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修行
时间:2005年2月13日
地点:崇友人文讲堂
主讲:梁乃崇教授
记录:张春美
整理:羊忆玫、汪满妹
「有住」的修行是辛苦的,「无住」的修行才是享受。
而「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方能享受全然的解脱自在,
没有丝毫的偏执。
主持人:王立文教授
梁教授、各位大德、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新年快乐。今天本来是迎财神的日子,但是来了这么多人听演讲,来享受修行,至少是准备要享受修行,真是非常难得。
我个人在元智大学推动「通识教育」,「通识」这个名词的定义是很多、很广,其实「通识教育」就佛法来看,是贯通八识,通识跟佛法是一样的。
我记得在总统选举的时候,有一位教授问了两位总统候选人说:「教养」是什么?当时两位候选人都不太能够答得出来。
那么,我也要问诸位:「修行」是什么意思?答案最好是买《享受修行》这本书来看一看。不过,即使看完了,你要很简短地定义「修行」是什么意思?也还是有点困难的。我这里刚好有两本书,一本是黄教授写的《谈教养》,另外一本是梁教授写的《享受修行》。虽然「修行」与「教养」都不是很容易定义的,但是,当事情发生了,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有没有教养;而一旦发生了重大事情,就更可以看出这个人有没有修行了。
当921、SARS、南亚海啸等几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梁教授都能够很明白地了解这个事件,也让我们正确地认知这些事件,然后很慈悲地处理。可是我们一般人碰到大事件时,就很容易惊慌、不自在;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好的修行人,是自在的、明白的、慈悲的。
现在就热烈欢迎梁教授为我们讲述「享受修行」。
主讲者:梁教授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欢迎大家在大年初五来这边听我讲「享受修行」。也许大家会想今天我讲的东西会和这本书的内容相关,我刚开始准备的时候,是想把演讲的内容和《享受修行》这本书相关联,可是到后来就与书本里的说法不太一样了。
《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其中有两个句子「住于法而行布施」和「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字面上的差别就只有一个「不」字。
「住于法而行布施」的「布施」也可以换成别的行动,如持戒、精进,或工作、学习等,所有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因此重点在「住于法而行」。「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意思是:住于法而行,就好像一个人进入黑暗的房间,什么东西都看不到;而不住于法而行,「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就好像一个人有眼睛,在大太阳底下,什么都照得清清楚楚的,可以看见种种形色。二者差别非常大!
一、何谓「有住」?何谓「无住」?
「住于法而行」就是「有住」,「有住」就进入黑暗,什么都看不到,在里面会跌跌撞撞的,当然就很辛苦;而「不住于法而行」就是「无住」,「无住」就是光明的,里面有什么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那就是享受。所以,一样是在布施、修行……而「有住」是辛苦修行,「无住」则是在享受修行。所以「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于法而行」,就是「享受修行」!
从《金刚经》里已经可以明确地看出来,怎样是辛苦修行?怎样是享受修行?其差别就在一个字,一个是「有」住,一个是「无」住。所以何谓「有住」?何谓「无住」?我是这样定义的:「有住」是「有中生有」;「无住」是「无中生有」。
二、如何不依目标、计画而行?率萨埵性而行
「有住」即「住于法而行」,「住于法而行」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依目标、计画而行。先做出计画来,然后依这样的目标、计画去执行,这就是「有住」。我们做事,做得最好的方式,不就是这样在做吗?这就是「有住」,而用《金刚经》来了解,这样做是辛苦的。
※「萨埵性」就是佛性、自性,就是「能知」
「无住」即「不住于法而行」,也就是不依目标、计画而行。不依目标、计画而行,那不就是乱做吗?怎么会是享受呢?这不是我们平常能够了解的。而且不依目标、计画而行,那要怎么做?是「率萨埵性而行」。「萨埵性」就是菩萨的本性,也就是佛性,也可以说是自性。能够率萨埵性、佛性、自性而行,这样就是「无住」,这样就是不依目标、计画而行。
好,我们要进一步来解释,什么是「萨埵性」?「萨埵性」就是「能知」。在座绝大部分可能都听过;不过,还是有少数人没有听过,所以我就再讲一遍。
※能知与被知
我们可以把这个世界(包刮所有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分成两类:一是「被知」;另一是「能知」。所以,不是「能知」,就是「被知」。
什么叫做「被知」呢?只要被你知道,就是「被知」,定义很清楚、很简单。只要是被你知道、看到、想到、摸到的、拿到的都是「被知」。那什么是「能知」呢?能够知道被知者就是「能知」。
一般人的状况都是注意了「被知」,而忘掉了「能知」。所以,如果哪一天我们能够警觉有一个「能知」在,这样「能知」才会出现;否则,它是会被遗忘的。为什么说它是存在的呢?因为有「被知」,就一定有「能知」,不然怎么会有「被知」呢?不可能说这个东西是被知的,却没有「能知」存在,这是不可能的。这两者一定同时存在,但是性质互相不同,一个是能知,另一个是被知。这个情况我想大家应该都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习惯上都把注意力放在被知这一边,而能知被我们遗忘了,这样当然是很不好的。所以,佛经里就有「能、所」的说法,而「能」就是「能知」,「所」就是「被知」。
现在我再来把这件事情说详细一点:譬如这里有一瓶水,你看这瓶水,我这样一拿,这瓶水是被拿的,所以这瓶水是「被知」。但是,是谁拿它呢?是我的手在拿,所以我的手是属于「能知」。它们的关系就是这样:水瓶是被拿的,我的手是能拿。我拿起水瓶这个动作,就存在了「能知」和「被知」的关系。
同样的,我现在站在这里,大家看见我了,我是被你们看见的,我就是你们的「被知」;而你们的眼睛就是能看,属于「能知」。同理,我讲话的声音被你们听到了,我讲话的声音是「被知」,你们的耳朵是能听,是属于「能知」。这样的关系,俯拾皆是。每天只要一醒来,到处都有「能知」、「被知」的状况,这样的状况是普遍存在的。
现在,我们这样子分的话,还不能够深入去了解「能知」和「被知」中间的复杂性,听起来觉得很简单,只是「能知」和「被知」,大家一定可以接受,没有问题,因为这是事实嘛!
※宇宙的四个层次:世界、身体、识心、自性
但是,这样的解释,对「能知」与「被知」还是不能够深入了解。现在,我又把这个宇宙分成「世界、身体、识心、自性」这四部分。也就是说,整个宇宙所有一切,就分成这四类,没有其他的了。
「世界」指的就是山河大地这个物质世界,「身体」指的就是我们的肉体。「识心」和「自性」加起来指的就是一般人所讲的「心灵」。「识心」是生灭的,会起起落落;而「自性」是不生不灭的。因为这两者的性质有这么大的差别,所以,就把它分成两个部分。
※宇宙四个层次与能知、被知的关系
刚才是把宇宙分成「能知」与「被知」两类,现在又分成四个层次。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四个层次和「能知」、「被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现在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还是举这个例子,这一瓶水,我的手这样子一拿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一瓶水属于世界的一部份;而我的手,是属于身体的一部份。所以,当我拿起水的时候,这个水是「被知」的,而我的手是属于「能知」。那么「能知」和「被知」的界线,是不是应该在我的手和这个杯子中间?所以「能知」和「被知」的界线就画在「世界」和「身体」之间。因此,全世界是「被知」,而我的「身体」一直到「识心」、「自性」,全都是「能知」。也可以说,虽然宇宙分成四类,我这个动作这么做下去,这个「世界」就属于「被知」了,而「身体」、「识心」、「自性」全属于「能知」。
这样的状况非常的多,就像我现在站在这里被你们看到,对你们而言,我是世界里面的一部分,那么「能知」和「被知」的界线在哪里呢?是在「世界」跟「身体」中间。那么,我讲话的声音也是在世界的一部分,所以,被你们听到了,那么「能知」和「被知」的界线还是划在「世界」和「身体」中间。太多状况都是这类的。
好,我们现在就来改变一下方式。如果我们把眼睛闭起来,你能不能够感觉到你的手、你的身体、头、脚、胸部、肚子……?是的,当我们眼睛闭起来的时候,是能够感觉到的。所以,当你能够感觉到你的身体的时候,你整个的身体是被知的。那么是被谁知呢?不是身体啊,不是被你的身体知道的。那是被谁知呢?是被「识心」知道了,是被你的心知道的,这个时候心就出来了。
※心灵是存在的
很多人都认为,身体以外就没有自己,肉体以外就没有自己,可是你只要这么一分析以后,就知道:你的身体是被知道的,而且你也很确定,不是被你的身体知道的,因为你已经把眼睛闭起来了,你没有用你的身体,没有用你的六根,可是这六根是被知道的,非常明确。所以,在这个时候,「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划在哪里呢?就划在「识心」和「身…
《享受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