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意見,他不能夠說:你這個腳指頭怎麼可以來命令我?它不可以這樣!因爲告訴你這個訊息的本身就是在幫助你完成任務,這個權力本身是要服膺這個任務的。當下級的意見可以讓你把這個任務完成得更好,你就必須接受,不是你當老板就可以爲所欲爲,若你不能完成任務,就不應該有這個權力;當然也不能夠因爲這樣子就把老板換掉,這樣子運作也是不行的。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作老板的、掌握權力的人,要敞開心胸,察納雅言。
※老板有研判能力才能知道真相
部屬的意見可以讓你的任務完成得更好、更快時,你都要接納,你才是一個合格的老板。這些訊息從最基層開始,你全部要吸收到,你要知道真相,同時要有研判能力,在衆多意見裏面哪些是沒有用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是對你完成任務有用的,你一定要能分辨,才適合掌握這個權力,所以作老板的人一定要有這個能力。同時掌握權力的人,一定要讓基層真實狀況的訊息非常地暢通,如果你沒有能力讓這些訊息暢通,你就不適合作老板。一旦發生事情,你都要清楚,如果你不清楚,那是你的失職。這些意見也有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正反、好壞等等,你都要有能力分辨,權力的運作才能上下相通,也就是既可以從上下達、又可以有管道從下上達。
權力不是單線的下達,而是可以從下往上反應的,這樣的系統才是活的。把這樣子互動的關系修改以後,我們來看一個人的身體,從頭到腳所有的系統是非常完備的,我就是從身體想到這個問題,我們人體早就是這樣解決行動的問題的,它是活的,就是這樣子運作的。你想想看,我們只要講走路這件事就好了,上樓梯、下樓梯,跨過水溝、繞過大石頭,訊息是不是不斷地改變?你要怎麼跨這一步,決策互動的速度是不是好快、好頻繁?它是一個非常頻繁、複雜的互動關系,所以權力運用的實際狀況就是這個樣子。
※訓練員工具備系統觀察的能力
一個公司、企業要運作的時候,如果沒有這樣的機能,就變成是一個笨機器,而且在裏面的員工也很痛苦。但是,你要曉得這樣子做,又要牽涉到你對一件事情需有整體的系統觀才看得見狀況,不然會看不到的;看不到的結果就會像我一開頭沒有看到那樣弄出一個笨機器人的權力系統來,一直要等看到了以後才把它調整成爲一個活的。我怎麼調整呢?其實只是讓第一線的訊息,可以回饋到中樞神經這裏來,到老板這裏來,那老板呢?不要認爲我是老板,最前線的小兵的觀點就可以否定掉。老板「不以人廢言」,要有智慧在其中做出正確的判斷來。如果有某一個員工經常可以提出這麼好的建言和觀察,這樣的人是很特別的,也是不可多得的;但是我們不能夠寄望人家主動變成這樣,我們有了這個觀點以後,就要培養訓練所有的員工,當然更要培養最基層、最前線的員工,讓他們有能力做正確的、立即的觀察,而且把他觀察到的事情,回報到中樞神經——老板這邊來。要主動培養員工這個能力,而不是等他們有了,才重視,沒有就算了,不是的。並且要他們在觀察的時候,能有系統的觀察,本身要有這種能力,這樣子才能夠把一個公司經營好。這一個部份講完了,大家有沒有什麼看法?
張:我同意老師的看法,要有回饋系統,這樣整個系統才是活的,讓整個運作有效而完整地到達指導的中樞這邊來。有些組織裏面也有一些文化,也會遵照一些方法,現在因爲有E-mail的流行,倒是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以前比較好的主管會說:我的門是開的,你有什麼事情可以進來跟我談,但是這個不太容易;現在有E-mail直接就送進來了,這是目前比較好的工具,讓我們可以比較扁平化一點,可以有效地在中樞神經與最底層做溝通。我非常贊成老師的說法,謝謝。
師:現在有E-mail,在企業裏面這是神經傳導一個很好的管道。
蕭:我想老師已經講得滿清楚的。把訊息回饋到老板這裏,或是傳回到總中樞神經系統這裏;另外某些程度的授權,讓第一線的人即時做一些決定,其實也是滿重要的。
※培養綜合類比的能力
師:對的。講到這裏,我們再來觀察人體的系統。我們人體的系統,不是每一樣事情都傳到大腦的,比如說一只飛蚊飛過來時,眼睛就會自動眨動,不必先通知大腦以後,再命令眼睛眨動——不需要透過大腦,就作決策,這個反射動作才是即時而快速的。其實一個企業也是這樣子,有些事情在某個範圍內,第一線他可以做決策的;生物體都已經這樣子做,所以企業組織也要這樣子做。林先生、張先生你們有什麼意見?
張:我心想老師好厲害,竟然可以把人體的結構運用到企業上。我就在想,我在家裏當家長;我的子女就好像是我的員工,我也要有這個機製。請問老師,這個是不是您的自性與法性打成一片,所衍生出來的智慧?
師:不需要用到那麼高深吧!
李:聽老師這樣講,好像全體都有參與的感覺,可以感受到好像是如土長苗般地,全體的人都在這個系統裏,都有參與到的感覺。
師:你今天聽下來是這樣的感覺。這樣的感覺,好像做企業也不是太困難,就是人體有的東西嘛!辦法已經在用了,只是有沒有被你看出來而已。所以把事情看出來才是真正的關鍵。當你沒有把事情看出來時,它明明擺在那裏好像也沒有、不存在了;可是當你看出來時,它就好像是真的了,你也可以用。這個地方就是你要有整體的系統觀、統計的觀點,能洞悉事情的本質,有求真的精神,和十足的能耐。聽起來很簡單,可是這裏面多複雜啊!把一個企業組織的權力,類比到整個身體的反應,都對比起來了。明明是不同的東西,卻可以互相參照模仿,這又是一種能力。所以這種能力不是單獨的分析能力,它是有綜合、組合類比,具體、抽象之間的變化。如果我們看到人體就只是看到人體而已,沒有辦法把人體的關系抽象化出來,沒有辦法把公司的組織也抽象化出來,那就無法把他們擺在一起類比,沒有辦法從中互相學習;而當你把它抽象化出來以後,就會發現他們竟然是一樣的。舉這些實例,我們才能夠這麼廣泛地去思考、去研判、去解決問題。嚴格地講,我所做的這些事情也只不過是爲了解決P公司裏面的問題而已。
接下來我就要來講怎麼修菩薩道?現在我會認爲企業體的經營者,類似國家的國王,或者是政治領袖。他們所要面臨的問題,在以前只有國王有這個機會面對這種狀況,現在有千千萬萬的企業體就像是一個個小國家一樣,這麼多的企業體,也就提供了這麼多做國王的機會。這個世界就提供了這麼多做企業體的老板的環境,這樣子的人,他們需要佛法,需要修行。我們的佛法,也要爲他們准備一套適合他們的佛法。
※團體組織是實踐菩薩道的道場
這個佛法是什麼?就是我所定義的菩薩道。我爲什麼這樣子定義?因爲菩薩就是要度化衆生的。那麼,我定義的「衆生」就是團體,就是一個企業組織;企業體的經營者,他們是行菩薩道的修行者;而公司這個環境,就是實踐菩薩道的道場,裏面有非常多的內涵,也可以說有非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跟我們的心性相關。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有法性,只是我們把它劃開,于是二者仿佛就可以截然分開的,其實自性與法性本來是不分的。
※以境驗心的真谛──六度萬行
嚴格來講,我們的自性裏面當然是具有法性。我們在一個企業體做事,無論是老板、幹部、員工都一樣會受到組織的影響,所以對組織要有所了解。怎麼去了解?方法還是一樣,就是「以境驗心」。在組織裏所面對的所有的事物、問題、煩惱——那些就是「境」,我們要從「境」裏去驗心。從早上到現在我所講的這些例子,全都是我「以境驗心」的經曆。這樣子一驗下去,就會有很多的體悟。有了這些體悟,于是我在這企業體裏的經營方法、做事的方式就做了調整;而一經調整以後,這個「境」也就跟著改變了。
比如說本來是虧錢…
《菩薩道的修行(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