喜地的菩萨。对比一下你就知道自己或别人是不是这样的人了。

  

  一切世间经书、技艺、文颂、咒术,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到了欢喜地的这些菩萨们会有些什么特征呢?他们就具有对世间的经书、技艺、文章、咒术,这些能力通通有。

  

  出生大愿,渐次深故,次第渐深

  

  还有他会发很大的愿,而且这个愿愈来愈深。就像大海,在海边时是浅的,但是愈往下走就愈深,深不可测。他的愿是次第渐深,不是发一个浅浅的愿就停止了。

  

  发一切智心

  

  还有一个特质,这个就跟他体悟了菩提心有关系了──他会发一切智心。当佛经里面用到「智」的时候,都是指偏向出世间的智慧;讲到「慧」的时候,大概是世间的智慧,是有区别的。所以呢,他是发了出世间的智慧。

  

  以上就是第一地欢喜地的状况。

  

  二、第二离垢地

  

  行十善,除十恶

  

  第二离垢地菩萨的特征就是行善除恶,不好的要清除掉,好的要加强。

  

  一切菩萨戒行、威仪,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戒行就是行为,威仪指的是仪态,所有菩萨应该具有的戒行和威仪全部都具备了。

  

  不受一切破戒尸故

  

  他这样子一做,就有一个特质:他就像大海,里面没有尸体,因为尸体都化解了。所以这个离垢地的菩萨,就像大海一样,里面都找不到破戒尸体,所以他没有破戒的东西。

  

  持戒头陀,正行明净

  

  离垢地的菩萨是持戒很严的修行者,他混身干干净净的,这就是离垢地的菩萨的特质。这样子的人会让你觉得好干净、好正直。可是你会怕他,因为他太干净了,也很严厉的守这个戒,大家看到他就会敬而远之。因为你不够干净,所以这样的人是让人尊敬,但是人缘并不是很好。他的特质就是干净到了极致。

  

  我们人世间,也会看到有这种特质的人,他是有洁癖的,一点点不干净的东西他都要把它清掉,他没有办法忍受不干净。这么有洁癖的人,通常一般的众生是很尊敬的,但是会怕他。比照一下,你或你周围的人,是不是这个样子?若是,他可能就是离垢地的菩萨。

  

  三、第三发光地

  

  一切世间禅定、神通、解脱三昧、三摩钵提,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发光地的修行者,他的特征是很会修禅定的,也有神通,也精通解脱三昧、三摩钵提,非常擅长修假观或者幻观。这些都是修定的一种修持。这样子修…

《菩萨十地品简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