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的價值與生死觀

  

生命的價值與生死觀

  時間:2008年9月6日

  地點:美國聖荷西聞思修居士林

  主講:梁乃崇教授

  紀錄:林素能

  整理:周雅容、汪義麗

  

  ※有覺知能力就代表生命活著

  

  各位午安。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生命的價值」,要講這個題目,先要問大家一個問題,何謂生命?這個問題聽起來好像不難,但其實很深。大家會想,有生命就是活著,沒生命就是死了,那麼活著就是生命。

  

  什麼樣子叫做活著?這個問題問現代的醫師,答案會是:用腦波來測量,有腦波就是活著,沒有腦波就是死了。在古代,以前沒有測量腦波的東西,那時候又怎麼辦呢?那就不知道死還是活了嗎?那時候就問,有沒有呼吸?有呼吸就是活著,沒有就是死了。還有人就是摸摸有沒有心跳,有就是活著,沒有就是死了。這樣子的答案,就可以解答死活嗎?我覺得這樣的答案,解答不了什麼是死的,什麼是活的。

  

  而且這個解法,都是解別人的。我現在問的問題是,你怎麼知道你自己是活的?我的答案,第一個問題,什麼是生命?我說啊,有沒有生命,就是看你是死的、還是活的;活的就是有生命,死的就是沒有生命。問題是,怎麼斷定自己是活的呢?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你有沒有「覺知能力」。你覺得自己有覺知能力,你就是活的;如果你自己覺得,你沒有覺知能力,就是死了。

  

  我們是不是天生就是這樣斷定自己?不是斷定別人喔,別人的死活不要你管,我們一定是用這個方式來斷定的。所以什麼是有生命?有覺知能力就是有生命,覺知能力就是生命最根本的基礎。

  

  那你有覺知能力了,你知道嗎?其實我這樣一提,大家都會認同的,這是宇宙的根本,宇宙的根本就是實相。只要你一有覺知能力,就出現一個問題,要把它叫成什麼東西呢?我們佛法會講覺知是「能」,就是講有覺性,這個覺知能力就是覺性。有時候又變一個名字叫「自性」,還是覺知能力。講得神秘一點「佛性」,那還是覺知能力。只不過變一些不同的名稱而已,指的就是覺知能力。

  

  佛有一個名稱,叫「無上正等正覺」,還是覺知能力啊。這裏頭就是變成佛性了,它也不是上帝啊,它還是覺知能力。佛法沒有神奇,佛法講的這些東西,其實就是在講生命。中國的古書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就是在講這個。中國古代的一些觀念,跟佛法非常一致。佛法講覺性、佛性、自性,還沒把「命」關連起來。中國古代的書裏面,就是直接講,那就是生命。

  

  我們今天的題目是「生命的價值」,當然要先把「生命」這件事講清楚。生命沒有什麼特別,就是你的覺知能力。佛法沒有什麼特別,它講的這些東西沒什麼,就是覺知能力。我們只要把這一點弄清楚,對于生命就不會迷糊了。很多人就是搞不清楚什麼是生命,一天到晚講生命、生命,根本就搞不清楚生命是什麼。生命就是覺知能力。既然覺知能力就是生命,那下面就有戲看了。

  

  ※能知與被知的相對並存

  

  我把它簡化一下,有覺知能力我們就叫做「能知能覺」,有覺知能力就是能知能覺,再簡化一點就叫「能知」。我有覺知能力就是能知,能知什麼?就是生命啊!既然有能知,就必然有被知。又跑到能知、被知裏面來了,這一轉就轉過來。

  

  那我就問,生命在能知這裏,被知有沒有生命呢?既然講到被知,被知是什麼東西?被知就是被能知所知的對象。既然有能知出現,我們說是覺知能力。有覺知能力,我們就能覺知這個、覺知那個,到處亂覺知。那麼祂一下知道這麼多的時候,這些東西是什麼?都是被祂覺知的東西,被覺知的對象。被覺知的對象,我們就叫它被知。

  

  所以能知和被知,就是兩個相對的東西。一有能知出現時,就一定有一個被知跟它對應。這兩個是同時並存,但不是同一個東西。我們現在就知道,生命在哪一邊呢?生命在能知這裏。被知這邊有沒有生命呢?沒有生命啊!一講到這個地方,就變成佛法裏講的話了:「能知就是能,被知就是所。」禅宗裏面講的,能所的問題,《華嚴經》也有很大一段在講「能所」。

  

  所謂能所的問題,就是能知和被知的問題。「能」這裏有生命,「所」這裏沒有生命,這樣的狀況,就是能知和被知的關連。從這樣的關連,我們就曉得,有「能」就是活的,如果沒有「能」的話就死了。當我們一有能知,就有一個被知來對應。那被知是什麼呢?就是被能知所知的對象。這個被知,它是沒有生命的。當然被知道它是另外一個能知的話,它是有生命的。不是這個能知的生命,是另外一個生命。這樣講的話我們就清楚了。

  

  ※能知是不可被知的

  

  聽衆:能知內省的話,能了解自己,那自己本身就是生命?

  

  梁師:嘿嘿,你自己的邏輯跟自己打架了。你那個自己,已經變成被知了。能知不是那個被知的東西啊,另外有一個說不出來的東西。你這個問題也很好,引發我下面要說的。

  

  我們既然知道這個是能知,那有一個問題就出來了,我寫在這邊的「覺知能力」是不是生命?被我寫出來的這個不是,真正的覺知能力,是我在寫的那個時候的「那個」,「那個」才是,寫出來的就不是。所以真正的能知,是寫不出來的,也沒辦法被講出來。不但沒有辦法被說出來、沒辦法被寫,甚至沒辦法被想,你想都想不到祂。

  

  那你說,我剛才不是想到了嗎?被你想到的就不是,就是假的。爲什麼?那是被知的;因爲被你想到了,就是被想的對象。被想的對象,就不是真的,那個能想才是。能想被我講了,也不是真的,所以剛才他那個問題,就是在這個地方打架了。

  

  能知是不可被知的。佛經裏面講到很多覺性啊,祂就告訴你,那是不可說的。但是祂怎麼又說了那麼多呢?因爲說出來都不是真的,只要被說出來就不是真的,真的是說不出來的。像《金剛經》裏面也講「思議所不及」,這些東西都是思議所不及的。爲什麼呢?只要被你想到了也不算啊!那個能想才是。那個能想,是你用思議、怎麼想祂也沒有辦法被你想的。但是祂就是能想,那個能想就是祂。

  

  這個地方就是讓人最難懂的地方。一旦你懂了,其實奧妙全解了。你要懂的夠徹底,不是理解那樣的懂,而是真的懂。所謂理解的懂,就是經過思維的。如果超過思維,你懂了,那麼你就是真懂。所有佛法最難越過的關卡,你已經越過去了。

  

  ※能知的五種性質

  

  生命的價值,既然是不可被知的,連想也不可以被想,當然不可能被你捉到。你想要把祂捆綁起來,祂不可能被你捆綁的,覺知能力有這樣的一個特質。我們另外一句話就是,祂是解脫自在的。因爲祂不會被知、不會被捆綁,所以是解脫的。我們用現在這個世界的話來說:「祂是自由的」。西方現在很追求這個東西嘛,其實自由就是解脫自在。能知有這樣的性質:「自由」。

  

  既然祂有這樣的特質,同時也是不可被知的,所以祂就是「無分別」的。你的覺知能力、我的覺知能力、釋迦牟尼佛的覺知能力,能夠分辨嗎?不能分辨!爲什麼?沒辦法被你知道,你怎麼分辨啊?你連知道祂都沒辦法知道,一個你完全無法知道的東西,你怎麼分辨這是你的、他的、釋迦牟尼佛的?所以祂是無分別的。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平等」的。這裏就跑出「自由」、「平等」。

  

  祂還可以衍生出一個涵義,就是「同體」。什麼狀況是同體?我們拿自己來說,你的腳跟你的頭是同體。當他們是同體的時候,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什麼?腳絕對不會跟頭抱怨,那個頭老是高高在上,把我壓在下面幹什麼?當它同體的時候,沒有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會出現的時候,都是不同體,不同體才會說:「你怎麼老是高高在上,把我壓在下面?」當它同體的時候,就沒有這個問題。所以什麼是同體?只要想一下你的腳跟你的頭是不是同體,當他們是同體的時候,不會有不同體的抱怨出來。同體的時候就會「博愛」,博愛就出來了。

  

  你看我們的覺知能力,祂有什麼呢?現在西方最追求東西:「自由、平等、博愛」,法國大革命追求的叁個目標它全有。只要根據一個不可被知,就引伸出來祂具有自由、平等、博愛這叁個生命的價值。

  

  我們今天的題目,問生命的價值,第一個先問生命是什麼,已經解答了。現在我們要解答生命的價值是什麼,生命的價值原來就是自由、平等、博愛。另外還有一個,根據不可被知,就可以引伸出來的另一個價值。因爲祂不可被知,所以祂不可能被毀壞,所以祂有一個性質就叫做「不朽」,意思是,祂是不死的。活著的生命是不死的。祂想死也沒辦法,因爲祂一想死的時候,那個是被想的,那不是祂。能想,是想死也死不了的,是不朽的。

  

  那麼你看生命的價值是什麼?自由、平等、博愛、不朽。夠了嗎?還不夠,還有一個。像這個筆是被我手拿的,我就是能拿,我們只要看筆和我手之間的關系就可以。手是能拿,它是能知;筆是被拿,它是被知。你看他們的關系,主動權在哪裏?是不是在我手上?絕對不會在筆這裏。主動權一定在能知這裏,我的手只是個譬喻。因爲祂不可被知,所以還導出一個性質,叫做「主動」,生命是掌握主動的。

  

  所以生命有五大價值:自由、平等、博愛、不朽、主動。被知有這五個嗎?全部沒有。生命的五個價值,全在能知這邊,完全不在被知那裏。自由、平等、博愛是用現代的話,用佛法的話就是「解脫、無分別、同體」。同體這邊,我們也可以說「慈、悲、喜、…

《生命的價值與生死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