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享受修行▪P2

  ..續本文上一頁體」的中間。當這界線一劃在這裏的時候,「身體、世界」這兩個層次,全部都是「被知」;只有「識心」和「自性」是「能知」。這一個關卡滿重要的,因爲能突顯出心靈是存在的。

  「能知」不被知

  一般人都認爲心是看不見的,怎麼會存在?因爲被你看見的都是「被知」,當它是「能知」的時候,怎麼可能被你看見?可是你就是靠這個「能知」在看,它是能看,不能被看啊。這個地方,就已經突顯出有一種不被知的「能知」出現了,「能知」不被知這麼奇特的性質出來了。這個奇特的性質,只不過做一件事情,把眼睛閉起來,感覺一下身體,就出來了,很簡單,你每天都在做的。事實上,這個狀況時時刻刻都存在,只是大家都沒有注意。爲什麼沒有注意?因爲大家都把「能知」忘掉了,一天到晚只注意被知。我在這裏把它提出來,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能知」。

  這時「能知」的界線劃在「世界、身體」和「識心、自性」的中間,「世界、身體」全部都是被知,「識心、自性」全部都是「能知」。好,接著我們再來做一件事情:識心是什麼?其實也不稀奇,就是你會想東想西的心。你一下子想這個,一下子想那個,這個心就是「識心」,並不特別。那我們來看,來自己反省一下,如果你在想東想西的時候,你是知道的,甚至于你也可以要自己不去想東想西。這個想東想西的心就是「識心」,一旦被你知道,它就變成「被知」了。這時,界線就劃在「識心」和「自性」中間;「世界、身體、識心」都是「被知」,只剩下「自性」是「能知」了。

  這個時候,有人就會想,我有沒有辦法把自性再剖開,右邊這一半是「被知」,左邊這一半是「能知」,可不可能?可能的,只要被你知道的話,就可以被剖開。剩下的一半我是不是還可以再剖一半啊?可以啊,只要是「被知」的,就可以不斷地一半一半地剖下去。我們知道這樣剖下去是無窮無盡的,可是不論如何地剖下去,都會剩下一點「能知」,不會剖下去以後,「能知」就沒有了,雖然愈來愈薄,不會薄到後來沒有了,再薄還是會有。這樣剖下去,也太麻煩了啦!我就做個人爲的規定:只要有被知就不是自性,把它劃歸于「識心」,就把「被知」規定到「識心」這邊來。做這樣規定的意思,就是自性這個地方已經不能夠有「被知」,全部都是「能知」,是純粹的「能知」,一點「被知」的成分都沒有。

  終極的能知,就是「自性」

  再回頭來看我們的「身體」,當界線劃在「世界」和「身體」之間時,這個身體是「能知」;當界線劃在「身體」和「識心」之間時,身體就不是「能知」,而是被知了。怎麼身體有時候是「被知」,有時候又變成「能知」?不只是「身體」如此,「識心」也一樣,根據界線劃的位置不同,「識心」有時候是能知,有時候是被知。所以,「身體」和「識心」這兩個是「能知」與「被知」的混合區。不過,當它是能知的時候,一定得和「自性」站在同一邊。「身體」和「識心」它之所以能成爲「能知」,就是因爲有「自性」的支持,才會變成能知;只要跟自性一分開,「身體」和「識心」就是被知。終極的能知,就是「自性」;「身體」和「識心」是混合區域。

  講到這裏我們再回頭來看,「能知」是「無住」的,「被知」是「有住」的。「住」就是有條條框框,有規範與限製,也就是住在這些限製裏面。「能知」沒有條條框框,它的性質是空的,是無的。當界線劃在「身體」與「識心」之間時,「識心」無住的性質是比較少;當界線劃在「自性」與「識心」之間時,「自性」是純粹的、百分之百的「無住」。所以,「無住」是有層次的。也就是因爲中間有混合區,才使得「能知」和「被知」實際的狀況變得複雜。至于世界,它永遠都是「被知」,從來沒有變成「能知」過,所以世界是純粹的「被知」;而自性是純粹的「能知」;中間的「身體、識心」是混合區。

  沒有辦法被知道的「能知」是存在的

  純粹的「被知」,就是這些物質世界;純粹的「能知」,不可被知,沒有辦法被你知道。大家一定會覺得奇怪,既然沒有辦法被知道,那怎麼曉得它的存在?大家再仔細想一想:「沒有辦法被知道,就是沒有這個東西存在嗎?」這個說法是錯的,「能知」沒辦法被知道,但是它存在。我們這個世界,很多事情都是以「眼見爲憑」,認爲被知才有證據,能知沒有證據,就不存在,這個觀念用在「能知」是錯的。這樣的設定只能用在「被知」,用在「有住生心」的方式是對的,用在「無住生心」的狀況是錯的。

  「自性」百分之百的操控了主動權

  再說到「主動權」,我們的「主動權」由誰操縱?是「能知」在操縱,不會是被知。純粹的、不可被知的「自性」,它是百分之百的操控了主動權;「身體、識心」混合區,則是視狀況而偶爾操縱主動權;至于純粹的被知「世界」的種種有形物,一點主動權都沒有。

  「空」、「無」表達「自性」不可被知的特質

  我們再來解釋怎麼做是「無住」?如何能夠無住而行、不依目標與計畫而行呢?就是「率薩埵性而行」。《中庸》裏也有一句:「率性之謂道。」就是「率薩埵性而行」的意思。「薩埵性」是什麼呢?就是「自性」。與「自性」比較相關的、靠近的,就是所謂的feeling、所謂的直覺、所謂的無住。我們剛才解釋過「識心」就是想東想西的心,「自性」的部分已經不想東想西了。「自性」就是所謂的不可被知的「能知」,所以,自性有「空」和「無」的性質。爲什麼會有「空」和「無」?因爲它不被知,在被知的範圍裏是不存在的。所以,從被知的觀點來看的話,它就是「空」和「無」,就是沒有,但這就是自性本有的性質。所以,佛法一直在講空性,爲什麼要講那麼多的空性?其實就是在表達不可被知的特質。

  「自性」是人最重要的部分

  「自性」同時也是不生不滅的,它既然不被知,它根本沒有東西,所以也沒有生起,也沒有滅掉。講到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結論:「無住」是「無中生有」,就是「真空生妙有」。因爲它「不生不滅」,「不滅」就是不會死。

  每一個人都有「自性」,只要有「能知」就有「自性」;因爲「自性」就是「純粹的能知」,所以每個人只要有「能知」,「純粹的能知」一定包含在裏頭,也就是每個人一定有「佛性」,而且這個部分是不死的!所以,每一個人都有不死的部分,而且這個不死的部分就是你真正最重要的部分——「自性」,其他的部分相對而言都不重要。

  叁、實踐狀況:在「有與無」中生有

  我們也要明了實踐的狀況,在真做的時候,「有」與「無」不會分得很清楚。我剛才將全宇宙分成「世界、身體、識心、自性」四個層次,把這四個層次再展開就是「十二因緣」:「有、生、老死」這個部分屬于「世界」;「六入、觸、受、愛、取」這個部分是「身體」;「名色、識、行、無明」是「識心」;「本明」就是「自性」了。「自性」是掌握主動權的部分,是每個人最重要的部分,它不生不滅,所以我們都可以無懼生死。

  「本明」就是「自性」,從「無明」開始,一直下來有十二個,「本明」是不能寫出來的,爲什麼呢?因爲它是能知啊!它根本是不被知。所以,你把它寫出來,這個「本明」不是真正的它,因爲它不可以被寫的,不可以被知道。所以,一般講「十二因緣」,「自性」是不能寫出來,也不能被講,不能夠被知道。所以,只要被我們知道,被我們寫出來的,都不是真的。所以,佛陀也才會說:「不可說。」說出來都是錯的,不是真的。

  「世界」是百分之百的「有住」;混合區「識心」、「身體」,也就是從「取」一直到「無明」這一段,是在「有住」與「無住」之間,當然,愈靠近「身體」這邊愈「有住」,愈靠近「自性」這邊愈「無住」。真正在實踐的時候,我們是在「身體」與「識心」混合區的範圍裏下工夫。

  所以,實踐的時候沒有辦法像剛才那麼清楚的劃分:「有住」是「有中生有」,「無住」是「無中生有」;實際的實踐狀況是在「有」、「無」中生出有的。我們要把它厘清楚,如果沒有厘清楚,真正在實踐的時候,就會有好多的困惑;厘清楚了,困惑就少了。

  四、不死的自性

  「自性」是屬于「無住」的部分、屬于「能知」的部分,它是不死的。大家會想,我怎麼知道它不死?佛法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不能只是說說,要真的感覺到「不死」才算。

  波斯匿王的故事

  《楞嚴經》裏有一段波斯匿王的故事:波斯匿王年紀老了,他的頭禿了、牙齒也松了、眼睛也花了、臉也皺了、背也駝了、力氣愈來愈沒有了,他覺得自己快死了,所以很難過地去請教釋迦牟尼佛,波斯匿王說:「我愈來愈衰老了,就快死了,很悲傷。」佛陀說:「你有一個東西是不死的。」波斯匿王說:「什麼東西?」佛說:「你想想看,你小時候,母親帶你看恒河,去恒河沐浴,你現在記不記得?」他說:「記得。」佛又說:「你現在老了,還有沒有去看恒河?」波斯匿王說:「看了。」佛陀又說:「那麼,你小時候看恒河的心情,和現在老了,看恒河的心情,有沒有什麼差別?」他說:「沒有差別,恒河給我的感覺還是一樣的。」

  佛陀繼續問:「那麼,你那個看恒河的心情,是不是和現在的背駝了,眼睛花了、臉皮皺不一樣?」他說:「沒有不同,小時候看恒河的心情,跟現在老了再去看的心情是完全一樣沒有改變的。」這個心情就是經典裏所說的「見精」,這個時候,波斯匿王才發覺,原來他的心情是不會老的,老的只是他的身體。

  這個…

《享受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