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結論中把他們看成是菩薩,就是已經到菩薩等級了,已經是用直心來面對事情了。
第五級領導者是一個有效的領導者,能激發下屬的熱情,追求清楚而動人的願景和更高的績效標准,這是企業最高的,我們看第五級領導者是藉由謙虛的個性和專業的堅持,建立起持久的卓越績效。作者也特別提出來,第五級領導人不是一級一級升到第四級以後才成長到第五級的,這種領導人都是空降的,他從第一級到第四級的東西可能都還不會,而是因緣際會做到領導人以後才學會的。
書中總結第五級領導人的性質有兩個:一個是專業的堅持,另一個是謙虛的個性。第四級以下的領導人,多半會有專業的堅持,如創造非凡的績效、促成企業從優秀邁向卓越,但是第五級還能謙沖爲懷、不愛出風頭、從不自吹自擂,最重要的是他不會搶功勞,而且也不引起別人注意。所以他不是明星級的人,也沒有魅力,穿著打扮也不怎麼樣。還有,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盡一切努力追求長期最佳的績效。另外,他們冷靜沈著而堅定,能透過追求高標准來激勵員工,而非藉領袖魅力來鼓舞員工,這點非常不同。再來,以建立持久不墜的卓越公司爲目標,絕不妥協,一切雄心壯志都是爲了公司而不是爲自己,尤其是選擇接班人的時候,著眼于公司世代交接後會再創高峰,這點是第四級領導人常常做不到的。第四級以下的領導人會希望把公司做好,但挑選接班人時會喜歡選爛的,然後公司就被爛的領導人做垮了,證明:「我才有本事把公司帶好,別人都不行!」第五級的領導人絕不會這樣,他會挑比他更好的,他做所有的事情都是爲了這個公司、這個團體組織,不是爲他自己,這不是已經超越「我相」了嗎?
還有一個很特別的事情:當他遇到橫逆時不會往窗外看、指責別人、怨歎運氣不好,反而反躬自省、承擔所有的責任;遇到順境的時候則會往窗外看,把公司的成就歸功于其他同事或外在因素。作者親自去訪問還活在世上的第五級領導人,問他們怎麼把公司做得這麼好?那些領導人的表現都是意料之外的說「沒有啦!公司本來就很好。」「是我的前任領導人很好!」「我的部屬太優秀了!」如果找不到理由推讓,他會說運氣好,絕不會說自己多厲害。如果公司遇到困難、挫折,他絕不會說是前面人留下來的包袱,而會說都是自己沒做好。A+公司不是有對照的A公司嗎?A公司正好反過來,遇到問公司怎麼做的這麼好,領導人一定說是自己的本事好、領導有方,如果公司做不好,會說是別人做不好害了公司。如果找不到頂罪的人,就說運氣不好、景氣不好。看了這兩者有那麼大的差異,我只能得到一個結論:第五級領導人他們就是菩薩。
我把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爲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拿來對照。聖人不居功,人家說他是第五級領導人,他還拼命往外推,對照的A公司則是第四級以下的領導人,就會居功推責。爲什麼會這樣?主要是沒有超越我相,就會變成四級以下的領導人。第五級領導人都是爲了建立公司,重點是把公司做好,不是爲了個人,同時也不是爲了創造産品績效利潤等等。因爲對照的A公司也在創造産品績效利潤,但是對照公司重點在利潤,基業長青的領導人則把主要精力放在建立公司上。
我舉一個例子給大家聽:以前有一個乞丐拿一個破碗要飯,呂洞賓看到覺得很可憐,就把手一指,碗變黃金了,我們以爲乞丐看到黃金的碗會很高興,結果他不高興,指指呂洞賓的手,想要他的手指。我把這件事再提升一下,如果這個乞丐不要這黃金碗,而是要呂洞賓教他法術,這就升一級了,如果乞丐想到,讓呂洞賓教會他,他就可以辦一個學校,把學生都教會指碗成金,那這個想法又更高一級了。那些産品就是黃金碗,建造公司就是辦學校,可以源源不斷的把普通人變成有呂洞賓的本事,這就是建造公司。對照的A公司重點都放在産品績效利潤策略上,可是這些A+公司的重點都是創造一個環境、製度、機能,可以讓進來的員工每個人都變得非常有潛力,而且發揮出來,創造很多有價值的事物,第五級的領導人能在這個公司裏面,被培養創造出來,所以公司可以保持長期的優秀,這不就是人間淨土嗎?公司會變成這麼優秀,因爲重點在建立一個公司,而這個公司是人間的淨土。
《基業長青》特別強調,平常人的思考模式、做事方式,是要這個就不能要另一個。我們是二選一,但這些A+公司不是這樣,他們兩個都要,尤其是兩個矛盾的都要。一般的觀念是要了熊掌就不能要魚,他們是要魚也要熊掌。這樣看起來這個情況就是實踐《金剛經》,就是要做到「佛法即非佛法」,佛法要等于非佛法,佛法也要、非佛法也要,全部都要!在A+公司裏有很多這種作法,這就是實踐《金剛經》。這些公司都是有理想的,或者說有他們的核心意識型態,但他們也要賺錢,他們是兩個都要。還因爲兩個都要了以後,所以錢賺得更多,不會因爲要了理想所以沒賺錢,或爲了賺錢而放棄理想,反而是理想做的更好,錢賺得更多,結局就是這樣。
書裏用太極圖來做說明,太極圖裏一個白的一個黑的,白的是理想,利潤是黑的,組合起來就是太極。這個東西如果不會做,這兩個是分離的,會做的話,不但是有理想,錢還賺得更多,這是要去實踐的,是要真的做到。
固守理想是一個什麼狀況?固守理想是百年不變的,而賺錢是要創新、要改善,所以是不斷變化的,他是組合了變與不變,這又是《金剛經》,因爲固守理想所以才變得成功、變得更好。大家想,固守不變怎麼又會變?真的是這樣,因爲有不變的理想,所以創新改善變得非常好;也因爲變得非常好,所以理想越來越發揚光大,而變與不變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他們做到了。我們知道很多人堅持一個理想,所以完全不能適應環境,事情也都做不好,但是他們不是這樣,這個狀況不就是「定慧均等」嗎?變就是慧,不變就是定,所以他們真正實踐了《金剛經》。
書裏面提到「核心意識型態」是一個價值觀和一個目的組成的,價值觀是組織持久不墜的性格,是一個信念,至多不能超過五項,都是很簡單明了的,不能是特定的文化、作業方法、或短期的財物利益,不是一些權宜措施可以摧毀的價值觀,而是不可動搖的目的,是一個恒久指引的方向,就像北極星,永遠達不到的,但它是一個方向。所以不是目標、策略,不要把一個指引的方向當作目標,所以整個合起來,我叫它作「理想」。這個理想是不會變,而且沒有什麼理由的,你選擇了某一個理想,它是發自你們這一群人的內心,我就是要這個!沒什麼理由!如果是因爲什麼原因才選擇了這個理想,當這個原因出了問題,你的理想就會動搖,所以完全沒有理由,就是發自內心的一個願望,這就是理想。
他的核心意識型態有很多種,還有提供一貫性和穩定性等等,這是他們有變化的方便法,而理想是不變的,這兩個要相輔相成,所以一定要做到不變和變相等。據我所知,很多人一變就忘掉理想是不可以變的,譬如我們圓覺文教基金會以「修行成道」爲我們的核心理想,但做起來很難,那我們就改做慈善事業、不要成道好了!這就是把不可變的地方變了;也有人把可變化的地方弄成不變,弄顛倒的公司很多。
我們在做的時候不止這些,還有理念和執行細節之間的矛盾,理念是很大的、是籠統的,但執行的時候是非常細節、非常局部的,事情要做成功,這兩個部分都要。如果只有理念,說的很遠大,聽起來很好聽,那只是說空話,不會有成果的;執行時太注意局部細節,又容易鑽牛角尖出不來,事情也會搞得一塌糊塗。但A+級的公司兩個都會,他在執行細節時,理念還是存在而且很清楚,他在大範圍的、抽象的理念階段,對執行細節一樣了若指掌,才能把事情實踐成功。
他們都會定下膽大包天的目標,像波音公司他們本來只會做B17轟炸機,後來做商業用的波音707,後來又做到747,對他們來講都是膽大包天,因爲一旦做不好公司就會整個垮掉。像IBM360系列的大電腦,當時花的錢是50億美金,一旦投資下去,會把以前的産品都淘汰成垃圾,360電腦所花的錢比美國當時發展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還要多,我們看一個公司這樣搞是膽大包天;事實上他的目標是非常簡單清楚。像美國當時要登陸月球的計畫,甘乃迪宣布:「1960年我們要派人登陸月球成功,還要安全的回來。」就定下這麼一個目標,集全國人力朝這個目標完成,這個目標可以刺激進步,領導層的潛力才能全部發揮出來。
此外,還有隨機演化的改進,像3M在這方面就很會作,他也沒有什麼計畫,我們知道「隨意貼紙」就是他們發明的,一個不起眼的小事,隨機的演化一下就弄出來了,看起來似乎很莽撞、沒有計畫,但公司都能一步一步的改變,把這兩個矛盾的改進方法融合在一起,他們叫作「實用的機會主義計畫」。這一點是奇異公司最會做的,他把這兩個完全融在一起,有膽大包天的計畫又采用隨機演化的機能。所以把可以變的和不能變的合在一起,每個公司都有他們自己的東西。
綜合起來,
卓越的公司都是賺錢的,而且可以保有理想,保有固定核心的價值觀,又很勇猛的采取改變的行動。
他們的核心基礎是保守的,但做的事情卻是大膽、冒險、果斷的。
有一個很清楚的願景方向…
《企業是菩薩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