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性與莊嚴▪P2

  ..續本文上一頁。當然啦,即使沒有到這邊來聽我演講的人,也一樣有純粹的能知!

  

  我們說自性就是純粹的能知,如果用另一句話來講是什麼呢?純粹的能知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不就是佛嗎?你看,「覺」就是能知,就是能知能覺,而「無上正等正」這五個字是一組形容詞,意思就是純粹、至高無上。所以我們成佛就是達到純粹的能知,達到純粹、至高無上的能知能覺。要做成功的話,就是要「舍所留能」;而一般人卻是「有所無能」,把自已的能知能覺忘失掉了,這樣等于把自已的佛性忘失掉了,所以就成爲衆生。現在大家「能、所」都有了,我們還要繼續修行,修「舍所留能」,把被知的放掉,讓我們的能知能覺愈來愈清楚純粹,一旦到達純粹的能知,那你就開悟啦!對小乘的修行者而言,這樣就成爲羅漢乘的修行者;如果是修菩薩大乘,那就還需要超越「舍所留能」,達到「能所不二」,再高一點則達到「能所雙超」,這是另一個境界、另一個層次了。

  

   最純粹的主權在自性這裏

  

  現在我們要問一件事情:在能知與被知的對照關系當中,我們的主動權、決定權在那裏?像現在這個杯子被我拿著,主動權會在杯子這邊呢?還是應該在我的手這邊呢?很顯然的,主動權是在能知這邊。我們又知道純粹的能知就是自性,也就是至高無上純粹的主權在自性這裏;而我們的身體、識心還只是有部分的主權,且有時有主權,有時沒有主權。衆生若把能知給忘失掉了,就是他的主權也被忘失掉了,他就變成沒有主權了;沒有了主權就會隨著這個身體、這個世界生死輪回。如果你把主權收回來了,就不會跟著那些被知的部分去生死輪回。被知的部分有沒有主權呢?一點主權都沒有!尤其純粹的被知,像這個桌子、這個地板,都是純粹的被知,它們一點主權都沒有。

  

  我們作爲衆生,喪失主權已經很久了,才會輪轉生死。我們不要講輪轉生死那麼大的問題,就講命運好了,主權喪失的時候,你的命運就不能做主,你就會被命運左右。如果你把主權恢複的話,能知就可決定命運。我們大部分的人還不太懂得這個能知,在一般勵志的書裏面寫著:心靈是命運的主宰!你的心若樂觀,你的命就樂觀;你的心若悲觀,你的命就是悲觀的;你的心是成功的,你的命運就是成功的;你的心是失敗的,你的命運就是失敗的;你的心是窮的,你的命就是窮的;你的心是富的,你的命就是富的,決定權就在能知這裏!所以很多人都希望改變命運,怎麼改變呢?就是從能知能覺這裏下手,我們就可以改變命運,命運就是這樣改變的,所以說命運的好壞就操之在能知能覺這裏。

  

  (二)何謂莊嚴

  

  何謂莊嚴?《華嚴經》裏有一段講到十個莊嚴:第一個是「身莊嚴」。什麼是身莊嚴?「隨諸衆生所應調伏,而爲示現故」。什麼是「語莊嚴」?「斷一切疑皆令歡喜故」。什麼是「心莊嚴」?「于一念中入諸叁昧故」。什麼是「佛剎莊嚴」?「一切清淨離諸煩惱故」。什麼是「光明莊嚴」?「放無邊光普照衆生故」。什麼是「衆會莊嚴」?「普攝衆會皆令歡喜故」,就是今天大家參加這個演講會,讓參加這個會的人都歡喜,這個就是衆會莊嚴。何謂「神通莊嚴」?「隨衆生心自在示現故」,隨著衆生的心自由地顯現。何謂「正教莊嚴」?「能攝一切聰慧人故」,就是正確教導的莊嚴,讓聰明的人都很喜歡來。何謂「涅槃地莊嚴」?「于一處成道,周遍十方,悉無余故」,就像佛在娑婆世界成道,在宇宙其他世界佛也示現了成道。何謂「巧說莊嚴」?「隨處隨時,隨其根器爲說法故」,隨時隨地,隨著不同的根器,說他們喜歡聽的佛法。可以說《華嚴經》已經爲「莊嚴」做了定義了。

  

  我們再來看一遍《華嚴經》上寫的,何謂「身莊嚴」?「隨諸衆生所應調伏,而爲示現故」,不是身體強壯、容光煥發;而是示現身教調伏衆生。何謂「語莊嚴」?「斷一切疑惑令歡喜故」,所指的不是言詞優美、滔滔雄辯,也不是能說善道;而是指說出的話能讓人心裏的疑惑消除了,使大家歡喜了。何謂「心莊嚴」?「于一念中入諸叁昧故」,不是指思想嚴謹又豐富;而是在一念當中就能入定。何謂「佛剎莊嚴」?「一切清淨離諸煩惱」,不是黃金鋪地、八功德池水,也不是把寺廟蓋得富麗堂皇;而是指一切清淨、沒有煩惱。以下我就不再舉對比例子了。

  

   越靠近能知就越莊嚴

  

  現在大家來了解一下:所有的莊嚴都是被知的,並不是能知。那麼《華嚴經》的莊嚴與另一種世間的莊嚴有什麼不同?《華嚴經》講的莊嚴雖然也是被知的,但是比較靠近能知;而世間的莊嚴卻比較遠離能知。只要這麼一問,就知道其間的差異,也可以說愈莊嚴就愈靠近能知。身教的重點是衆生的內心,而不是我們的身體,內心當然比身體更靠近能知。《華嚴經》講的「佛剎莊嚴」,指的是內心的煩惱沒有了,而不是你的世界有沒有黃金鋪地。黃金鋪地當然也是莊嚴,這是《阿彌陀經》講的情況。但黃金鋪地、八功德池水與內心沒有煩惱比較起來,內心沒有煩惱當然更靠近我們的能知,所以越靠近能知就越莊嚴。

  

  (叁)自性與莊嚴的關系

  

  我們了解了這個關系以後,接下來再看第叁部份,自性與莊嚴的關系。我們知道自性就是「能知」;莊嚴就是「被知」,所以自性與莊嚴是「能知與被知」的關系。我們也可以說自性是裏,莊嚴是表。我們有了內在還要將內在表現出來,而自性又要用什麼方式表現呢?因爲自性是不可被知的,當然也不可被見,那要怎麼樣才能讓人看到呢?自性就要從能知的狀態轉化成被知的狀態,這樣別人才看得到啊!所以自性和莊嚴是「表裏關系」,而我們要把自性呈現出來,就是莊嚴。因此所有的莊嚴都是呈現自性的結果。要怎麼去呈現呢?就是用發菩提心的方式去呈現。

  

  我們怎麼發菩提心呢?《金剛經》雲: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一段經文就是發菩提心!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這是廣大心,包括所有一切衆生及各種形式的生命。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是第一心。我即自性,代表純粹的能知,我要一切衆生恢複純粹的能知,並進入無余涅槃。

  「如是滅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一衆生得滅度者」——這是常心。這就是一個《金剛經》的句型,度了無量無邊衆生,實質上是沒有一個衆生得度,兩個矛盾的話,並在一起就代表了常心,代表恒常不變的心。

  「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不顛倒心。如果有了這四相就不是菩薩,這四相是什麼?就是被知的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有了四相就沒有離四相,那就不是菩薩,也就是還沒有恢複純粹的能知;能夠做到離四相,心就不顛倒。所以這裏講的,第一個是廣大心,第二個是第一心,第叁個是常心,第四個就是不顛倒心,能夠做到這四個心就是發菩提心了。所以發菩提心就是我(自性)要救度衆生(莊嚴),因此不屬于被知的真我就必須進入被知的世界,也就是自性(不被知)要在被知的世界中呈現,如此呈現就是莊嚴,自性呈現出莊嚴即所謂的發菩提心。

  

   信到不用信就是真正的信

  

  我現在來說明《金剛經》的句型,我們先看這個句子——「信即非信,是名信」,非信就是不信,信要等于不信,這樣子才是真正的信。這是在講什麼呢?我來解釋一下,我們在講信的時候,其實我們心中是有疑問的,因爲你不太了解、不太明白,于是有了疑問,可是你又必須接受它,在這種情況下,因此我們就說:「我信了!」——如此遇到疑問,不把疑問弄清楚,反而用信來解決,這樣子的信,就是所謂的迷信。舉個迷信的例子,譬如有人說些奇迹的事情,大家聽了很驚奇,但又不知是真還是假,在沒法分辦下,有些人就說:「我信了!」這種信其實是心裏有不了解、不明白的成份,所以是迷信。另舉一個不迷信的例子,譬如我姓梁,人家問我姓什麼,我就說姓梁,我對「姓梁」這件事情是一點懷疑都沒有的,所以我不需要相信我姓梁,如果哪一天我真的需要相信我姓梁,恐怕我的身世就有問題了。所以相信是在什麼狀況下才會出現?就是有問題了,當你什麼問題都沒有的時候,你就不需要相信;而不需要相信的時候,才是真正的信。所以「信即非信,是名信」,即信到不用信,才是真正的信。

  前面提到《金剛經》雲:「度盡無量無邊衆生,實無一衆生得度者。」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其實一個都沒有度。真正的意思就是度到不用度了,這樣才是真正的度衆生。再舉其他的例子:譬如「愛即非愛,是名愛」,我們講愛的時候,會說愛是無分別,愛是公平,愛是正義,愛是包容,愛是不計較等等,事實上所有這些都不是愛,也就是愛要愛到不是愛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愛;如果你的愛就是愛,那麼這個愛是很小的、是不夠的。老子《道德經》雲:「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矣。」大家都認爲這個美就是美,那就不美了。例如大家公認胸圍叁十六吋是美,因此有人去做隆乳手術,將胸圍擴大爲叁十六吋,這樣的叁十六吋也就不美了,老子《道德經》講的這部分也都是《金剛經》。

  

  所以我們發菩提心即是發一個大願,要如何發願才是莊嚴呢?要「願即非願」…

《自性與莊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