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於「四相」之03:《金剛經》中四相的真義(一)

  

《金剛經》中的四相真義(一)

  

梁乃崇教授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各位佛友:

  

去年這個時候我曾經來過「依法精舍」,今年又來到這裏和各位見面,心裏非常高興,也非常珍惜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向各位報告我對《金剛經》的一些心得,希望能提供給各位作參考。

  

今天我要講的是《金剛經》裏面的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者相」。

  

《金剛經》特別說到:「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如果我、人、衆生、壽者這四個相沒有除去,那麼這個人就不是菩薩;他若想做菩薩,就要把這四個相去掉。既然釋迦牟尼佛這麼重視要除四相,所以我們必須先了解這四相是什麼,有什麼方法可以除去。這是《金剛經》裏面一個重要的觀點,也可以說是最主要的宗旨。

  

《金剛經》是我們佛教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它的重要性相當于佛教思想的指導原則,所以能夠把握《金剛經》的要點,對我們佛教徒是非常重要的。就佛教而言是如此,對中國佛教徒來說,《金剛經》又有另一層意義,因爲在唐朝的時候,禅宗六祖惠能就是因爲悟了《金剛經》裏面的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成道,得到五祖的認可,因爲懂到這裏就是成佛了——《金剛經》和禅宗之間是有這麼一段淵源。

  

六祖以後,禅宗大興,許多禅師曾經互相對答,留下一些有名的公案,其核心都是在表現《金剛經》的精髓,所以這部經典對我們中國佛教而言,是特別有意義的。此外,《金剛經》對于東南亞的華人,又有另一層意義,因爲東南亞的華人大部份是從中國廣東來的,而六祖就是廣東人,所以和各位又有一段淵源。

  

《金剛經》最重要的是「破相顯性」,也就是破除形相,顯出這個形相內的本性;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中特別教導佛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現如來」。

  

這個偈子斬釘斷鐵地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就是一切的相都是虛假的——這對修行還沒有成功的人而言,是很困難的。因爲一般人都會認爲有形有相的東西才是實在的、具體的,那些無形、抽象的則是虛假的;可是《金剛經》的說法卻相反,認爲一切有形有相的東西都是虛假的,沒有形相的才真實,所以一般人很難了解這種說法。

  

爲了把這個道理說得更清楚,我現在把原文稍做修改:凡所有相,皆是牢籠」,讓大家更容易了解其中真正的內涵。凡是有形有相的事物都是心靈的「牢籠」,會把我們的心關住、鎖住;也就是世間所有的相,都有一個特質就是像監牢一樣,會把我們的心關起來,而不得自由。

  

我現在做一個更清楚的比喻,讓大家能夠了解實際的狀況:像大家坐在這裏,如果往上看,就可以看到這個篷子和屋頂,這就是「相」。但是請大家注意一下,當你一看到這個屋頂或是篷子的時候,你的心是不是就停留在上面,不會超過這個屋頂和篷子,是吧?也就是你的心一碰到這些相的時候,就停滯在這些「相」上面,出不去了!

  

所以如果我們是在一間房子裏面,就會看到房間四周的牆壁、地板和屋頂,心就封閉在這間房間內,而出不去了。那麼我們的心要怎麼出去呢?只要把門窗打開,就可以出去了;也就是把這些「相」拿開,沒有了「相」,我們的心就可以超出了。

  

從這裏可以很明顯地了解,我們的心是會被有形的「相」所阻擋和封閉的,也就是會被「相」關住。又如我把手裏的這只杯子放到這個地方的時候,這裏就有了一只杯子的「相」;大家一注意,就被這只杯子的相所吸引,這樣一吸引,你的心就被這只杯子的「相」吸住了。心被吸住就是被關了,也就是被封閉在這個相的籠子裏頭。

  

事實上,「相」是非常複雜的,我們常常會鎖在自己的「我相」裏。所以當我們穿了一件很好的衣服時,就會很注意、很珍惜這件衣服;如果有人毀壞你的衣服,你就會覺得自己受到傷害。本來這件衣服受到毀壞時,應該是不會痛的,可是很多人會心痛,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爲你的心和這個相已經合一了,也就是你的心已經被關在「衣服」這個「相」上面,所以才會心痛。

  

此外,像我們的姓名或名譽也是「相」,也會把我們的心關在裏面的。比如有人叫你的名字,然後又罵你,說你是壞蛋,你聽了以後就會生氣,爲什麼呢?因爲你的心已經和這個名字結合在一起了,也就是你的心已經關在這個名字的「相」裏面。

  

我們對金錢也是一樣的,一看到金錢的時候,心裏面會非常喜愛,就想要拿;而且我們也知道,過日子就得有錢,所以去工作也是爲了賺錢,這樣就會把錢看得非常重要。其實看得重要沒有關系,問題是「錢」這個相會像牢籠一樣,把我們的心關在裏面,而不得自由。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就變成了「金錢的奴隸」,內心就會痛苦,即使賺了很多錢,還是很苦,因爲它把你的心關在裏面了。

  

所以所有的相都有一個特質,就是可以把我們的心關在裏面,所以我說「相」是心的牢籠!從這個角度來看,什麼是「相」?凡是會像監牢一樣,能把我們的心關起來的就是「相」——這是「相」的特質。

  

既然我們了解到「相」有這種關人心的特性,那麼我們的心怎麼脫離這個「相」的牢籠呢?

  

有一個辦法,就像剛才舉的例子,一間房間及其四周圍的牆壁、屋頂和地板,這些「相」就可以把我們的心關在裏面了;要如何才能離開呢?就是把門窗打開!如果沒有窗和門,就把牆壁打一個洞,心就可以出去了。意思是什麼呢?就是祇要把那些相一拿掉,心就自由了,那麼「相」就關不住你了。

  

當然用手和工具把門窗打開,或是把牆壁打一個洞,這是一般人用的辦法,這個辦法對佛教徒來講並不好,我們可以用「觀」的方法。怎麼「觀」呢?把這些相觀成「沒有」,也就是把它「化空」。

  

我們現在試驗看看,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個篷子和屋頂化空,心裏想象地化空;一旦真的做到了,就會覺得自己的心超出去了,那麼就會看到、感覺到現在外面夜晚的天空。各位可以試試看,你就想「這個屋頂沒有了」,然後你覺得到了外面,看見了黑暗的夜空,這樣心就是出去了。所以祇要把相想成「沒有」,它就關不住你了。

  

這些「相」如果不能把你關住,你的心靈就自由了;能夠徹底地自由,就是「解脫自在」!

  

佛陀自己的心早已解脫自在,他也希望我們能夠徹底地解脫自在,這就是佛陀講經最重要的目的。所以他在《金剛經》裏面一再教導佛子離相,要我們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一旦能「若見諸相非相,即現如來」。

  

像各位看見的篷子,就是「諸相」當中的一種,如果能夠看出這個篷子不是篷子(若見相非相);這點你能看得出來,就是把它化空了,這一化空,就「現如來」,也就是你的心自由了。所謂「現如來」,就是你的心是解脫自在的。所以佛陀講的這段話,是非常實際的,試一試馬上就可以兌現,祇不過他要求得很徹底而已。

  

我們剛才舉的例子,並不是很徹底地把一切相(見諸相)都看成是「非相」,那只是一部份而已;雖然只是一部份,我們就已經可以感覺他所說的真實性!所以佛陀所講的佛法,並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馬上就可以實踐的,你去試一試,立刻知道他講的是對的。

  

所以我們只要能見到相不是相,就是「若見諸相非相」,那麼你的心就自由解脫了。所謂「我們的心就自由解脫了」,就是「即現如來」;所謂「現如來」,就是「來去自由」,也就是這個心是自由來去的。「如來」的意思就是「來」如「不來」,「不來」如「來」,來去自由,這就是「自在解脫」的意思。所以了解了「相」是心的牢籠,就必須把它化空,如此心就不會被關住,那麼「相」就不再是牢籠了。

  

一旦「相」不再是心靈的牢籠,那是什麼呢?是我們入世度生的工具。

  

因爲相一化空,並不表示就沒有了。大家可能會想,若把金錢看成不是金錢,那不就沒錢了嗎?不是這個意思,你還是會有錢的,但你是錢的主人,不是它的奴才,這樣心就不會被錢關住了,不是關在錢牢籠裏的奴隸了!此時你是自由自在、自己做主的,是一個自由的心靈!所以從錢的牢籠中超出,反而更知道善用金錢、享用金錢,這是非常重要的觀點。

  

但是佛教徒通常都容易誤會,以爲佛都是無相的、空的,那麼以後就什麼都空空的、沒有了,這樣做佛教徒不是很吃虧嗎?這是對佛法的了解有所偏差造成的。事實上,不再被相的牢籠束縛,不再做關在裏面的奴才,反而能夠在相中任運自在,揮灑自如!我們要深刻地體會這件事情。

  

可是要把相化空是很難的,沒有一點修行…

《關於「四相」之03:《金剛經》中四相的真義(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