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与庄严
时间:92年2月9日
地点:师大综合大楼202演讲厅
纪录:廖堂顺
整理:羊忆玫、梁玉明
陈国镇: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早安!在这里向大家拜个晚年,恭喜大家新年快乐,洋洋得意,三阳开泰。今年是羊年,祝福所有的朋友阳阳得意,阳是阳光的阳,是三阳开泰的阳,不管是阳光的阳或是飞扬的扬,都是生命中无限活力的表现。生命要如何得到无限的活力,就我们的了解,这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自性,也就是说把每一个人生命里面,最无拘无束的本性显露出来,就是真正的三阳开泰、就是洋洋得意。在羊年开春的时候,我们来谈自性与庄严,正是事逢吉时。今天请到基金会董事长梁教授,也是我们许多同修的导师,来给我们讲自性与庄严,帮助我们了解这两个在佛法上最常碰见的智慧,其实就等于祝福我们每一个人,在羊年有一个好的开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希望未来这一年大家能够洋洋得意、三阳开泰、事事如意,现在我们就以热烈掌声来欢迎梁教授。
梁教授:
谢谢主持人!各位来宾,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自性与庄严」,我把内容分成几个段落:(一)何谓自性?(二)何谓庄严?(三)自性与庄严的关系。(四)如何活出庄严,这一段与我们平常讲的佛法是不太一样的。(五)结论。
(一) 何谓自性?
通常我们讲到自性,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了解:自性不是物,应该是属于心。但是大部份的人对于什么是心?什么是物?定义还是模糊的。
今天我用禅宗的「能、所」来定义自性,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定义物与心,这个定义就会比较严密一点,就不只是一个理论而已,而是时时刻刻都能实践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在用这个内容了,因此这个部份是用来实践的。如果我讲「能、所」,可能大家还不太清楚,因为这是比较古老的说法;而用现在的名词来说,「能」就是能知,「所」就是被知。现在我就开始从「能知」与「被知」切入,介绍什么是能知、什么是被知。
讲到这里,我就要举出实际的情况了:现在我站在这边,被你们看到了,你们就是「能看」,我就是「被看」,所以我就是被知,而你们就是能知。再比如说,这里有一杯水,现在我拿住它,那这个杯子就是「被拿」,而我的手就是「能拿」。同样的,我讲话的声音语言,大家都听到了,大家就是「能听」,而我讲的话就是「被听」。我们再来想想,今天的题目是「自性与庄严」,这是一个想法,这个想法被你们了解了,你们能想,也在想,所以你们是「能想」,而这个想法是「被想」。在以上所举的各种情形中,全都有「能知与被知」这样一个对照关系,它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当我们早上醒来,一睁开眼睛,能知与被知的关系就已经成立了,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能知与被知」的关系,在佛教就是所谓的「能、所」。
「能、所」是我们心理的认知结构,这个结构非常基本,我们时时刻刻都生活在这种状态里,没有一刻离开过。这样的情况明了以后,我要问大家:假如这个世界分成两种东西,一个叫心、另一个叫物,那么你认为「心」与「物」应各自在能知与被知那一边?我只要这么一问,得到的答案一定是:「心」是在能知这边;「物」是在被知这边。这就是我们分辨心与物的方法,而且是时时刻刻都可以操作的。我们要分辨什么是能知?什么是被知?就分辨「心」与「物」了,那是非常容易的,被你知道的对象就是「被知」,而能够知道被知的对象者就是「能知」,并且你有能力知道被知的对象,就表示你有能知。
当然,这样讲还是抽象的,但是大家实践起来并不困难,因为你已经在这样用了。讲到这个地方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我怎么知道我有能知?我怎么确定我有能知?事实上这个问题是很好解的,我讲的话如果你听见了,那就证明你有能知;如果你没有能知,我在这里讲的话语你是听不见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用禅宗的话来讲,就是在「有所无能」的状况,「有所」就是他有被知的东西;「无能」就是能知这个部份已经忘失掉了,因为他觉得能够确定的东西都是被知的东西,而能知不能被确定、不能被知,所以他不觉得自已有能知。希望透过今天的说明,至少让大家确定,自己确实是有能知能觉的。这样大家就进步到「有所有能」了,而不会像一般人只觉得有所而无能,只知道有被知,而不知道或不确定自已有能知。
◎ 心灵乃识心与自性的混合体
接下来,我要把能知与被知的关系讲得更详细一点。我们先来看这个世界中与我们有关的一些项目:包括我们生活的环境、身体、识心和自性。这个识心就是指我们会想东想西、会做决定的识心,像是谁决定今天要不要来听演讲?是我们的识心在做决定。当然我们还有一个部份叫做自性,识心与自性合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谓的「心灵」。今天我把「心灵」分成两个部份,一个叫识心,另一个就是自性。如果你还不习惯把它分成两个,你也可以把识心和自性看成是「心灵」。至少知道我们有心灵、有身体、还有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这三个部份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现在就以「自性、识心、身体、世界」这四个项目来看能知与被知(见表一)。怎么去观察「能知与被知」呢?我还是拿杯子来做比喻,这个杯子,我的手把它拿住,所以这个杯子是被拿的,它是属于被知;而我的手是能拿,所以它是能知。这时我们要分辨「能知与被知」,它们之间的界线在哪里?界线就在杯子和我的手中间,杯子是属于这个世界的一部份,而手是属于身体的一部份,所以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就划分在身体和世界的中间。当然这个能拿的并不是只有手而已,还有身体、识心和自性,这一串都是能知;而世界那边所有的物质都是被知;再比如,我现在站在这里,被你们看到了,那么这个能知与被知界线的划分就在我和你们中间,我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份;你们就属于身体、识心和自性那一边。只要这样一划分,大家就知道凡事都有「能知与被知」这样的关系。
我们再来做另外一件事情:现在请大家把眼睛都闭起来,你是不是能够感觉得到自已的身体呢?你的身体是不是被感觉到了呢?显然你所感觉到的身体,不是你的眼睛看到的,这个身体显然是被你感觉的,那么这个身体就是被知的,如此一来身体就不是能知了。那又是谁在感觉这个身体呢?也就是「能知」在哪里呢?能知就是识心,所以识心与自性都在能知这一边。这时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就移到识心和身体之间来了,身体是被感觉的、被知道的,不止身体是被知的,连这个世界所有物质都是属于被知的。前一个例子身体还是能知,当我们换个方式,把眼睛闭起来感觉这个身体的时候,这个身体就被「感觉」而变成了被知。这是事实,只要你眼睛一闭起来,你感觉到你的身体,「身体是被知」这件事就存在了,我们已经用事实证实了。
我们现在知道,能知与被知的界线是可以移动的,随着我们运用的方式,界线就在移动。现在问大家:心在哪里?这个时候心就在能知这一边;而物在哪里?物在被知那一边。刚才我们划界线的时候,这个身体还被算在是心的一部份;可是当我们运用方式一改变,身体又变成物了,所以用能知与被知去分辨的时候,才会看清楚何谓心、何谓物。有的时候我们常常搞不清楚,身体到底是心还是物?有的时候算是心,有的时候又算是物,是会变动的。事实上,你把能知与被知的关系弄清楚了,你就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
◎ 自性是不可以被知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反省:我今天讲的内容是心、物、自性、庄严、能知、被知等,这些想法是不是被你知道了?所以这些想法是被知的,想法就是「识心」,因此「识心」就变成被知了。那是谁在知「识心」呢?当然是「自性」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自性」就是能知。本来属于能知的识心,现在也变成被知了,只剩下自性是能知。现在提出一个问题:这个「自性」可不可以再被知?比如说,我把「自性」写在这里,它就是被写的;我在讲「自性」,它就是被讲的,所以这种「自性」还是被知的。到这里我们就做一个人为的规定:只要自性被知道了,它就不算是真的「自性」,就把它归类到识心这边;另外那个能够知道它的才是真的能知。这样规定了以后,自性就不可以再被知,只要它有被知的状况出现,就要把它划归到识心这边来,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自性的定义:自性是不可被知的能知,我们也可以称自性为纯粹的能知。
那么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纯粹的能知?是的,每一个人都有;只要你有能知,你就一定有纯粹的能知。从身体、识心到自性这部份是能知的时候,能知一定要包含自性,如果把自性除外,身体和识心就不会成为能知,也可以说身体和识心之所以能够成为能知,是因为它跟自性在同一边,如果没有与自性在同一边,身体和识心就没有办法成为能知了。
我们现在可以知道:世界是纯粹的被知,尤其物质更是纯粹的被知;而我们的身体和识心是能知与被知的混杂区域,有的时候它会成为能知,有的时候它又会成为被知,当它成为能知的时候,一定与自性站在同一边;而我们的自性就是纯粹的能知,它没有一点点被知的成份,也可以说,自性就是不可被知的能知,这个就是真正的自性,自性就是有这样的一个性质。我们刚才已经证明大家都有能知,也就是证明大家都有纯粹的能知,每一个人都有,不可能没有;如果没有,你今天就不会到这边来听我演讲…
《自性与庄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