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解脫門」與「出菩提路」(上)
主講:梁乃崇教授
時間:2004年5月2日
地點:新竹─臺中─臺北連線法會
紀錄:張春美
整理:汪滿妹
※真愛在你、我的內心裏
我們以前就探討過「美在哪裏?」這個問題;我現在可以擴大來問「感情在哪裏?」「愛在哪裏?」「慈悲在哪裏?」或者是「真情在哪裏?」當我們這樣問「愛在哪裏?」時,大家心裏大概就會浮出兩個戀人在擁抱或是親吻的形象、符號。那我就要問:戀人在擁抱或是親吻,就代表有愛嗎?真的那就是愛嗎?這樣一問時,你也許會發現其實不是;可是世人都會認爲那樣就是。那真正的愛在哪裏呢?還是像以前問美在哪裏時的答案一樣:在人的心裏!
人是在追求美、追求愛的,可是這個觀念如果沒有理清楚的話,就會搞錯了地方;搞錯了地方就會追求不到,自以爲得到了,事實上是沒有得到!所以這個部份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它看清楚。
很多電影明星,他們是在追求美、追求愛的,可是他們所做的卻全弄錯了。所以現在的影片,每一部一定都有擁抱或親吻,不這麼做不行的。他們會這麼做就是要表達愛,但是愛卻不在那裏!那麼愛在哪個地方呢?我告訴大家:愛在心裏!這個答案對我有用,對大家有沒有用呢?那是要大家自己去探索的。一旦探究出來了,真正體會到「愛在心裏」,這樣你就等于活過來了;如果沒有弄懂,就等于沒有活過來。用現在的語氣來講,你等于是一個機器人;用佛法的語言來講,你是一個著相的人。盡管你也親吻、也擁抱了,你以爲追求到了,以世俗、社會的標准來看,也好像你已經得到了;但是你的內心深處知道你沒有得到,所以你會不安,會繼續更努力地追求,更努力地去擁抱、親吻;而當你這樣苦苦地去追尋的時候,你會發現只找一個對象擁抱、親吻不夠,得找第叁個、第四個……
你看現在有些名人,尤其是西方的那些名人,他們的生活型態就是這樣!他們的目標找錯了,他們找的是愛的形式,那裏並沒有真愛!所以當他們找到的時候,也就是結束的時候。我很少看報紙,偶爾一翻開報紙就會看到這些狀況,像是英國足球明星貝克漢,搞了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事情,我一看就是這個問題呀!很多人看到他們這種搞法,很羨慕的,不然報紙爲什麼登那麼大?還有那麼多人去看!他們這種努力追求的方式,在我看起來就是人類的病、人類的痛苦!因爲事實上他的內心會感受到不對;因爲感受到不對,于是就會想要再突破;而突破的方式卻又更不對,更有問題。整個問題的症結出在哪裏呢?最大的症結就是目標弄錯了!愛不在擁抱、不在親吻這些被知的形象上;而是在你、我的內心裏!
他追求的願望是對的,只是方法錯了!爲什麼會錯呢?就是著相,只看到愛的形象;看不到愛的本質,愛的本質不在形象上。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尋找「真正的愛」在哪裏?不是我告訴你:在你、我的心裏;而是你自己要去找的!我告訴你:我找到了,「真正的愛」就在心裏。那對我有用,對你是沒有用的;要對你有用,得自己去找!
※要把心中的愛啓發出來還是得借用工具
對我來講很簡單啊!既然我知道愛在心裏,我就在心中追求啊!我就不會去做那些顛叁倒四的笨事情,不會有這個問題呀!我知道自己該怎麼做;那我要怎麼幫助別人在心中追求呢?這時我就要用到外面的形式了,像擁抱、親吻這一類的東西就得去運用。正如同一個藝術家要把心中的美感傳達給別人時,他該怎麼做?他就畫一幅蒙那麗沙的微笑給別人看啊!就把別人的美感啓發出來了。方式完全一樣,我就借用外界的這些工具,把別人心中的愛啓發出來,這樣就有真正的愛了。如果我在使用工具的時候,以爲這些工具就是愛,那就弄錯了,那裏是沒有愛的,只是啓發愛的工具而已。這一點只要弄清楚,那麼我們就可以度別人;如果你已體會到了「愛在心裏」,所以認爲這些工具都不是真的愛,都是假的,因此統統都不用,完全排斥掉,那麼你就只能自覺自度,沒有辦法覺他度他。
菩薩知道愛是在心裏,同時也知道要啓發別人的愛,是需要透過有相的工具的。爲什麼是這樣呢?因爲有相的工具是被知的,而真心是不被知的,不被知的東西人家看不見,你沒有辦法拿它去啓發人。要讓人看得見,你就要拿一個人家可以看見的東西,才能把你的訊息傳遞出去啊!所以度他覺他一定要用到被知的相;但是我們要了解被知的相不是愛、不是美、不是慈悲,它只是啓發的工具。這樣我們才能夠把別人心中的愛,心中的真、善、美,心中的慈悲喜舍……等等啓發出來。
我今天講的這個愛,應該是西方所說的「Love」。西方「Love」的含意,據我所知就是中文的仁慈、慈悲;而不是佛經裏的愛欲,這是翻譯上造成的偏頗。大多數的含意是指慈愛,所以我用西方的「Love」就不是那麼狹窄的指愛欲了。
※如何莊嚴佛土、現如來
作爲一個修行者,若能弄清楚真實狀況,就可以走得出來。我知道很多修行者也知道愛不在擁抱、親吻那些動作形象上;知道了以後就會修了,但也只是小乘的修法而已。他自己的內心是有了真正的愛、真正的慈悲,可是發散不出來,也就是沒有辦法做到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爲什麼會這樣呢?愛不在有相的形式上,而是在心裏——這個認知是正確的;但是因而要把這個有相的形式完全排除掉——這又不對了。因爲我們把它當作啓發人心中的真善美、慈悲喜舍的工具來使用的話,它是很好用,很有價值的。如此它的缺點就沒有了,而它的優點就呈現出來。所以這個有相的東西的是非、善惡、功過,不在相本身,而是在于使用者的腦筋清不清楚。會用它,它就是好工具;不會用它,它就變成是你的執著、你錯誤的根源。
菩薩乘就是懂了這一部分,所以會用這個工具來度衆生;當他用這個工具來度衆生的時候,他就是在做「莊嚴佛土」!講得更清楚、具體一點就是:當菩薩用有相的工具,來啓發人們心中的慈悲喜舍、真善美……時,他就是在做「莊嚴佛土」的工作,這樣就是「莊嚴佛土」!更深一層的話,這叫「現如來」。如來怎麼現?如來是純粹的能知能覺,是完全不被知的,怎麼現?只要現,就是有相,就被人知道啦!所以《金剛經》的那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要懂得這些相裏沒有真正的愛,但是它卻是啓發的工具,把別人心中的佛性啓發出來,這就是「現如來」。這樣的事情,我們時時刻刻都可以做。
※未入解脫門也可以出菩提路
我們的修行是要先入解脫門,也就是體會到真正的能知能覺,再來做出菩提路。出菩提路要怎麼做呢?就是前面我說的那個作法。那麼出菩提路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從離相的世界——「入解脫門」,回到有相的世界。回來幹什麼?回來度衆生。怎麼度?回來不是來做人的,回來是來跟衆生過同樣的生活,衆生看你,你也不過是個跟他一樣的衆生——外型是一樣的。那你在做些什麼?你就是在做啓發衆生心中佛性的工作啊!也可以說:你就像藝術家一樣,啓發人們心中的美;你就像慈善家一樣,啓發人們心中的善;你就像愛人一樣,啓發人們心中的愛……就是做這些事情!那怎麼啓發呢?就是借用這些有相世界的「相」來啓發啊!你當然知道這些相是虛妄的;但並不因這些相是虛妄的,就不要它、不理它;而是要好好地用它做爲工具,來啓發人們心中的佛性。這樣做就是「現如來」!就是「莊嚴佛土」!
我們講出菩提路的時候,就這麼講了。可是很多人就做了個诠釋:好!那我現在就專心的入解脫門;出菩提路的事情,等我入了解脫…
《「入解脫門」與「出菩提路」(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