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命的价值与生死观

  

生命的价值与生死观

  

  

时间:2008年4月23日(周三)

  

地点:台北市政府公务人员训练处

  

主讲:梁乃崇教授

  

记录:张春美

  

整理:周雅容、羊忆玫

  

  梁师:

  

  各位学员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参加听讲。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生命价值与生死观」。既然要讲的是生命价值,首先我要问一个问题:何谓生命?我们每一个人对生命大概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所谓生命,指的就是动物、植物,这些就是有生命的,我们人也是有生命的;至于石头、泥土这些物质,就是没有生命的,我们都是这样区分有生命和没有生命。但是我们如果再深入的考虑一下,假设我们做了一个机器人,一个非常逼真的机器人,那它是有生命还是没有生命?像这一类的问题回答就比较困难了。

  

  ※有觉知能力就是有生命

  

  我们对生命最主要的观察点:活的,就是有生命的;如果是死的,就没有生命了,这个我们大概都知道。那么,现在的医学,我们所谓的西方医学,又是如何定义死活呢?就是看还有没有脑波。如果用脑波的仪器来测,脑波没有了,那就是死了,如果还有脑波,那就是还有生命。所以生命的迹象,是用脑波来判断,至少医学上是这样判定的。

  

  但是在还没有侦测脑波的设备之前,我们也会判断生命到底是活还是死,难道没有脑波侦测器,我们就不知道是死是活吗?不是,我们早就知道了,我们怎么知道的?用呼吸。但是,有人闭气闭得很长,难道说他死了吗?也没有死啊,所以,如此判断也未尽理想。

  

  现在我提出一个看法,什么是活的呢?活的时候,是有觉知能力,也就是说,有觉知能力就是有生命。什么时候就没有生命呢?无觉知能力,就没有生命。事实上,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看的,或者应该说,我们最原始的看法,就是看你有没有觉知能力。有觉知能力就是活的,没有觉知能力,那就死了。

  

  这个觉知能力是自己知道的,别人可以看你有没有觉知能力,你自己也可以看自己有没有觉知能力。有生命就是有觉知能力,无生命就是无觉知能力。

  

  所以,觉知能力是生命的核心,是我们生命里面最重要的核心。

  

  当我们了解这个的时候,我们省察一下自己的觉知能力,自己省察一下。我站在这里,你们看得到,我讲话,你们听得到,这就表示你有觉知能力,所以,你们是有生命的。当哪一天,你没有觉知能力了,大概就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就是没有生命、没有觉知能力了。

  

  我们接着再来看觉知能力。大家注意一下,我不是说知觉能力,我说的是觉知能力,两者是不一样的,你们的感觉会不一样。如果说是知觉能力,这个东西好像在你身体外面,当我讲觉知能力,很清楚就是你自己,感觉是不同的。

  

  到底什么是「觉知能力」?觉知能力是什么状况、什么情形呢?觉知能力是一个很基本的,每一个人都有的、很基础的一个能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只要你是活的,就有。有这个觉知能力,我们用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能觉知」。当你「能觉知」的时候,必然还有另外一个东西存在,就是「被觉知」。注意哦!我们有「能觉知」的时候,必然有一个「被觉知」的对象。

  

  这个能觉知是很重要的,它就是生命!就是在了解生命。我们现在就来观察一下。我站在这里,你们看见了,因为你们有觉知能力,所以能看、能觉知;我对你们来讲,就是被你们觉知的对象,就是被觉知。我讲话的声音,你们听见了,你们有能听的觉知能力,你们才听得到。我讲话的声音,是被你们听的对象,是一个被你们觉知的对象。「能觉知」、「被觉知」这两个东西是不同的,但一定是同时并存的,有能觉知、就有被觉知。但是「被觉知」,是不是觉知能力?不是。「被觉知」不是觉知能力!

  

  我们再把它简化一点。「能觉知」我们就说「能知」;「被觉知」我们就说「被知」,那我们现在就知道,「能知」与「被知」这两个,是同时并存的东西,它们两个是关连的,但是不相同的。能觉知是「能知」,被觉知是「被知」。能知一定不是被知,被知呢一定不是能知,这个我们都非常清楚了。

  

  那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东西是被知,是被觉知的?只要被你知道,就是被觉知,很容易就断定。当你很清楚的知道,这是「被你知道的」,那就是被知,很清楚的就告诉你,它一定不是能知,这没有问题。既然能觉知是生命,那被知觉呢?对你而言,它就不是你的生命。你的生命是在「能知」,而被觉知,不会是你的生命。

  

  这就很清楚了!我们只要把「觉知能力」仔细地剖析,就会知道生命在哪里呢?生命是在「能知」这里,「被知」不是我们的生命所在。这也很明确的显示,「能知」与「被知」就等于划分了生命与非生命的关系,这是再清楚不过了。

  

  ※生活中念兹在兹的全都是「被知」

  

  知道了「能知」与「被知」之间的关系后,再来检讨一下我们的一生当中,实际是处在什么状况。也就是说,在「能知」与「被知」的区别中,自己是处在什么状况?虽然说生命是在「能知」,但我们大部分的人,注意到的竟然都是「被知」,「能知」这一边反而是被忘掉的。大家想想看!我们是不是这个样子?

  

  想想看,我们每天想到的都是「被你知道」的东西。你每天最在意的,念兹在兹、关心的、烦恼的……注意力是不是全部都集中在「被知」?你曾经注意「能知」吗?没有,早就忘记了。可是,那才是你的生命,你把你的生命忘掉了,你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被知──那个是没有生命的部份。

  

  再说一次,被知是什么?就是被你知道的。你看!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都要追求财富。财富有很多形式,有钞票、房子、汽车、股票,还有事业成就,这是「被知」还是「能知」?都是「被知」,大家重视的都是这些东西。除了财物之外我们也还要名;包括学历、身份、得了什么奖、被人家赞扬、被表扬,这个都是名。这些名,是不是被你知道的?那就是被知。名利之外,还要权,权是不是又是被你抓的、被你要的、被你用的东西,那也是被知啊!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东西是我们很重视,但是不属于被知的,找得到吗?找不到吧!你所重视的、在乎的、拼死拼活要的东西,全部都是「被知」,但那里是没有生命的。生命在哪里?生命在「能知」这里。噢?那这么说来,我们是不是搞错了?如果我们很重视生命的话,这一路以来的追求是不是都错了?问题就在这里,大家都把注意力、把心力放错位置了。我们要重视自己的生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但却把最重要的忘掉了。

  

  原来,把「能知」、「被知」这么简单的观念厘清楚之后,就发现一向都弄错了。最重要的东西我们没有去管它,忘掉了,可是生命却在那里。

  

  其实「能知」、「被知」的观念非常简单好用。为什么呢?什么是「被知」,很清楚的啊!只要被你知道的、被你听到的、被你想到的、被你摸到的、被你抓住的、被你控制的、被你影响的……那都是被知,非常明确。

  

  而「能知」是什么呢?我到底有没有「能知」呢?因为被自己知道的、抓到的就不是,那「能知」在哪里?真的有吗?一定有。祂就是那个能抓、能听、能看、能想、能感觉啊!就是祂啊!大家还有一点怀疑吗?没有关系,马上就可以证明给大家看,证明每个人都有能知。

  

  我站在这里,你们看见了,就证明你有能知;你有觉知能力,就证明你有「能知」。如果没有的话,我站在这里,你就看不见啦!你没有这个能看,怎么会知道我站在这里?所以,一定有。我们人,就是很奇妙,这个一定有的东西,却会把它忘掉;这个生命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就是不去看它,反而专门去看没有生命的东西,这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

  

  如果我们把这个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能知」,另外一个部分就是「被知」;如果「能知」和「被知」通通具备的话,那就是拥有全部了。如果你拥有「被知」而把「能知」忘掉,等于是放弃了一半,有一半被你忘记了;偏偏这一半又是生命,你把生命忘记了,那这就严重啦!

  

  换一个说法,如果我们把这个世界,也是把它分成两个部分,但我不分为「能知」、「被知」,而是把世界分成「心」和「物」──其实我们是常常这样分的,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不是属于「心」,就是属于「物」的话,那我们就再来和「能知」、「被知」比较一下。

  

  我要问大家,你们觉得「心」是属于「被知」,还是属于「能知」?答案当然是能知,大部分的人都会觉得「心」就是属于「能知」。那「物」呢?就是「被知」了。再回头说,我们用「心」、「物」来划分这整个世界时,对「物」是很清楚知道的。但是,对于什么是「心」?感觉是模糊的,知道有,但是模模糊糊的。现在如果我们把「心」和「物」,就定义成「心」指的就是「能知」,「物」指的就是「被知」;这个时候,「物」还是一样清楚,因为「被知」是很清楚的,而能知做为「心」的代表的话,这个心就变得清楚了。

  

  

如果我们对「心」比较清楚了,那么,这个「心」就会受到重视;如果我们对心是模糊的,心就会被我们遗忘。因为我们不清楚,就会不重视;如果我们对心清楚了,那我们对心就会重视。这样子的话,就可以平衡「心」和「物…

《生命的价值与生死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菩萨十地品简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