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成道,我感覺不出來這個差別在哪裏?意思是說「菩薩乘」跟「羅漢乘」的價值差別多大?雖然老師說可能是五、六地的菩薩階段在「羅漢乘」,果位可能會愈來愈高,但是我現在感覺不出那個價值的差異有多大。
老 師:好。我先回答你第二個問題,我想你是不是記得過去我講過的「無明」殼的層次和範圍,我們有「我相」範圍的「無明」;有「人相」範圍的「無明」。「羅漢乘」就是把「我相」範圍的「無明」消除了;辟支佛就是把「人相」範圍的「無明」殼消除了;菩薩就是把「衆生相」範圍的「無明」消除了。這一個「無明」殼的範圍不只是空間的範圍,還有深度的範圍,都是不一樣的,它的大小呢?「我相」的「無明」範圍最小,「人相」的「無明」中等,「衆生相」的「無明」殼範圍最大,它們破除「無明」殼的範圍是不同的,這就是價值的差別。雖然羅漢是悟了,打掉了「我相」範圍的「無明」殼,可是「人相」範圍的「無明」殼它沒有消除,所以在「人相」這個部份跟凡夫是一樣的,沒有差別。那麼有的人他開悟了,但是並沒有把「我相」範圍的「無明」全部打掉,只是在這一個範圍裏面的「無明」殼打了一個小小的洞,這樣子只是開悟而已,那它的價值就更低。相對于菩薩,他把「衆生相」範圍的「無明」殼都打掉了,當然也把「我相」、「人相」的「無明」殼都打光了。羅漢與菩薩來比較的話,相當于「人相」和「衆生相」的差別。這是你的第二個問題。
你提的第一個問題,你說要怎麼看?我們看鄧小平處理天安門事件,只要看現在是什麼就已經足夠了,不需要看將來是什麼?將來是後面的人做的,跟他做這件事情沒有那麼大的關連,不要算在他的作爲上,要另外衡量。他真正的影響只不過穩定了局勢,讓中國大陸可以在改革開放上穩定的發展。你從這個角度來看是很容易判斷的。
如果你要把後面別人所做的一些事情生出來的結果,都要算是他那個決定而産生的,並不適當。當然他做的事情,對後來的人的決定是有關連,但是好壞的責任不在他身上。像是讓中國比較富裕了,安定了,當然也變得比較強盛了,以後它威脅其他的國家、造成沖突,所以讓中國變得安定、富裕這件事情是錯的,這之間連不起來啊!如果要這樣子評斷一件事情,就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評斷了。我覺得你提出來從什麼角度來看,有一點超過範圍,不適合那樣看。至于說到底是站在那些被殺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的角度來看呢?還是要站在整個中國的角度來看?當然是要站在整個中國的角度來看。我們甚至可以講,如果這件事情不是這樣發展,讓學生民主的要求成功了,如果是這樣,那麼我相信中國大陸就會像蘇聯一樣瓦解了。這個時候,在中國會産生的動亂和死傷的人數,可能不是天安門這個結局可以比的。
天安門事件發生的時候,蘇聯還沒有瓦解,戈巴契夫還來中國大陸訪問,就在中國天安門事件不到半年之後,蘇聯忽然就瓦解了。我認爲蘇聯之所以忽然間瓦解是因爲沒有一個鄧小平。如果蘇聯有鄧小平這樣的人物,我想還不至于瓦解。而戈巴契夫的氣質跟當時中國的總理趙紫陽很相近,依照趙紫陽當時的態度,他是無法處理的。他也跟那些學生對話,學生不理他,他也沒辦法,這個情形跟戈巴契夫遇到的問題一樣。戈巴契夫就是在波羅地海叁小國要鬧獨立,那個時候東歐的華沙公約已經瓦解,蘇聯還沒有,但是波羅的海叁小國是屬于蘇聯的,他們要鬧獨立,戈巴契夫就到當地跟那些群衆對話,這跟趙紫陽在天安門廣場跟那些學生對話是一樣的。對話的時候,那些群衆把戈巴契夫噓走了!之後沒多久蘇聯就瓦解了。如果中國大陸讓趙紫陽去處理,中國沒有鄧小平,趙紫陽也跟學生談談,談不攏,也被學生噓走,之後怎麼辦?中國有那麼多省,那麼多山頭,一下就蹦出來變成民國初年的軍閥割據。對中國會是什麼結果?不幸的程度會更嚴重。
所以要做菩薩就要把這些事情看得清楚。如果沒有般若智,沒有辦法把權力的本質看得清楚,在帶領團體的時候,就沒有辦法把所面對的事情看得透徹,那你就沒有辦法領導團體,因此就不是成功的菩薩。所以菩薩要有「叁摩缽提」的智慧,還要有般若智。這一件事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有辦法完成菩薩度衆生的工作。好,還有問題嗎?
聽 衆:我覺得做菩薩乘,沒有辦法下手的感覺,帶一個組織去完成任務還有感覺,但是同時要給這個組織的人修行成道,有很多困難。
※菩薩的修行─六度萬行
老 師:這個部份要怎麼做?我們一講到修行,心裏面想的就是打坐。菩薩修行,打不打坐或修不修法本,關系不大。怎麼做?就是「六度萬行」,「行」就是工作,在工作中修行,這是菩薩的修行方式。
如果不會在行動中、工作中修行的話,不是菩薩。菩薩要「六度萬行」,「萬行」就是在工作、生活當中修行。所謂「修行」就是在完成任務和事業當中修行。怎麼修行呢?在完成這些工作當中,你要領導這個團體,有很多事情要做,你要下判斷、做決定,一定要「明白」,即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非常的透徹。同時你要會演化,也就是要會運用「叁摩缽提」,你可以帶著團體,大家一起在心裏面演,把事情做到最好。你在做事的過程當中就是在修行。
譬如說,我上午講的內容包含了兩個部份,一個部份我有很清楚的透視力,把權力的本質看得清楚明白,這是「般若智」。另一部份,要有辦法演化出解決的方法,這個就是在運用「叁摩缽提」。這樣的運用就是在修行,修得夠透徹,就要成道啦!好,講到這個地方,我就可以講另外一個題目「怎麼修行」。
※在錯誤中修行
我們講的修行方法有很多,例如靜坐、攝心內證、回頭、修法本、讀經等等。我也說大家要能夠用反省的方式,去找你重視的問題的本質。這些方法已經講過很多,今天要講的跟這些方法相關,和反省的方式相近,只是沒有特別強調,因爲我以爲不需要強調,大家都會的。但是有一件事情使我發覺原來會的人很少,是什麼事情呢?就是一個國中生考基本學力測驗,本來以爲他考得不錯,一考下來只有一百多分,糟糕了,怎麼會考壞呢?因爲還有下一次,有機會再考,我就問他大概不會是考試的技巧太差了吧?就把考試的題目拿過來教他,告訴他一定要把錯的題目好好地檢討,雖然現在知道答案了,但是要想爲什麼當時會寫錯?寫錯的原因是什麼?要一題一題的檢討、找出來。最好連題目類似的都把它檢討清楚,下一次考試才不會有問題。開始告訴他這樣做,過了一個星期問他有沒有做?沒做。我說那不行,我就一題一題的帶著他問,他自己不會反問。有的時候是題目的意思看錯了,有的時候是他也懂題目,但是還有一個錯誤的想法在心裏,一對一錯全部都在他的心裏面,當然他不知道哪一個是錯的。運氣好的時候,正確的部份跑出來;運氣不好的時候,錯的部份就跑出來,所以有時對、有時錯。我說:你要自己檢討啊!不是知道這個題目我做錯了,正確的答案應該是這個,就檢討完畢了。我說:這樣不行耶!這樣你不會曉得爲什麼會做錯?我講完並帶領他這樣做幾題以後,原以爲他自己會繼續照著做。下個禮拜再來時,咦!完全沒有動靜,因爲帶著他做了以後,他還是不會啊!那個時候才發覺,原來他不會。這個狀況使我想起來,我一直是這樣子用的啊!從小一直就這樣子用的啊!怎麼他不會呢?而且我再檢討一下,甚至連修行我也是這樣子用。所以第叁次再教他的時候,就希望教他會用這個辦法。這個時候我才發覺他還真的不會用耶!要教的話還沒有辦法哩。
從這裏我就發覺我是能夠在錯誤失敗中學習、在不會不懂的事物上學習,而他不會。他沒有辦法在錯誤中、在不會的、不懂的事物上學習。他不會這樣子做的原因是什麼呢?大部分的人會把錯誤和失敗,看成是外在的原因。比如說這個題目做錯,爲什麼會做錯呢?啊!那個題目我沒看懂啦!啊!那個題目怎麼、怎麼樣啦!反正就是錯了嘛!以爲錯誤是在外面。
※以境驗心消除邪念
我不是這樣。這個題目我爲何做錯?我就會驗心。心裏有哪一個觀念沒想對、哪一個錯誤的觀念使得我誤判了、猜錯了?或者是我沒有看懂題目的意思,我就會問爲什麼沒看懂?我的心有什…
《菩薩道的修行(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