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性與莊嚴▪P3

  ..續本文上一頁,願到沒有願時,就對了。我們透過發菩提心的方式,可以將能知與被知聯結起來了,聯結到像《金剛經》的程度,達到能所不二,能知與被知就相通成爲一體了,他們的表裏關系就呈現出來了。我們的自性是不可以被知的,自性要如何呈現在被知的範圍中呢?需要透過發菩提心的方式來呈現在被知的範圍中,這樣自性所呈現出來的就是莊嚴。

  

  (四)如何活出莊嚴?

  

  我們再來看看如何活出莊嚴?要如何生活才有莊嚴?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像要如何求「財富」?一般求財富就是想要有很多錢、股票、房地産、珠寶等;可是還有另外一種是求幸福、求滿足、求歡喜,把這些看作是財富。以上兩種方法都是在求財富,請問哪一個財富比較莊嚴?當然是後者比較莊嚴,連解釋都不用了。大家若用這個標准來看的話,我們臺灣到底有沒有人莊嚴的求財富?答案是很少!往往是求到了物質的財富,既不幸福、滿足,也不歡喜,只感覺很辛苦,那就是不莊嚴了。所以我們要活出莊嚴的話,就要去找如何做才會莊嚴!

  再來看「求學」,像我們現在的教育要求成績好、分數高、要求畢業證書,仿佛這些就代表「求學」;事實上還有另外一種求學,是指求智慧、求知識。請問哪一種比較莊嚴?答案肯定是後者,但是現實的狀況卻傾向前者。當然莊嚴或不莊嚴是比較才産生的,如果連分數、文憑都沒有的話,就更不莊嚴了。當然我們希望愈莊嚴愈好,雖然莊嚴是在被知的範圍中,但是這個被知愈靠近能知就愈莊嚴,所以你想要莊嚴,就要靠近能知!

  

  以下我就不再舉例說明了,反正有莊嚴的求法,也有不莊嚴的求法;求美也一樣,有莊嚴的,也有不莊嚴的;求善、求真、求樂、求尊嚴,所有的原則都一樣,愈靠近能知能覺就愈莊嚴,我們只要根據這個原則,就可以活出莊嚴來了。

  

  (五)結論

  

  最後的結論是:自性與莊嚴,兩者最完美的結合就是佛。成佛就是做到了讓自性與莊嚴做了最完美的結合。在這樣的結論之下,我們真的不要放棄佛法,佛法是教我們怎樣成佛,怎樣得到尊嚴的一生,如果我們放棄了佛法,那是個人最大的損失,而修行則是最完美的事情。

  我們圓覺文教基金會就是在幫助想修行的人都能修行成佛,這是我們的宗旨,我們也專注的在做這件事情,希望大家能夠參加這個修行成佛的行列,如果你放棄了,那是非常可惜的。我今天的內容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

  

  主持人:

  

  謝謝梁教授的演講,相信大家聽了梁教授的解釋,你會發現佛法那麼深奧的詞彙,卻能夠解釋得這麼明白,實在是很難得。我相信每一個人聽了以後,也會對自己的生命覺得彌足珍貴,因爲這是打開我們每一個人生命光輝的一條路,不管你曉不曉得它的重要性,這條路每一個人遲早都要走的。各位有任何問題,希望寫在發言條上,讓梁教授可以一一回答。

  

  問答部分

  

  問:若以求幸福、求滿足、求歡喜爲莊嚴,金錢次之。那麼無錢時,又如何參加幾千元的禅修課程,而使自己更精進呢?

  

  答:有一個重點要注意,以金錢爲次,並不是沒有金錢,我們心想以追求滿足和歡喜爲莊嚴,當你要參加禅修班、要繳錢而沒錢的時候是一個什麼狀況?就是不滿足!所以你的滿足沒有達到,你的歡喜也沒有達到,才會有這個問題。如果你的滿足與歡喜都達到了,你也會有金錢,會有房地産。大家在思考的時候,常常會采取一個想法,我既然要了幸福滿足和歡喜,就好像要把金錢與房地産舍棄,這是不對的,沒有舍棄任何東西,如果你有了要割舍的想法,這個想法就不是菩提心,因爲你不是一個整體的心,你的思考是割裂的,這也是大家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

  

  問:何謂叁昧?

  

  答:叁昧就是入叁摩缽提,入幻觀法的那個定就是叁昧,這個叁昧和一般講的入定是不一樣的。一般講的入定,是什麼都沒有,靜下來;而叁昧是入定了以後,會起幻,也就是會出現很多景象,所以叁昧是可以用的,它是可以産生功用的。入定是回歸到本性,而不是相、用;可是叁昧是要相、用的。它是入定,但是它的入定和那個空定是不一樣的。

  

  問:「隨諸衆生所應調伏而爲示現」是什麼?

  答:因爲它隨著衆生的需要而示現,是需要用叁昧的。

  

  問:如果每一個人恢複了自性,恢複了能知主權,那每一個人的命運會一樣嗎?

  

  答:不會一樣的,因爲你雖然恢複了主權,但是你如何去行使你的主權,每一個人是不同的,你行使主權的方式,或者是目標不同的話,那麼所展現出來的命運就不相同。比如說,有的人行使主權,它是要追求財富,有的人是要追求智慧,有的人要追求美,追求財富的就會成爲大富豪,追求智慧的就會成爲學者,追求美的會成爲藝術家。所以追求的東西不同,它的命運就不一樣.。

  

  問:有四相就是有分別心,是嗎?

  

  答:是的,只要有被知的就是有分別心,所以必須要有四相才有被知,而最原始的那個分別,即能知與被知這兩個的對照,就是一個最根本的分別,要把這個最根本的分別消除,就要做到能所不二,才能把它消除,才能做到無分別。

  

  問:能所不二,能所雙超,就是叁輪體空嗎?

  

  答:可以說是,但是叁輪體空的表達,還沒有達到能所不二所要表達的狀況,因爲它是有,也是空。能所不二,也可以說是空有不二,所以並不完全是空,它既然不是空也不是有,所以說是叁輪體空也可以,但是以叁輪體空這樣的詞彙來表達,還不是那麼的好。

  

  問:無上正等正覺,教授說「無上正等正」是形容詞,表示覺是真正的最高的,爲什麼不是正等與正覺分立呢?不是看成正知正見正覺嗎?

  

  答:「無上正等正覺」是一個名詞、是一個主詞,不是好幾個主詞,不是正見正覺加正等正知,它就是一個,是整體的。如果把它看成是好幾個拼湊起來的,這都是分裂的思考,不是無分別的思考,這樣分裂的思考不是佛法要講的真正意思,我列出來的是「無上正等正」,這五個字後面接一個「覺」字,前五個字都是來描繪「覺」的,這個「覺」代表的就是能知能覺,以禅宗的話來講就是那個「能」,而不是「所」,不是被知的,這個覺性也就是能知。我們今天也看到了,它是有層次的,最高的層次就是純粹的、不可被知的能知,不可被知的能知就是純粹的能知,所以「無上正等正」這幾個字就等同于純粹的、最高的,所以我說它是形容詞。

  

  問:明心見性與因果是否有一定的關系?是不是需因緣成熟才能明心見性?

  

  答:明心見性是一個修行的過程,當你還沒有修成功的時候,你當然是在因果的關系當中,有因果的狀態。所以你要從一個有因有果的狀態達到明心見性,你當然要面對因果的問題,因此是有因緣的問題。但是講到這裏,很多人就會認爲如果是因緣的問題,是因果的關系,我們是無能爲力的,所以我們就等在那邊,不需要再做任何事情了,因爲好像也無法再做任何事情——這樣的想法是錯的!因爲因緣成不成熟,是可以自己促成的。爲什麼你可以把它促成?因爲你有至高無上的主動權,你有這麼至高的主動權,你不去促成,或者你認爲是不能動的,那就真的不能動了。爲什麼呢?因爲你有至高無上的主動權,一旦決定了,別人改不了。要改的話,也要你那至高的主動權說:「可以改!」那就可以改了;就算說:「不能改!」那也是主動權說的,完全是你自己做的決定。

  

  而且很奇妙地,當你認爲機緣不成熟,它就真的顯示出機緣不成熟,于是你這一生就真的是機緣不成熟。爲什麼?因爲你有至高無上的主動權!機緣一定是服從你至高無上的主動權的決定!當你決定它是可以成熟的,它就會讓你成熟,決定權完全在你自己。所以很多人認爲自己沒有自性,認爲自己沒有能知能覺,不相信有這個、不相信有那個……是誰在不相信?是他的能知能覺在不相信,而他的能知能覺又掌握了那個至高無上的決定權,所以他真的就沒有了能知能覺!

  

  說不好聽一點,命運都是自找的,你是什麼命,是你自己找的,這是主動的說法;而被動的說法是「命運是天注定的,我沒有辦法控製。」其實說命運是天注定的,這個決定也是你自己決定的,因爲你就是「天」啊!所以說我們有主動權,可以促成因緣。有人認爲修行成佛是開玩笑,那要叁大阿僧祇劫,佛經不是都這樣講嗎?叁大阿僧祇劫就是很長的時間,如果你這樣認定的話,那就真的是這樣,成不了佛的。很多人這樣跟我講的時候,我就會問他:你如果這樣說的話,就是你反對即身成佛,反對今生就可以成佛,那你又怎麼知道你現在這一生不是叁大阿僧祇劫減一劫?你證明給我看,如果你不能證明,那你只不過是想象而已;如果你能夠證明,我就服了你。我不相信有任何一個人有辦法證明!

  

  問:純粹能知是否無所不能?世界的成住壞空,桌子的毀壞建立,是否可由我的能知主動權決定,世界成壞是否也由我的能知建立莊嚴或毀壞?

  

  答:先要看怎麼定義世界,如果把這個世界定義成是你所看見的,就你所處的這個世界,那你是可以決定的;如果講的世界是你我共同的,那麼這個共同的世界,你要做的話也要大家一起共同來做才可以;如果不管別人的,只管你自己的話,那你自己就是主宰。

  

  問:請問如何降服自己易躁動的心,如何讓心自己靜下來?

  答:不管怎麼躁動,那個躁動的心是不是被你知道的,你自己知道有那個躁動,那麼被你知道的話,就都是被知的。這時你再去注意,你那個能知的心有沒有跟著躁動,重點在這裏。如果你根本就忘掉了那個能知的心,你根本就沒有能知的心,只有那個被知的心在那裏躁動,那你當然就在躁動中;如果你那能知的…

《自性與莊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