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菩薩淨土
時間:92年7月13日
地點:崇友人文講堂
講者:梁乃崇教授
紀錄:黃惠芬
整理:羊憶玫、梁玉明
今天我要講「企業是菩薩淨土」,這個題目是我訂的,不在佛教經典裏。演講的大部分時間會用在證明企業可以是菩薩淨土,內容大致分成:
第一、佛經中的淨土。
第二、菩薩如何建立淨土。
第叁、企業可以是淨土嗎?
第四、欲建企業淨土的修行者需具備怎樣的條件。
第五、菩薩在企業淨土中的修練。
第六、結論
首先講佛經中的淨土,佛經中的淨土很多,像阿彌陀經的世界就是佛淨土,我現在引用《維摩诘經》裏面一段釋迦摩尼佛講的話來說明:「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衆生來生其國。」這樣的淨土在經典裏很多,六度都可以是菩薩的淨土,我只是引用其中一個而已。譬如說「直心是菩薩淨土」、「深心是菩薩淨土」、「布施是菩薩淨土」、「忍辱是菩薩淨土」、「精進是菩薩淨土」、「禅定是菩薩淨土」、「智慧是菩薩淨土」、「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等等。
菩薩淨土在佛教經典裏講的很多,但是沒有講到企業是菩薩淨土,在《維摩诘經》裏也沒有。但是我在《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第五之二〉看到兩句經文:「有世界名普光明莊嚴,勝智大商主」,佛的名字叫「勝智大商主」,這位商主當然是企業家。還有「有世界名妙輪藏,佛號大力善商主」,我看到這兩句就視爲至寶。原來有兩個世界,還不是一個小小的世界,在《華嚴經》裏面講的世界多得數不清,我們住的娑婆世界也是其中之一。《華嚴經》裏面說的內容大部分是娑婆世界的事情,「普光明莊嚴」這樣的一個世界,也等同于我們娑婆世界一樣的世界,只是沒有詳細說明。只有一句話,但是這句話就代表那裏的佛是「商主」,是企業家,所以企業家是可以成佛的,在經典裏面是有證據的。
《華嚴經》裏面說有企業家成佛了,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我就要說:「企業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作貢獻,創造價值,成就功德之衆生來生其國。」到這個企業裏來當員工,或是當股東,或是企業的顧客,就叫作「來生其國」,像前面布施的淨土,是能舍的衆生來生其國,企業淨土是能貢獻、創造價值、成就功德,喜歡做這種事情的衆生來生其國。這還是我想的,接下來我要在佛經裏找證據,證明這是真的。
先要定義「企業」,企業是團體組織,包括營利與非營利組織,我把企業的含意再放寬廣一點,把企業改成事業也可以。所以像基金會、協會,也是屬于企業,當然營利的也是企業。我們來看,在《維摩诘經》裏面菩薩如何建立淨土?釋迦摩尼佛說:「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其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回向;隨其回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衆生;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這個地方已經是佛土淨了。「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段經文我大概解說一下:直心、發行、深心、意調伏、如說行、回向、方便、成就衆生,然後佛土淨,這一段已經是佛土淨了,爲什麼還要加下面這一段,還要一切功德淨才能佛土淨呢?這裏是有階段性的。其實直心、發行這裏的「行」不是行動的行,然後到深心再到意調伏,這都還是菩薩內心裏的事情;然後如說行、回向、方便、成就衆生、佛土淨,才是菩薩已經向外去實踐了,但還是小範圍的。接下去說法淨、智慧淨、心淨、一切功德淨,這才是面對大範圍整個世界的實踐。所以這裏面是有層次的,由內向外,有點像「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序。
我們先來解釋「直心、發行、深心、意調伏」,這些都是菩薩內心裏的事。「直心」講的就是真心誠意,這是最淺的講法,而最徹底的直心,我的解釋是要悟了本來面目,以本來面目來面對事情,從本來面目出發,這樣就是最直的直心了。這樣的直心在經典裏有另外的說法,就是「直覺」!大家修到直覺了,就是以本來面目來面對所有的事情。不是根據什麼道理或什麼想法,而是從你的能知能覺直接出來,那樣就是最直的直心。所以能做到這樣,就是已經修的很不錯了。
再來是「發行、深心」,我們以爲要采取行動、要去做事了就叫發行;其實這還在心裏面,只是發實行之願,我心裏有實行的願望,但還沒有實行。因爲心已經在本來面目的直覺狀態,所以起一個要去做的願望,就會做得很徹底,每一件事情都會追根究柢、實實在在的弄清楚,這樣徹底的、追根究柢的把心裏想的事弄清楚就是深心。如果心不夠深,只是在表面上想想,不能解決問題,深心是非常徹底的。
再來「意調伏」,大家一看到意調伏,就以爲是要把心念歇下來、不亂想、把心空掉。這樣解釋不對!前面已經做到直心了,爲什麼還要做意調伏?如果還在把紊亂的心淨下來,你就不可能有直心,所以這個地方應該是把自己的思想整理清楚,把自己所有的思想、理論,整理的有條有理,而且是非常深入的。雖然你的念頭很多,但要整理得清清楚楚、有條有理,這樣你才具備了菩薩的資格。
所以這邊的意調伏,已經不是要把心淨下來,很多人還停留在怎麼達到直心,還不夠資格作菩薩;菩薩是已經把羅漢乘、辟支佛乘都已經做成功了,現在升級要做菩薩的事情,用直覺來面對他心裏的意識心,把意識心整理得清清楚楚、有條有理,這就是意調伏。
做到了以後才要「如說行」,因爲他的意已經調伏,思想已經整理完畢了,所以會發展出一套理論出來,自己有一套想法了,那套想法說得出也寫得出,所以「如說行」是照他的理論、思想、計畫去實行,照他所想所說的去做、去實踐。這個如說行不是佛說的,而是這位菩薩自己說的,所以這樣實踐後就會有成果,有了成果之後,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就是「回向」。菩薩是非常實際的,不會說念念有詞地回向一下就算了,對菩薩來講那種回向是不實在的,他的回向是與大家分享成果。
分享是依據衆生的需求來分享,所以要講求「方便」。譬如這個衆生是吃素的,那個衆生是吃葷的,你分享的時候就要分開,吃素的就給他素的食物,吃葷的就給他葷的,否則你就不方便了。如果你不懂得方便,分享成果時人家還會討厭你,有了方便以後才能「成就衆生」,所謂「成就衆生」就是幫助衆生成長。能這樣成就衆生,佛土就清淨了,這是小範圍的「佛土淨」。
「如說行、回向、方便、成就衆生、佛土淨」這一段是菩薩在小範圍內初步建立淨土,我們今天講的「企業是菩薩淨土」,所以如果你把一個企業做成淨土,就是這種小範圍的、初步的淨土。
接下來「說法淨、智慧淨、心淨、一切功德淨」這一段是小範圍淨土做好後,再把它擴大至整個世界,使整個世界成爲淨土,就像齊家以後要治國、平天下一樣。這裏的「說法淨」,是表示菩薩已成一家之言,得治國平天下之法,他在一個小範圍裏面已經做成功,他有擴大實踐到整個世界的能力,這就是說法淨。菩薩把整套治國平天下之法及一家之言推廣出去以後,使大家明白了大道理,大家的疑惑也都消除了,因此大家都有了智慧,就是「智慧淨」。整個世界智慧清淨之後,這個世界衆生的煩惱、困惑也就清除了,心清淨了,這就是「心淨」。整個世界大家的心清淨之後,大家會做對的事好的事,因此這個世界一切的功德就開始清淨,這就是「一切功德淨」。這個世界的淨土就建立成功了。釋迦摩尼佛在《維摩诘經》的這一段,把建立淨土的流程列出來了。雖然經文寫得非常清楚,可是我以前都看不懂,最近才看懂,原來在佛經有這麼一個流程。
我現在要確認一下:企業可以是淨土嗎?在營利事業和非營利事業中,是不是可以找到淨土的證據呢?所以我就近距離的觀察一個企業,看看企業是不是適合成爲一個淨土,可是觀察不出什麼名堂,甚至覺得是不可能的!十多年來得到的結果是負面的。最近這兩年才覺得企業有機會成爲淨土,最後是從《從A到A+》和《基業長青》這兩本書得到結論,企業可以成爲淨土。
這兩本書的作者把全世界的企業,挑出最優秀的企業,像《從A到A+》就找了十一家這樣的公司,從A級轉折到A+級,而且還保持A+級十五年以上,其獲利與整個股市大盤指數相比,最高達到十八倍,所以作者就研究:從A級轉折到A+級的時候,在這個轉折點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進而找出其中的秘密,這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基業長青》找了十八家A+級的公司,另外找了規模性質相當的A級公司作對照,由于這些公司成立至少五十年,所以叫基業長青,說他們像長青樹一樣。作者研究的A+級公司中,唯一一家日本SONY不是美國的公司,作者的重點並不是看它是什麼公司,而是看公司裏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才能長期保持A+?而我的目的又不一樣,我要看他們是不是淨土?他們是A+的公司沒錯,但他們是不是淨土呢?
作者歸納出來:這些公司從A到A+的轉折期間,一定會出現一個領導人叫做第五級領導人。爲何叫第五級?因爲領導人只有四級,作者發現有一種領導人不在這四級裏面,所以就叫第五級。第一級到第四級在企業管理裏面已經有了,所以最好的就是第四級,可是作者發覺有一個第五級領導者在轉折點出現。這個第五級的領導者都有一個性質,在我的…
《企業是菩薩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