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自性与庄严▪P2

  ..续本文上一页。当然啦,即使没有到这边来听我演讲的人,也一样有纯粹的能知!

  

  我们说自性就是纯粹的能知,如果用另一句话来讲是什么呢?纯粹的能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不就是佛吗?你看,「觉」就是能知,就是能知能觉,而「无上正等正」这五个字是一组形容词,意思就是纯粹、至高无上。所以我们成佛就是达到纯粹的能知,达到纯粹、至高无上的能知能觉。要做成功的话,就是要「舍所留能」;而一般人却是「有所无能」,把自已的能知能觉忘失掉了,这样等于把自已的佛性忘失掉了,所以就成为众生。现在大家「能、所」都有了,我们还要继续修行,修「舍所留能」,把被知的放掉,让我们的能知能觉愈来愈清楚纯粹,一旦到达纯粹的能知,那你就开悟啦!对小乘的修行者而言,这样就成为罗汉乘的修行者;如果是修菩萨大乘,那就还需要超越「舍所留能」,达到「能所不二」,再高一点则达到「能所双超」,这是另一个境界、另一个层次了。

  

   最纯粹的主权在自性这里

  

  现在我们要问一件事情:在能知与被知的对照关系当中,我们的主动权、决定权在那里?像现在这个杯子被我拿着,主动权会在杯子这边呢?还是应该在我的手这边呢?很显然的,主动权是在能知这边。我们又知道纯粹的能知就是自性,也就是至高无上纯粹的主权在自性这里;而我们的身体、识心还只是有部分的主权,且有时有主权,有时没有主权。众生若把能知给忘失掉了,就是他的主权也被忘失掉了,他就变成没有主权了;没有了主权就会随着这个身体、这个世界生死轮回。如果你把主权收回来了,就不会跟着那些被知的部分去生死轮回。被知的部分有没有主权呢?一点主权都没有!尤其纯粹的被知,像这个桌子、这个地板,都是纯粹的被知,它们一点主权都没有。

  

  我们作为众生,丧失主权已经很久了,才会轮转生死。我们不要讲轮转生死那么大的问题,就讲命运好了,主权丧失的时候,你的命运就不能做主,你就会被命运左右。如果你把主权恢复的话,能知就可决定命运。我们大部分的人还不太懂得这个能知,在一般励志的书里面写着:心灵是命运的主宰!你的心若乐观,你的命就乐观;你的心若悲观,你的命就是悲观的;你的心是成功的,你的命运就是成功的;你的心是失败的,你的命运就是失败的;你的心是穷的,你的命就是穷的;你的心是富的,你的命就是富的,决定权就在能知这里!所以很多人都希望改变命运,怎么改变呢?就是从能知能觉这里下手,我们就可以改变命运,命运就是这样改变的,所以说命运的好坏就操之在能知能觉这里。

  

  (二)何谓庄严

  

  何谓庄严?《华严经》里有一段讲到十个庄严:第一个是「身庄严」。什么是身庄严?「随诸众生所应调伏,而为示现故」。什么是「语庄严」?「断一切疑皆令欢喜故」。什么是「心庄严」?「于一念中入诸三昧故」。什么是「佛剎庄严」?「一切清净离诸烦恼故」。什么是「光明庄严」?「放无边光普照众生故」。什么是「众会庄严」?「普摄众会皆令欢喜故」,就是今天大家参加这个演讲会,让参加这个会的人都欢喜,这个就是众会庄严。何谓「神通庄严」?「随众生心自在示现故」,随着众生的心自由地显现。何谓「正教庄严」?「能摄一切聪慧人故」,就是正确教导的庄严,让聪明的人都很喜欢来。何谓「涅槃地庄严」?「于一处成道,周遍十方,悉无余故」,就像佛在娑婆世界成道,在宇宙其他世界佛也示现了成道。何谓「巧说庄严」?「随处随时,随其根器为说法故」,随时随地,随着不同的根器,说他们喜欢听的佛法。可以说《华严经》已经为「庄严」做了定义了。

  

  我们再来看一遍《华严经》上写的,何谓「身庄严」?「随诸众生所应调伏,而为示现故」,不是身体强壮、容光焕发;而是示现身教调伏众生。何谓「语庄严」?「断一切疑惑令欢喜故」,所指的不是言词优美、滔滔雄辩,也不是能说善道;而是指说出的话能让人心里的疑惑消除了,使大家欢喜了。何谓「心庄严」?「于一念中入诸三昧故」,不是指思想严谨又丰富;而是在一念当中就能入定。何谓「佛剎庄严」?「一切清净离诸烦恼」,不是黄金铺地、八功德池水,也不是把寺庙盖得富丽堂皇;而是指一切清净、没有烦恼。以下我就不再举对比例子了。

  

   越靠近能知就越庄严

  

  现在大家来了解一下:所有的庄严都是被知的,并不是能知。那么《华严经》的庄严与另一种世间的庄严有什么不同?《华严经》讲的庄严虽然也是被知的,但是比较靠近能知;而世间的庄严却比较远离能知。只要这么一问,就知道其间的差异,也可以说愈庄严就愈靠近能知。身教的重点是众生的内心,而不是我们的身体,内心当然比身体更靠近能知。《华严经》讲的「佛剎庄严」,指的是内心的烦恼没有了,而不是你的世界有没有黄金铺地。黄金铺地当然也是庄严,这是《阿弥陀经》讲的情况。但黄金铺地、八功德池水与内心没有烦恼比较起来,内心没有烦恼当然更靠近我们的能知,所以越靠近能知就越庄严。

  

  (三)自性与庄严的关系

  

  我们了解了这个关系以后,接下来再看第三部份,自性与庄严的关系。我们知道自性就是「能知」;庄严就是「被知」,所以自性与庄严是「能知与被知」的关系。我们也可以说自性是里,庄严是表。我们有了内在还要将内在表现出来,而自性又要用什么方式表现呢?因为自性是不可被知的,当然也不可被见,那要怎么样才能让人看到呢?自性就要从能知的状态转化成被知的状态,这样别人才看得到啊!所以自性和庄严是「表里关系」,而我们要把自性呈现出来,就是庄严。因此所有的庄严都是呈现自性的结果。要怎么去呈现呢?就是用发菩提心的方式去呈现。

  

  我们怎么发菩提心呢?《金刚经》云: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一段经文就是发菩提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是广大心,包括所有一切众生及各种形式的生命。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是第一心。我即自性,代表纯粹的能知,我要一切众生恢复纯粹的能知,并进入无余涅槃。

  「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这是常心。这就是一个《金刚经》的句型,度了无量无边众生,实质上是没有一个众生得度,两个矛盾的话,并在一起就代表了常心,代表恒常不变的心。

  「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不颠倒心。如果有了这四相就不是菩萨,这四相是什么?就是被知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了四相就没有离四相,那就不是菩萨,也就是还没有恢复纯粹的能知;能够做到离四相,心就不颠倒。所以这里讲的,第一个是广大心,第二个是第一心,第三个是常心,第四个就是不颠倒心,能够做到这四个心就是发菩提心了。所以发菩提心就是我(自性)要救度众生(庄严),因此不属于被知的真我就必须进入被知的世界,也就是自性(不被知)要在被知的世界中呈现,如此呈现就是庄严,自性呈现出庄严即所谓的发菩提心。

  

   信到不用信就是真正的信

  

  我现在来说明《金刚经》的句型,我们先看这个句子——「信即非信,是名信」,非信就是不信,信要等于不信,这样子才是真正的信。这是在讲什么呢?我来解释一下,我们在讲信的时候,其实我们心中是有疑问的,因为你不太了解、不太明白,于是有了疑问,可是你又必须接受它,在这种情况下,因此我们就说:「我信了!」——如此遇到疑问,不把疑问弄清楚,反而用信来解决,这样子的信,就是所谓的迷信。举个迷信的例子,譬如有人说些奇迹的事情,大家听了很惊奇,但又不知是真还是假,在没法分办下,有些人就说:「我信了!」这种信其实是心里有不了解、不明白的成份,所以是迷信。另举一个不迷信的例子,譬如我姓梁,人家问我姓什么,我就说姓梁,我对「姓梁」这件事情是一点怀疑都没有的,所以我不需要相信我姓梁,如果哪一天我真的需要相信我姓梁,恐怕我的身世就有问题了。所以相信是在什么状况下才会出现?就是有问题了,当你什么问题都没有的时候,你就不需要相信;而不需要相信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信。所以「信即非信,是名信」,即信到不用信,才是真正的信。

  前面提到《金刚经》云:「度尽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一众生得度者。」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其实一个都没有度。真正的意思就是度到不用度了,这样才是真正的度众生。再举其他的例子:譬如「爱即非爱,是名爱」,我们讲爱的时候,会说爱是无分别,爱是公平,爱是正义,爱是包容,爱是不计较等等,事实上所有这些都不是爱,也就是爱要爱到不是爱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爱;如果你的爱就是爱,那么这个爱是很小的、是不够的。老子《道德经》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大家都认为这个美就是美,那就不美了。例如大家公认胸围三十六吋是美,因此有人去做隆乳手术,将胸围扩大为三十六吋,这样的三十六吋也就不美了,老子《道德经》讲的这部分也都是《金刚经》。

  

  所以我们发菩提心即是发一个大愿,要如何发愿才是庄严呢?要「愿即非愿」…

《自性与庄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