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之叁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叁)

  

時間:2011年06月18日

  地點:臺北科技大學

  主講:智崇上師

  紀錄:張春美、周雅容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請翻開《佛說未曾有因緣經》第六十四頁,我們就從這裏開始。

  

  這裏在講一個事情,就是前面佛在祇洹精舍說法,來聽法的,也有波斯匿王的皇後。皇後是坐四個人擡的轎子來的,擡轎子的是四個扇提羅。扇提羅的意思就是石女,是沒有女性的性征,但是力氣很大的人。他們擡著轎子停在精舍門口,皇後就進去聽經了。有一個黃門管理著扇提羅,皇後要這個黃門好好照顧轎子和扇提羅;可是這個黃門也想聽經,所以自己也跑進去聽經了。他交代那四個扇提羅好好看顧轎子,但是在看顧的時候他們睡著了,結果轎子上面挂著的一個寶珠,就被小偷偷走了。

  

  黃門聽經聽了一段時間,就出來看看轎子,再看看狀況如何。一看就看到那個最大的寶珠不見了。他想這下子糟糕了,他怕皇後怪他跑去聽經,沒有好好照顧轎子,所以他就罵扇提羅:「你們爲什麼把這個珠子偷走了?」黃門想推卸責任,他擔心皇後會怪罪,所以就拿鞭子抽打扇提羅。這些扇提羅被抽打得受不了了,他們說:「我們沒有偷啊!不是我們偷的呀!」黃門不管,還是照樣抽打。當中有一個實在被打得受不了,就趁機跑進精舍裏面,大喊大叫;大家都覺得很奇怪:「怎麼搞的?怎麼回事啊?」

  

  這時候世尊就叫阿難到黃門那邊去,跟他講:「不要打這些扇提羅,他們是皇後前世的師父,他們沒有偷。他們爲什麼被這樣子鞭打呢?是因爲他們前世的罪業,不是因爲偷了這個珠子。」他們因爲前世造了惡業,要受今世的果報,才會有這樣子的遭遇。皇後在一旁聽到了,覺得佛說的話很奇怪,就起身恭敬的問佛說:「您說擡這個轎子的扇提羅,是我前世的師父,這是什麼意思啊?」請世尊把這個因緣講一講。

  

  佛就告訴皇後,把扇提羅都叫進來,看看祂說的到底對不對。皇後就命令黃門把扇提羅統統叫來,這四個石女一來到佛前,就哭著跟佛磕頭,跪著合掌對世尊說:「我們沒有偷這個珠子呀,是什麼原因被這麼狠打,身體都受傷了。」世尊說:「罪業因緣,自身所造。」你的罪業因緣,是你自己造的,不是父母給你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那是什麼罪業啊?他們心裏面想:「如果我偷了這個珠子的話,當然就是我的罪我該受,可是我又沒有偷這個珠子啊!」我們一般心裏面想的,那個因緣就是偷珠,然後就該被打,這個就是合乎因緣。現在沒有偷珠而被打,佛陀又說這個是自身造的業,不是父母給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那就是有另外的事情啦。

  

  佛陀說:「人行善惡,善就受善報,惡就受惡報,是一致的。你以前貪著利益,心裏面行了邪惡的邪見、邪行,後世就要受惡報。」意思就是,你前世做的惡,後世就會受報;所以你現在是在受果報。大家只看到今生,以爲:「我沒有做啊,我沒有偷珠啊,你說我偷了珠才打我的,這個因緣好像不對。」其實並不是現在的因緣,而是背後有更大的因緣造成的。

  佛陀爲了解釋給他聽,就跟他講:「你心裏面有惡念,你做了惡行,身體就會受損;就像鐵擺在那邊,會生鏽、受損一樣。當你心裏面有惡心、又做了惡行,你就損毀了自己的形象,就會受損、受傷。」這個時候,波斯匿王覺得,因緣的背後有更大的事情。所以他就說:「這些因緣好像是我們不知道的,這四個石女,他們前世到底有什麼因緣,得到這樣子的結果?就請釋迦佛您說給我們聽吧!」

  

  佛就說:「好,想要聽這樣子的因緣,是有善心的,我就講給你聽。」在祂還沒有正式講這個因緣之前,先講一般的狀況。祂說:「在我的佛法當中,是有一些比丘,他們的言行和心是不一致的,是相反的。他出家做比丘不是真正想修行,而是想要獲得供養;有好的吃、有錢財,他是爲了錢財利養來出家的。這就心口不一了。也有爲了想要得到名譽、要得到眷屬」,所謂眷屬,就是一些跟班的、擁戴的人。「想要得到名譽,想要得到一些擁戴的人,而來出家。也有是因爲不想被國王、王法,派公差、苦差事去做;出了家,國王、王法就管不到了,就不會被王法所差役,所以才出家的。這都不是真心出家,心與行是不一致的,並沒有想要從身口意叁業解脫出來,也不想度身口意的苦;以這個不淨的心,接受了信衆的布施供養。這樣做了以後,後世就會受到災難、遭殃,要償還人家以前供養給他的。這個情況、這種問題,現在我要講清楚。」

  

  佛告訴波斯匿王說,過去無量劫以前,有一個大國名叫裴扇阇,那個國裏面有一位女人叫提違,是婆羅門種。她的丈夫死了,守寡又沒有兒子、也沒父母,但是有很大的家産,是富有的;就是孤伶伶一個人,有很大的家産。按照婆羅門的法,這樣子的不如意,就要自焚,自己把自己燒死。所以就有婆羅門天天跑到提違家裏面去,要教導她、教化她。說:「你今天會這麼不幸,都是因爲你前世有罪,你不敬奉婆羅門,又不孝順父母,對丈夫也不好,也沒有慈愛的心養育兒女,所以你今生就落得這樣。你現在如果再不修福,再不滅罪的話,下輩子會更慘,會墮入地獄當中,那麼你更加要後悔莫及了。」

  

  提違就問:「那我應該做什麼善事,才能夠減這個罪呢?」婆羅門就說:「滅罪有二種,一個是罪輕的,自己把頭發綁起來,然後齋戒沐浴,到天神廟裏面去向那羅延天忏悔,並且設食物來供養一百位婆羅門。再用乳牛,就是有生出小牛的乳牛一百頭,送給婆羅門,這樣子你就可以減罪了。這是罪輕的。爲什麼這樣可以減罪呢?因爲婆羅門都修行的,他們不吃酒肉五辛蔥蒜,只有喝牛奶,以牛奶爲食。你這樣子供養他們,他們是很清淨的、有修行的,所以就能夠讓你的罪減了、滅了。

  

  但是你的罪很重,所以你這樣做還不行。你要把你家中所有的財物,統統布施給五百個婆羅門,得到你的布施以後,他們就會念咒、幫你祈願,讓你的罪消了,以後你就會生在大富的家裏面。想要滅罪的話,你還要再怎麼做呢?還要到恒河邊去,把柴火堆積起來,自己把自己燒死。你在燒的時候,婆羅門就會幫你念咒,這樣的話,你以前所造的一切重的罪、輕的罪,統統就滅掉了,以後再投生的時候就沒有罪了。同時你的父母、兄弟、夫婿、兒子都會壽命很長,很快樂。」

  

  提違聽他這麼說,就說:「好,那我就這麼做。」決心這麼做了,所以就派了十輛車到山上去砍柴,准備自焚。這個時候,在她的國裏面有一個修行人,名叫

  底婆,用中文來講,就是辯才;有很好的口才、很精進持戒、多聞又有智慧,常常以慈心來教化天下,令人改邪就正、舍惡修善。這個辯才聽到了提違想要自焚來滅罪,他心裏面就起了憐愍的心,就到她家去問提違:「你准備了那麼多的薪柴,你要做什麼?」提違說想要自焚來滅罪。

  

  辯才就問:「你的罪業是跟著你的精神走的,並不是跟著你的身體;你把身體燒了,你的精神沒有燒啊,那麼罪怎麼能解呢?怎麼能滅呢?人的禍福都是由心起的,你心念善果報就善,心念惡果報就惡;這個善惡苦樂的受報,是跟著心念走的。譬如說,一個人餓死了,他就做餓鬼;苦惱死的就受苦惱報,歡喜死的話就受歡喜報,安隱快樂呢,果報也就是安隱快樂。你現在已經在苦惱中了,爲了想要把罪消掉,希望得到善報;你用自焚這種苦惱,想要得到快樂,這樣子說不通呀!」

  

  他告訴提違:「提違啊,像一個病重的人,病得很痛苦。如果有一個人跑到他面前罵他,不但罵他,還來擰他的耳朵。你覺得怎麼樣?病人被這樣擰了以後,他心裏面就快樂了嗎?就開心了嗎?其實是更加生氣,會更加憤怒嘛!」提違就說:「嗯,這個人已經生病了,沒有看到別人的時候,心裏面已經苦惱了,現在又被擰耳朵,當然更加生氣,怎麼會好呢?」

  

  辯才就說:「你現在就是這樣啊!你因爲有罪,所以就孤獨一生;心裏面已經苦惱了,現在又想要自焚來離開苦惱。你用火燒身自焚,怎麼可能快樂而離開苦惱呢?你會更增加苦惱嘛!這個就像病人被罵,又被人家擰耳朵,他會快樂嗎?你還去自焚,當你被火燒的時候,是這個身體被燒了,但是你的神識還沒有走,你就很痛苦啊。你命終的時候,産生的是大苦惱,那麼你死了就會墮入地獄,去受更大的苦。你這樣子做只是得到更大的苦,想要離苦,那是不可能的。」

  

  然後又告訴提違:「就好像一只牛拉了一部車,這個牛很討厭這部車,所以就想辦法把這個車弄壞,以爲就可以不用拉了。但是這個牛如果真的把這個車子弄壞了,第二部車又會套在它的脖子上,對不對?一定是這樣。爲什麼會這樣?因爲它的罪業因緣沒有完。罪業因緣沒有完,你想要把它丟掉,丟不掉的啦!你把那個東西毀了,後面接著又來了,因爲罪業因緣沒有完。人也是一樣,你想要把這個身體燒了,就好像牛要把那個車毀了一樣。你燒了百千萬身、一直燒,那個罪業都不會完的,不會因爲你這樣子就滅了。你這樣做的話,不是就像到了阿鼻地獄一樣,在那裏一天就被燒死八萬次,又活過來八萬次。不斷地被燒,一直要把那個罪燒完才會結束。你想這麼一燒就想要脫離,哪有這種事情。」

  

  辯才這麼開導她,提違就了解了,就決定不自焚了。「我不自焚,該怎麼做可以把罪業消除?」她問辯才。辯才回答:「你前面的心做了惡,所以有罪,你做的惡就好像烏雲,暫時把月亮蓋住了。後來你心裏面有了善,這個善心一出來,就好像你點了燈一樣,把黑暗的夜晚照亮了。你現在想要滅罪,我教你一個方法,不要你花…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