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体」的中间。当这界线一划在这里的时候,「身体、世界」这两个层次,全部都是「被知」;只有「识心」和「自性」是「能知」。这一个关卡满重要的,因为能突显出心灵是存在的。
※「能知」不被知
一般人都认为心是看不见的,怎么会存在?因为被你看见的都是「被知」,当它是「能知」的时候,怎么可能被你看见?可是你就是靠这个「能知」在看,它是能看,不能被看啊。这个地方,就已经突显出有一种不被知的「能知」出现了,「能知」不被知这么奇特的性质出来了。这个奇特的性质,只不过做一件事情,把眼睛闭起来,感觉一下身体,就出来了,很简单,你每天都在做的。事实上,这个状况时时刻刻都存在,只是大家都没有注意。为什么没有注意?因为大家都把「能知」忘掉了,一天到晚只注意被知。我在这里把它提出来,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能知」。
这时「能知」的界线划在「世界、身体」和「识心、自性」的中间,「世界、身体」全部都是被知,「识心、自性」全部都是「能知」。好,接着我们再来做一件事情:识心是什么?其实也不稀奇,就是你会想东想西的心。你一下子想这个,一下子想那个,这个心就是「识心」,并不特别。那我们来看,来自己反省一下,如果你在想东想西的时候,你是知道的,甚至于你也可以要自己不去想东想西。这个想东想西的心就是「识心」,一旦被你知道,它就变成「被知」了。这时,界线就划在「识心」和「自性」中间;「世界、身体、识心」都是「被知」,只剩下「自性」是「能知」了。
这个时候,有人就会想,我有没有办法把自性再剖开,右边这一半是「被知」,左边这一半是「能知」,可不可能?可能的,只要被你知道的话,就可以被剖开。剩下的一半我是不是还可以再剖一半啊?可以啊,只要是「被知」的,就可以不断地一半一半地剖下去。我们知道这样剖下去是无穷无尽的,可是不论如何地剖下去,都会剩下一点「能知」,不会剖下去以后,「能知」就没有了,虽然愈来愈薄,不会薄到后来没有了,再薄还是会有。这样剖下去,也太麻烦了啦!我就做个人为的规定:只要有被知就不是自性,把它划归于「识心」,就把「被知」规定到「识心」这边来。做这样规定的意思,就是自性这个地方已经不能够有「被知」,全部都是「能知」,是纯粹的「能知」,一点「被知」的成分都没有。
※终极的能知,就是「自性」
再回头来看我们的「身体」,当界线划在「世界」和「身体」之间时,这个身体是「能知」;当界线划在「身体」和「识心」之间时,身体就不是「能知」,而是被知了。怎么身体有时候是「被知」,有时候又变成「能知」?不只是「身体」如此,「识心」也一样,根据界线划的位置不同,「识心」有时候是能知,有时候是被知。所以,「身体」和「识心」这两个是「能知」与「被知」的混合区。不过,当它是能知的时候,一定得和「自性」站在同一边。「身体」和「识心」它之所以能成为「能知」,就是因为有「自性」的支持,才会变成能知;只要跟自性一分开,「身体」和「识心」就是被知。终极的能知,就是「自性」;「身体」和「识心」是混合区域。
讲到这里我们再回头来看,「能知」是「无住」的,「被知」是「有住」的。「住」就是有条条框框,有规范与限制,也就是住在这些限制里面。「能知」没有条条框框,它的性质是空的,是无的。当界线划在「身体」与「识心」之间时,「识心」无住的性质是比较少;当界线划在「自性」与「识心」之间时,「自性」是纯粹的、百分之百的「无住」。所以,「无住」是有层次的。也就是因为中间有混合区,才使得「能知」和「被知」实际的状况变得复杂。至于世界,它永远都是「被知」,从来没有变成「能知」过,所以世界是纯粹的「被知」;而自性是纯粹的「能知」;中间的「身体、识心」是混合区。
※没有办法被知道的「能知」是存在的
纯粹的「被知」,就是这些物质世界;纯粹的「能知」,不可被知,没有办法被你知道。大家一定会觉得奇怪,既然没有办法被知道,那怎么晓得它的存在?大家再仔细想一想:「没有办法被知道,就是没有这个东西存在吗?」这个说法是错的,「能知」没办法被知道,但是它存在。我们这个世界,很多事情都是以「眼见为凭」,认为被知才有证据,能知没有证据,就不存在,这个观念用在「能知」是错的。这样的设定只能用在「被知」,用在「有住生心」的方式是对的,用在「无住生心」的状况是错的。
※「自性」百分之百的操控了主动权
再说到「主动权」,我们的「主动权」由谁操纵?是「能知」在操纵,不会是被知。纯粹的、不可被知的「自性」,它是百分之百的操控了主动权;「身体、识心」混合区,则是视状况而偶尔操纵主动权;至于纯粹的被知「世界」的种种有形物,一点主动权都没有。
※「空」、「无」表达「自性」不可被知的特质
我们再来解释怎么做是「无住」?如何能够无住而行、不依目标与计画而行呢?就是「率萨埵性而行」。《中庸》里也有一句:「率性之谓道。」就是「率萨埵性而行」的意思。「萨埵性」是什么呢?就是「自性」。与「自性」比较相关的、靠近的,就是所谓的feeling、所谓的直觉、所谓的无住。我们刚才解释过「识心」就是想东想西的心,「自性」的部分已经不想东想西了。「自性」就是所谓的不可被知的「能知」,所以,自性有「空」和「无」的性质。为什么会有「空」和「无」?因为它不被知,在被知的范围里是不存在的。所以,从被知的观点来看的话,它就是「空」和「无」,就是没有,但这就是自性本有的性质。所以,佛法一直在讲空性,为什么要讲那么多的空性?其实就是在表达不可被知的特质。
※「自性」是人最重要的部分
「自性」同时也是不生不灭的,它既然不被知,它根本没有东西,所以也没有生起,也没有灭掉。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无住」是「无中生有」,就是「真空生妙有」。因为它「不生不灭」,「不灭」就是不会死。
每一个人都有「自性」,只要有「能知」就有「自性」;因为「自性」就是「纯粹的能知」,所以每个人只要有「能知」,「纯粹的能知」一定包含在里头,也就是每个人一定有「佛性」,而且这个部分是不死的!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不死的部分,而且这个不死的部分就是你真正最重要的部分——「自性」,其他的部分相对而言都不重要。
三、实践状况:在「有与无」中生有
我们也要明了实践的状况,在真做的时候,「有」与「无」不会分得很清楚。我刚才将全宇宙分成「世界、身体、识心、自性」四个层次,把这四个层次再展开就是「十二因缘」:「有、生、老死」这个部分属于「世界」;「六入、触、受、爱、取」这个部分是「身体」;「名色、识、行、无明」是「识心」;「本明」就是「自性」了。「自性」是掌握主动权的部分,是每个人最重要的部分,它不生不灭,所以我们都可以无惧生死。
「本明」就是「自性」,从「无明」开始,一直下来有十二个,「本明」是不能写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能知啊!它根本是不被知。所以,你把它写出来,这个「本明」不是真正的它,因为它不可以被写的,不可以被知道。所以,一般讲「十二因缘」,「自性」是不能写出来,也不能被讲,不能够被知道。所以,只要被我们知道,被我们写出来的,都不是真的。所以,佛陀也才会说:「不可说。」说出来都是错的,不是真的。
「世界」是百分之百的「有住」;混合区「识心」、「身体」,也就是从「取」一直到「无明」这一段,是在「有住」与「无住」之间,当然,愈靠近「身体」这边愈「有住」,愈靠近「自性」这边愈「无住」。真正在实践的时候,我们是在「身体」与「识心」混合区的范围里下工夫。
所以,实践的时候没有办法像刚才那么清楚的划分:「有住」是「有中生有」,「无住」是「无中生有」;实际的实践状况是在「有」、「无」中生出有的。我们要把它厘清楚,如果没有厘清楚,真正在实践的时候,就会有好多的困惑;厘清楚了,困惑就少了。
四、不死的自性
「自性」是属于「无住」的部分、属于「能知」的部分,它是不死的。大家会想,我怎么知道它不死?佛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不能只是说说,要真的感觉到「不死」才算。
※波斯匿王的故事
《楞严经》里有一段波斯匿王的故事:波斯匿王年纪老了,他的头秃了、牙齿也松了、眼睛也花了、脸也皱了、背也驼了、力气愈来愈没有了,他觉得自己快死了,所以很难过地去请教释迦牟尼佛,波斯匿王说:「我愈来愈衰老了,就快死了,很悲伤。」佛陀说:「你有一个东西是不死的。」波斯匿王说:「什么东西?」佛说:「你想想看,你小时候,母亲带你看恒河,去恒河沐浴,你现在记不记得?」他说:「记得。」佛又说:「你现在老了,还有没有去看恒河?」波斯匿王说:「看了。」佛陀又说:「那么,你小时候看恒河的心情,和现在老了,看恒河的心情,有没有什么差别?」他说:「没有差别,恒河给我的感觉还是一样的。」
佛陀继续问:「那么,你那个看恒河的心情,是不是和现在的背驼了,眼睛花了、脸皮皱不一样?」他说:「没有不同,小时候看恒河的心情,跟现在老了再去看的心情是完全一样没有改变的。」这个心情就是经典里所说的「见精」,这个时候,波斯匿王才发觉,原来他的心情是不会老的,老的只是他的身体。
这个…
《享受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