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自性与庄严▪P3

  ..续本文上一页,愿到没有愿时,就对了。我们透过发菩提心的方式,可以将能知与被知联结起来了,联结到像《金刚经》的程度,达到能所不二,能知与被知就相通成为一体了,他们的表里关系就呈现出来了。我们的自性是不可以被知的,自性要如何呈现在被知的范围中呢?需要透过发菩提心的方式来呈现在被知的范围中,这样自性所呈现出来的就是庄严。

  

  (四)如何活出庄严?

  

  我们再来看看如何活出庄严?要如何生活才有庄严?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像要如何求「财富」?一般求财富就是想要有很多钱、股票、房地产、珠宝等;可是还有另外一种是求幸福、求满足、求欢喜,把这些看作是财富。以上两种方法都是在求财富,请问哪一个财富比较庄严?当然是后者比较庄严,连解释都不用了。大家若用这个标准来看的话,我们台湾到底有没有人庄严的求财富?答案是很少!往往是求到了物质的财富,既不幸福、满足,也不欢喜,只感觉很辛苦,那就是不庄严了。所以我们要活出庄严的话,就要去找如何做才会庄严!

  再来看「求学」,像我们现在的教育要求成绩好、分数高、要求毕业证书,仿佛这些就代表「求学」;事实上还有另外一种求学,是指求智慧、求知识。请问哪一种比较庄严?答案肯定是后者,但是现实的状况却倾向前者。当然庄严或不庄严是比较才产生的,如果连分数、文凭都没有的话,就更不庄严了。当然我们希望愈庄严愈好,虽然庄严是在被知的范围中,但是这个被知愈靠近能知就愈庄严,所以你想要庄严,就要靠近能知!

  

  以下我就不再举例说明了,反正有庄严的求法,也有不庄严的求法;求美也一样,有庄严的,也有不庄严的;求善、求真、求乐、求尊严,所有的原则都一样,愈靠近能知能觉就愈庄严,我们只要根据这个原则,就可以活出庄严来了。

  

  (五)结论

  

  最后的结论是:自性与庄严,两者最完美的结合就是佛。成佛就是做到了让自性与庄严做了最完美的结合。在这样的结论之下,我们真的不要放弃佛法,佛法是教我们怎样成佛,怎样得到尊严的一生,如果我们放弃了佛法,那是个人最大的损失,而修行则是最完美的事情。

  我们圆觉文教基金会就是在帮助想修行的人都能修行成佛,这是我们的宗旨,我们也专注的在做这件事情,希望大家能够参加这个修行成佛的行列,如果你放弃了,那是非常可惜的。我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主持人:

  

  谢谢梁教授的演讲,相信大家听了梁教授的解释,你会发现佛法那么深奥的词汇,却能够解释得这么明白,实在是很难得。我相信每一个人听了以后,也会对自己的生命觉得弥足珍贵,因为这是打开我们每一个人生命光辉的一条路,不管你晓不晓得它的重要性,这条路每一个人迟早都要走的。各位有任何问题,希望写在发言条上,让梁教授可以一一回答。

  

  问答部分

  

  问:若以求幸福、求满足、求欢喜为庄严,金钱次之。那么无钱时,又如何参加几千元的禅修课程,而使自己更精进呢?

  

  答:有一个重点要注意,以金钱为次,并不是没有金钱,我们心想以追求满足和欢喜为庄严,当你要参加禅修班、要缴钱而没钱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况?就是不满足!所以你的满足没有达到,你的欢喜也没有达到,才会有这个问题。如果你的满足与欢喜都达到了,你也会有金钱,会有房地产。大家在思考的时候,常常会采取一个想法,我既然要了幸福满足和欢喜,就好像要把金钱与房地产舍弃,这是不对的,没有舍弃任何东西,如果你有了要割舍的想法,这个想法就不是菩提心,因为你不是一个整体的心,你的思考是割裂的,这也是大家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问:何谓三昧?

  

  答:三昧就是入三摩钵提,入幻观法的那个定就是三昧,这个三昧和一般讲的入定是不一样的。一般讲的入定,是什么都没有,静下来;而三昧是入定了以后,会起幻,也就是会出现很多景象,所以三昧是可以用的,它是可以产生功用的。入定是回归到本性,而不是相、用;可是三昧是要相、用的。它是入定,但是它的入定和那个空定是不一样的。

  

  问:「随诸众生所应调伏而为示现」是什么?

  答:因为它随着众生的需要而示现,是需要用三昧的。

  

  问:如果每一个人恢复了自性,恢复了能知主权,那每一个人的命运会一样吗?

  

  答:不会一样的,因为你虽然恢复了主权,但是你如何去行使你的主权,每一个人是不同的,你行使主权的方式,或者是目标不同的话,那么所展现出来的命运就不相同。比如说,有的人行使主权,它是要追求财富,有的人是要追求智慧,有的人要追求美,追求财富的就会成为大富豪,追求智慧的就会成为学者,追求美的会成为艺术家。所以追求的东西不同,它的命运就不一样.。

  

  问:有四相就是有分别心,是吗?

  

  答:是的,只要有被知的就是有分别心,所以必须要有四相才有被知,而最原始的那个分别,即能知与被知这两个的对照,就是一个最根本的分别,要把这个最根本的分别消除,就要做到能所不二,才能把它消除,才能做到无分别。

  

  问:能所不二,能所双超,就是三轮体空吗?

  

  答:可以说是,但是三轮体空的表达,还没有达到能所不二所要表达的状况,因为它是有,也是空。能所不二,也可以说是空有不二,所以并不完全是空,它既然不是空也不是有,所以说是三轮体空也可以,但是以三轮体空这样的词汇来表达,还不是那么的好。

  

  问:无上正等正觉,教授说「无上正等正」是形容词,表示觉是真正的最高的,为什么不是正等与正觉分立呢?不是看成正知正见正觉吗?

  

  答:「无上正等正觉」是一个名词、是一个主词,不是好几个主词,不是正见正觉加正等正知,它就是一个,是整体的。如果把它看成是好几个拼凑起来的,这都是分裂的思考,不是无分别的思考,这样分裂的思考不是佛法要讲的真正意思,我列出来的是「无上正等正」,这五个字后面接一个「觉」字,前五个字都是来描绘「觉」的,这个「觉」代表的就是能知能觉,以禅宗的话来讲就是那个「能」,而不是「所」,不是被知的,这个觉性也就是能知。我们今天也看到了,它是有层次的,最高的层次就是纯粹的、不可被知的能知,不可被知的能知就是纯粹的能知,所以「无上正等正」这几个字就等同于纯粹的、最高的,所以我说它是形容词。

  

  问:明心见性与因果是否有一定的关系?是不是需因缘成熟才能明心见性?

  

  答:明心见性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当你还没有修成功的时候,你当然是在因果的关系当中,有因果的状态。所以你要从一个有因有果的状态达到明心见性,你当然要面对因果的问题,因此是有因缘的问题。但是讲到这里,很多人就会认为如果是因缘的问题,是因果的关系,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我们就等在那边,不需要再做任何事情了,因为好像也无法再做任何事情——这样的想法是错的!因为因缘成不成熟,是可以自己促成的。为什么你可以把它促成?因为你有至高无上的主动权,你有这么至高的主动权,你不去促成,或者你认为是不能动的,那就真的不能动了。为什么呢?因为你有至高无上的主动权,一旦决定了,别人改不了。要改的话,也要你那至高的主动权说:「可以改!」那就可以改了;就算说:「不能改!」那也是主动权说的,完全是你自己做的决定。

  

  而且很奇妙地,当你认为机缘不成熟,它就真的显示出机缘不成熟,于是你这一生就真的是机缘不成熟。为什么?因为你有至高无上的主动权!机缘一定是服从你至高无上的主动权的决定!当你决定它是可以成熟的,它就会让你成熟,决定权完全在你自己。所以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自性,认为自己没有能知能觉,不相信有这个、不相信有那个……是谁在不相信?是他的能知能觉在不相信,而他的能知能觉又掌握了那个至高无上的决定权,所以他真的就没有了能知能觉!

  

  说不好听一点,命运都是自找的,你是什么命,是你自己找的,这是主动的说法;而被动的说法是「命运是天注定的,我没有办法控制。」其实说命运是天注定的,这个决定也是你自己决定的,因为你就是「天」啊!所以说我们有主动权,可以促成因缘。有人认为修行成佛是开玩笑,那要三大阿僧祇劫,佛经不是都这样讲吗?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很长的时间,如果你这样认定的话,那就真的是这样,成不了佛的。很多人这样跟我讲的时候,我就会问他:你如果这样说的话,就是你反对即身成佛,反对今生就可以成佛,那你又怎么知道你现在这一生不是三大阿僧祇劫减一劫?你证明给我看,如果你不能证明,那你只不过是想象而已;如果你能够证明,我就服了你。我不相信有任何一个人有办法证明!

  

  问:纯粹能知是否无所不能?世界的成住坏空,桌子的毁坏建立,是否可由我的能知主动权决定,世界成坏是否也由我的能知建立庄严或毁坏?

  

  答:先要看怎么定义世界,如果把这个世界定义成是你所看见的,就你所处的这个世界,那你是可以决定的;如果讲的世界是你我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的世界,你要做的话也要大家一起共同来做才可以;如果不管别人的,只管你自己的话,那你自己就是主宰。

  

  问:请问如何降服自己易躁动的心,如何让心自己静下来?

  答:不管怎么躁动,那个躁动的心是不是被你知道的,你自己知道有那个躁动,那么被你知道的话,就都是被知的。这时你再去注意,你那个能知的心有没有跟着躁动,重点在这里。如果你根本就忘掉了那个能知的心,你根本就没有能知的心,只有那个被知的心在那里躁动,那你当然就在躁动中;如果你那能知的…

《自性与庄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