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道的修行(1)▪P3

  ..續本文上一頁麼問題使得我看不懂?我會找心裏面的毛病在哪裏?我會往我的心裏面檢討。

  

  

這個方式就是以境、以事、以物驗心,我早就在做驗心的工作。我就告訴他那些錯誤的、不清不楚的想法就是邪念。我會錯誤失敗,是因爲心裏面有邪念,我在做檢討的時候,就是把那些邪念找出來,然後清除掉!下次再做的時候就不會犯錯和失敗了,本來不懂的也變懂了、不會的也變會了!我這樣子來反省,其實就是在清除心中的邪念。我說:你做錯了那麼多的題目,代表你心中的邪念太多了。我們的心若不清淨,修行就修不好。

  

  

  

聽 衆:有沒有標准答案的例子?

  

老 師:這個是有標准答案的例子,沒有標准答案的例子也有啊!失敗了,好像你做事業失敗了,不需要標准答案啊!這個裏面就有問題了。我發現很多人犯錯、失敗的模式是一而再、再而叁連續犯的。這個題目不會做,同類型的題目給他,照樣不會、照樣做錯。人生的失敗也是一樣,那個失敗會一而再、再而叁不斷地重犯,會這樣子重犯就是沒有把心中的邪念消除,你會失敗就是心裏面有邪念。那怎麼去找你的邪念?就是「以境驗心」嘛!你會失敗,就是心裏面有什麼問題嘛!你把造成失敗的心理因素找出來,把它清除掉,就得到清淨心了嘛!

  

  

  

從失敗中修清淨心

  

  

我們不是要修清淨心嗎?怎麼修呢?就是這樣修的。我天天就是這樣修的啊!我以前講那麼多東西給你們聽,都是我修清淨心的成果啊!講權力的本質,講了那麼多,是不是?怎麼來的?P公司失敗了,從這個失敗中學習的。爲什麼會失敗?這個問題跟我心裏面什麼地方可以連起來?喔!原來是對權力有誤解,是從這裏來的啊!所以就把它挖出來清理啊!剩下來的就是清楚明白的,那個就是清淨心。所以怎麼消除不清淨的心?就是這樣消除的,沒有什麼訣竅,道理很簡單。

  

  

像以前我會想出什麼貢獻主義,那也是虧錢了,痛苦啊!才去想、去檢討財富的本質。當然不同的人檢討的深度不一樣,很多人遇到這種狀況,就想我下次再去投資,撈回來了就覺得扳回本。但是這樣子我不滿足,我會想當時怎麼會有這樣子的決定,那樣的決定爲什麼是錯的,我就一直不停地反省,到後來發覺財富的觀念錯了,什麼是財富?這個觀念錯了。當然不是我一個人錯,這個觀念全世界都錯了,其實我是跟著大家用了一個錯的財富觀念,才會弄出這個樣子來。很多人遇到失敗就說現在經濟不好啊就算檢討完畢了。我不會滿足這種檢討,要非常深刻地去檢討。做這麼深刻的檢討,對自己的檢討和要求毫不留情。以境驗心,其實是以失敗、以錯誤、以不會、以不懂來驗自己的心。

  

  

  

深刻的洞察力來自徹底的檢討

  

  

你能夠做最徹底的檢討,就有最深的洞察力。沒什麼本事,只是有修清淨心的本事而已。這樣子的方式就可以修行成道,對不對?既做事業、完成任務,又在修行成道,就看你願不願意深入檢討而已。這樣子檢討下去,你就知道很簡單的就把心清淨了。這樣子的檢討跟回頭是類似的,而且每一個問題檢討到最後一定破「無明」殼。那個問題的「無明」一定被你破掉。

  

  

所以我們領導一個團體去完成任務、去完成事業,在這個過程當中就可以修行成道,這樣子就是菩薩的度衆生。怎麼做?剛才都講了、都表演過了,就這樣做。當然我知道是不容易啦!就像那個國中生一樣,我這麼辛苦跟他講還是沒用,是不容易。不過我的兒子看到這樣子也講:咦!奇怪了,我從小也會啊!沒錯,因爲他們都會,我才不曉得別人不會,以爲這個大家都會。不,我想很多人會啦!只是檢討的深度夠不夠而已。贊不贊成我這樣子判斷?贊成喔!好,不贊成的舉手。王教授你講一講不贊成的理由?

  

  

王教授:我覺得很多學生不懂這個,我認爲是國中、高中的考試太多,都只是拼命重複、重複考,但是不檢討這件事情。我基本上要學生檢討,其實會主動去做的極少、極少,推托責任是最正常的。

  

  

老 師:不是我的事,都是別人的錯啊!善于推卸責任,這個變得很困難。後來我還發覺我這樣檢討以後,把事情都了解了以後,不管這個教育多爛,什麼惡性補習、再爛的教育製度,只要學生是用我講的這個方法,再爛也沒有問題,再壞的教育都難不倒他。王教授你覺得呢?

  

像我講的這位國中生,我就想要讓他懂這件事情。他跟我兒子一起買零件自己組裝電腦;他們廢寢忘食,花了五天才組裝完成可以使用。要排除一些不相容性的問題,要一個一個地排除,弄到後來就把它完成了。我說那個邪念啊就是你們說的,就是把你心裏面的那個瑕疵排掉。我說你自己有經驗呀!當電腦裝成功了以後非常快樂。就是這樣,你會啊!只不過是用在電腦上,不曉得用在學校的課業上,你就把它轉換過來用,是同樣的道理啊!不過這樣講他還是轉不過來。就像王教授擅長在教學上用,不擅長在生活上用。張先生,你呢?

  

  

張先生:第一個問題,想請教老師,如果慈濟照老師的標准來看,他們所做的工作屬于「菩薩乘」嗎?。

  

  

老 師:我不想去評判別人啦!

  

  

張先生:第二個問題,我在學電腦,有很多不會的地方,因爲沒有上過電腦課自己就在錯誤中學習。我想要用什麼方法做才對呢?

  

  

老 師:在錯誤中學習那就對啦!不過你這樣做的時候,還沒有用到去驗心。

  

  

張先生:對。還沒有像老師那麼高明!

  

老 師:是會在錯誤中學習,但是那些東西都在外面。

  

  

張先生:對。

  

老 師:我現在的方法是在這樣用時,是在驗心的。

  

  

張先生:請問老師「無明」殼,以財富來講,財富的「無明」殼是什麼?

  

老 師:就是你對財富的錯誤觀念啊!比如說財富就是物質,那個觀念就是「無明」殼的一部份。

  

  

  

邪念即是無明

  

  

張先生:當老師把「無明」殼打破的時候?

  

老 師:就是把這些邪念弄掉了啊!

  

  

張先生:老師說的邪念的定義是說:財富就是物質這個觀念就是邪念?

  

老 師:就是一個邪念、「無明」嘛!你莫名其妙地就種下一個錯誤的觀念,你都不知道的。

  

  

張先生:所以修正過以後、打破了「無明」殼之後,財富等于什麼?

  

老 師:財富等于什麼都可以啊!

  

  

張先生:老師可不可以舉個例子?老師認爲的財富是什麼呢?

  

老 師:財富就是能夠讓人滿足某些需要。

  

  

張先生:這個就是財富,而不是銀行裏面的存款有多少?

  

老 師:不是啊!它能夠滿足自己或別人的需要。我們都會有些需要,這些需要可能是物質的,也可能是物質和心靈混和的,也可能只是心靈上的某種滿足或某種需要。只要某一個東西它可以滿足這個需要,那個就是財富。

  

  

張先生:滿足需要就是財富,而不是物質?

  

老 師:不一定是物質,它可以是任何東西啊!好,陳同修,以上有何評論?

  

  

陳醫師:我覺得像「對事」或「對境」,對任何遇到的事情都驗心,其實是很重要、很好用的方法。好像應該算是一種思維,或是遇到事情時去處理的一種模式…

《菩薩道的修行(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道的修行(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