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與莊嚴
時間:92年2月9日
地點:師大綜合大樓202演講廳
紀錄:廖堂順
整理:羊憶玫、梁玉明
陳國鎮: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早安!在這裏向大家拜個晚年,恭喜大家新年快樂,洋洋得意,叁陽開泰。今年是羊年,祝福所有的朋友陽陽得意,陽是陽光的陽,是叁陽開泰的陽,不管是陽光的陽或是飛揚的揚,都是生命中無限活力的表現。生命要如何得到無限的活力,就我們的了解,這關系到每一個人的自性,也就是說把每一個人生命裏面,最無拘無束的本性顯露出來,就是真正的叁陽開泰、就是洋洋得意。在羊年開春的時候,我們來談自性與莊嚴,正是事逢吉時。今天請到基金會董事長梁教授,也是我們許多同修的導師,來給我們講自性與莊嚴,幫助我們了解這兩個在佛法上最常碰見的智慧,其實就等于祝福我們每一個人,在羊年有一個好的開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也希望未來這一年大家能夠洋洋得意、叁陽開泰、事事如意,現在我們就以熱烈掌聲來歡迎梁教授。
梁教授:
謝謝主持人!各位來賓,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自性與莊嚴」,我把內容分成幾個段落:(一)何謂自性?(二)何謂莊嚴?(叁)自性與莊嚴的關系。(四)如何活出莊嚴,這一段與我們平常講的佛法是不太一樣的。(五)結論。
(一) 何謂自性?
通常我們講到自性,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了解:自性不是物,應該是屬于心。但是大部份的人對于什麼是心?什麼是物?定義還是模糊的。
今天我用禅宗的「能、所」來定義自性,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定義物與心,這個定義就會比較嚴密一點,就不只是一個理論而已,而是時時刻刻都能實踐的,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已經在用這個內容了,因此這個部份是用來實踐的。如果我講「能、所」,可能大家還不太清楚,因爲這是比較古老的說法;而用現在的名詞來說,「能」就是能知,「所」就是被知。現在我就開始從「能知」與「被知」切入,介紹什麼是能知、什麼是被知。
講到這裏,我就要舉出實際的情況了:現在我站在這邊,被你們看到了,你們就是「能看」,我就是「被看」,所以我就是被知,而你們就是能知。再比如說,這裏有一杯水,現在我拿住它,那這個杯子就是「被拿」,而我的手就是「能拿」。同樣的,我講話的聲音語言,大家都聽到了,大家就是「能聽」,而我講的話就是「被聽」。我們再來想想,今天的題目是「自性與莊嚴」,這是一個想法,這個想法被你們了解了,你們能想,也在想,所以你們是「能想」,而這個想法是「被想」。在以上所舉的各種情形中,全都有「能知與被知」這樣一個對照關系,它時時刻刻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層面。當我們早上醒來,一睜開眼睛,能知與被知的關系就已經成立了,這樣一個普遍存在的「能知與被知」的關系,在佛教就是所謂的「能、所」。
「能、所」是我們心理的認知結構,這個結構非常基本,我們時時刻刻都生活在這種狀態裏,沒有一刻離開過。這樣的情況明了以後,我要問大家:假如這個世界分成兩種東西,一個叫心、另一個叫物,那麼你認爲「心」與「物」應各自在能知與被知那一邊?我只要這麼一問,得到的答案一定是:「心」是在能知這邊;「物」是在被知這邊。這就是我們分辨心與物的方法,而且是時時刻刻都可以操作的。我們要分辨什麼是能知?什麼是被知?就分辨「心」與「物」了,那是非常容易的,被你知道的對象就是「被知」,而能夠知道被知的對象者就是「能知」,並且你有能力知道被知的對象,就表示你有能知。
當然,這樣講還是抽象的,但是大家實踐起來並不困難,因爲你已經在這樣用了。講到這個地方有人會提出一個問題:我怎麼知道我有能知?我怎麼確定我有能知?事實上這個問題是很好解的,我講的話如果你聽見了,那就證明你有能知;如果你沒有能知,我在這裏講的話語你是聽不見的。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問題,用禅宗的話來講,就是在「有所無能」的狀況,「有所」就是他有被知的東西;「無能」就是能知這個部份已經忘失掉了,因爲他覺得能夠確定的東西都是被知的東西,而能知不能被確定、不能被知,所以他不覺得自已有能知。希望透過今天的說明,至少讓大家確定,自己確實是有能知能覺的。這樣大家就進步到「有所有能」了,而不會像一般人只覺得有所而無能,只知道有被知,而不知道或不確定自已有能知。
◎ 心靈乃識心與自性的混合體
接下來,我要把能知與被知的關系講得更詳細一點。我們先來看這個世界中與我們有關的一些項目:包括我們生活的環境、身體、識心和自性。這個識心就是指我們會想東想西、會做決定的識心,像是誰決定今天要不要來聽演講?是我們的識心在做決定。當然我們還有一個部份叫做自性,識心與自性合在一起就是我們所謂的「心靈」。今天我把「心靈」分成兩個部份,一個叫識心,另一個就是自性。如果你還不習慣把它分成兩個,你也可以把識心和自性看成是「心靈」。至少知道我們有心靈、有身體、還有我們所生活的世界,這叁個部份是沒有問題的。
我們現在就以「自性、識心、身體、世界」這四個項目來看能知與被知(見表一)。怎麼去觀察「能知與被知」呢?我還是拿杯子來做比喻,這個杯子,我的手把它拿住,所以這個杯子是被拿的,它是屬于被知;而我的手是能拿,所以它是能知。這時我們要分辨「能知與被知」,它們之間的界線在哪裏?界線就在杯子和我的手中間,杯子是屬于這個世界的一部份,而手是屬于身體的一部份,所以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劃分在身體和世界的中間。當然這個能拿的並不是只有手而已,還有身體、識心和自性,這一串都是能知;而世界那邊所有的物質都是被知;再比如,我現在站在這裏,被你們看到了,那麼這個能知與被知界線的劃分就在我和你們中間,我就是這個世界的一部份;你們就屬于身體、識心和自性那一邊。只要這樣一劃分,大家就知道凡事都有「能知與被知」這樣的關系。
我們再來做另外一件事情:現在請大家把眼睛都閉起來,你是不是能夠感覺得到自已的身體呢?你的身體是不是被感覺到了呢?顯然你所感覺到的身體,不是你的眼睛看到的,這個身體顯然是被你感覺的,那麼這個身體就是被知的,如此一來身體就不是能知了。那又是誰在感覺這個身體呢?也就是「能知」在哪裏呢?能知就是識心,所以識心與自性都在能知這一邊。這時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移到識心和身體之間來了,身體是被感覺的、被知道的,不止身體是被知的,連這個世界所有物質都是屬于被知的。前一個例子身體還是能知,當我們換個方式,把眼睛閉起來感覺這個身體的時候,這個身體就被「感覺」而變成了被知。這是事實,只要你眼睛一閉起來,你感覺到你的身體,「身體是被知」這件事就存在了,我們已經用事實證實了。
我們現在知道,能知與被知的界線是可以移動的,隨著我們運用的方式,界線就在移動。現在問大家:心在哪裏?這個時候心就在能知這一邊;而物在哪裏?物在被知那一邊。剛才我們劃界線的時候,這個身體還被算在是心的一部份;可是當我們運用方式一改變,身體又變成物了,所以用能知與被知去分辨的時候,才會看清楚何謂心、何謂物。有的時候我們常常搞不清楚,身體到底是心還是物?有的時候算是心,有的時候又算是物,是會變動的。事實上,你把能知與被知的關系弄清楚了,你就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了。
◎ 自性是不可以被知的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反省:我今天講的內容是心、物、自性、莊嚴、能知、被知等,這些想法是不是被你知道了?所以這些想法是被知的,想法就是「識心」,因此「識心」就變成被知了。那是誰在知「識心」呢?當然是「自性」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自性」就是能知。本來屬于能知的識心,現在也變成被知了,只剩下自性是能知。現在提出一個問題:這個「自性」可不可以再被知?比如說,我把「自性」寫在這裏,它就是被寫的;我在講「自性」,它就是被講的,所以這種「自性」還是被知的。到這裏我們就做一個人爲的規定:只要自性被知道了,它就不算是真的「自性」,就把它歸類到識心這邊;另外那個能夠知道它的才是真的能知。這樣規定了以後,自性就不可以再被知,只要它有被知的狀況出現,就要把它劃歸到識心這邊來,這樣,我們就得到了自性的定義:自性是不可被知的能知,我們也可以稱自性爲純粹的能知。
那麼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純粹的能知?是的,每一個人都有;只要你有能知,你就一定有純粹的能知。從身體、識心到自性這部份是能知的時候,能知一定要包含自性,如果把自性除外,身體和識心就不會成爲能知,也可以說身體和識心之所以能夠成爲能知,是因爲它跟自性在同一邊,如果沒有與自性在同一邊,身體和識心就沒有辦法成爲能知了。
我們現在可以知道:世界是純粹的被知,尤其物質更是純粹的被知;而我們的身體和識心是能知與被知的混雜區域,有的時候它會成爲能知,有的時候它又會成爲被知,當它成爲能知的時候,一定與自性站在同一邊;而我們的自性就是純粹的能知,它沒有一點點被知的成份,也可以說,自性就是不可被知的能知,這個就是真正的自性,自性就是有這樣的一個性質。我們剛才已經證明大家都有能知,也就是證明大家都有純粹的能知,每一個人都有,不可能沒有;如果沒有,你今天就不會到這邊來聽我演講…
《自性與莊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