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之叁▪P2

  ..續本文上一頁一毛錢,也不需要受什麼自焚之苦,就可以把你的罪消了,以後你就會安穩,後世也會變好。」

  

  提違聽了以後好高興,她的憂慮就得解了,原來有方法可以解的;就好像重罪的人,獲得特赦一樣,可以出獄了。所以就很恭敬的對辯才禮拜、問訊,同時也叫她的傭人來,把很多毛毯、錦繡綢緞疊起來,做了一個高座。她又散花燒香,勸請辯才登上高座來教導他們。辯才接受了,就坐上高座。提違帶領了家裏的奴婢眷屬五百余人,圍繞著辯才,叩頭恭敬,合掌而立,聽辯才教導。提違希望辯才:「教我們怎麼滅罪。除罪的方法是什麼?怎麼做?」辯才就開始教他們了。他教的方法就是十善法,我已經

  過大家了。

  

  他說:「所有的罪都是從哪裏來的呢?都是從身口意叁業出來的。身業就是殺、盜、淫,口業就是妄言、兩舌、惡口、绮語,意業呢?」我們現在說是貪嗔癡,這個經典是說嫉妒、瞋恚、憍慢、邪見四個,總共就是十惡。「就會受這個惡的果報。我們現在要非常誠心的忏悔,于過去、于今生,如果我有這十惡的罪,我全部都忏悔,發誓以後再也不做了。這樣忏悔了以後,並且還要爲我的先人、父母、夫婿、兄弟,他們如果也有這十惡的罪,我也代他們來忏悔。我這樣子忏悔,以後就改惡修善,不做惡了。所得到的福德因緣,就施與一切受苦的衆生,也令他們得到。」

  

  「衆生有罪,我當代受。」經文裏面是這麼說,但是我現在把它解成:衆生有罪,我借用《零極限》的方式,「只要被你知道的,都當做是我的」把它解釋成這樣。並不是說只要有罪我就去代受,不是這樣。我覺得比較好的方式是這樣:「只要被你知道的,衆生所有不好的事情,只要我聽到了、知道了,都當作就是我的事情。」《零極限》就是這樣,把他所知道的事情都當作是他自己的事情;雖然他知道那個都是別人的,但是只要被我知道了,都是我的。我把它解釋成這樣。

  

  「複立誓言,緣我今日改邪就正,悔罪修福。從是因緣,舍身受身至成佛道。」從這樣做以後,我就會成佛了;然後常常遇到明師與善知識,壽命很長。我的父母、夫婿、兒子六親眷屬,都常相保守,不經苦患,「莫如今也」都不會像現在這麼不幸。于是辯才就告訴提違說:「悔過滅罪法都是這樣子的。」所以提違和她的眷屬,就在辯才前面跪下合掌,跟辯才說:「弟子之徒,奉尊教誨,如法忏悔已。願尊更賜余善法教,當勤奉行,增本功德。」希望他再教些讓他們增加功德的方法。

  

  他沒有再

  ,也還是剛才那個法,辯才說:「你就誠心的,『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說叁遍,就叁皈依。今當盡形壽受十善道,我弟子某甲,從今盡形壽不殺、不盜、不邪淫是身善業;不妄言兩舌、不惡口绮語,是口善業;不嫉妒、不瞋恚、不憍慢、不邪見,是意善業。是則名爲十善戒法。」就把這個十善法教了。

  

  我們講的十善法,也就是這樣子的十善法;就是當時

  給提違的。提違與眷屬都很高興,他們就奉行。他就准備了各種的美味,跟辯才說:「『願尊留神,垂愍教化。』我准備造一個宮殿,你隨便取用,我終身來奉事。」辯才就說:「你現在已經能夠舍邪就正,淨修十善法,已經是正法子了。再來就是用這個十善法教其他的人,這樣就算報了師徒的恩了。你已經得度了,我不留下來了,我要到別的地方去度化了。」這個時候提違知道,辯才老師他不願意留下來。所以准備了很多珍寶要給他,希望他看在珍寶的份上留下來。可是辯才不接受,辭退之後就走了。

  

  提違想:「唉呀,今天我能夠有這樣子,都是尊師和尚教導我的,他又不肯留又不受珍寶,怎麼辦呢?」心裏面就很悲傷,也沒辦法。辯才走了以後,提違就帶了她自己的眷屬,修十善法,輾轉相傳,經過滿長的時間。

  

  這個時候,這個國家忽然遭遇到旱災,農作物都貴了,稻米、小麥都漲價了,就有很多人民受饑餓之苦。這時有五個比丘,修行是怠惰的,也沒有什麼學問,又不讀經書,也不了解經書當中的義理;也沒有實修、不持戒精進,所以世間一般的人對他們並不尊重,就沒有供養他們。這時候食物又貴了,所以他們更加貧窮困苦,都快活不下去了。這五個人就商量:「唉,我們要找一條生路啊,我們也要適應環境,人命是很重要的呀,我們總不能等死啊。」

  

  所以他們就想辦法,去討了一些繩索,准備了一些繩床,在曠野當中掃灑幹淨,挂起一些華幡旗子,把場地莊嚴起來。然後他們五個人依次就在那個環境裏面打坐。外表看起來好像在打坐的樣子,可是他們心裏面的想法是邪惡、汙濁的。爲什麼說他是汙濁呢?因爲他並不是想要把心靜下來,他是想,這麼做以後可以賺到錢,可以得到人家的錢財供養。這個就是邪濁的啦,但是外面裝出一副打坐修行的樣子,環境也布置得看起來像是在修行。

  

  世間的人都看外相,看不到他心裏在想什麼,一見就說:「哎,這是聖人喔,這是修行人喔。」所以就來供養,很多人就來供養他們各種飲食,這五個人就吃飽了。本來要餓死的,這麼一弄以後就有東西吃,就吃飽了。他打坐、裝作修行的樣子,是爲了賺取生活所需的物資,是一個賺錢法,不是修行法。所以說他是「內思邪濁」。

  

  這個時候提違也聽到風聲:「喔,有五個聖人在那裏修行。」因爲她一直想要供養她的師父,她的師父不受她供養,所以現在聽到這樣的事情,她就很高興。「喔,又有很好的修行人在那裏了。」就派人去找。有人回來就告訴她,有五個修行人,獨自坐在山澤那邊,世人都雲集,如事天人。提違很慶幸,她供養師父的願望可以滿了。

  

  所以第二天就駕車,帶了香華伎樂,到五比丘那裏去。提違一到就禮拜問訊,設施供養。供養飲食以後,提違就恭敬合掌,跟比丘說:「尊德至重,無上福田,衆生蒙佑,不宜自輕。弟子愚意,欲請尊靈,臨顧貧舍,展釋微誠,唯願慈哀,濟度群生。弟子亦有清淨園林,流泉浴池,嚴飾光榮。」她想要請他們到她家去,她要用她家的林園來供養他們。這樣子說完了,就叩頭再叁。

  

  這五個比丘知道她的意思,就答應了。提違就非常的歡喜,駕了寶車,把那五個比丘迎到她自己家裏面供養。提違家有十頃的林園,還有流泉浴池,奇雜花果,還有很多鳥、鴛鴦,在園裏面都長得很好。她又建房子,鋪設好家俱,請他們五比丘住在裏面。提違決定終身奉養他們,隨時奉事飲食湯藥,不讓他們有缺少。

  

  這五比丘受到這樣的供養,就不需要住在那個山裏面了,更享受一點、更加快樂了。但是他們心裏面還在想:「唉呀,人生在世,真是各種遭遇都有,求財濟貧也都可以如意;很多人的願望也都可以如意,但是沒有像我們這樣子,不勞而獲,什麼都不用做。這表示我們比較有智慧呀!」這五個比丘,看到提違主人這麼殷勤、尊重,他們五個人又再商議:「雖然得到提違的供給,我們日日都很快樂,但是以一年來看的話就不一定啦!我們的錢也沒有多到可以幫助別人,所以我們應該想一個更好的辦法,賺更多的錢,以後就可以享受快樂,更加不必擔憂以後沒有錢用。」

  

  他們決定了一個辦法,他們五個人,四個在提違准備的這個林園宮殿裏面住,輪流派一個人出去,到各個聚落去宣傳,說現在有四個比丘在那裏「寂靜閑居,護持禁戒,斷絕酒肉不食

  蒜,稱于梵行。修禅止觀,證無漏業,不久修行就會成阿羅漢,則爲天下無上福田。」你們趕快去供養,就會得到福報。這一宣傳,很多人聽了以後就帶了錢財來恭敬供養。這樣過了好多年,提違也還在供養他們,一直供養他們到她命終。提違命終以後就生了化樂天,因爲她是很誠心的在供養,雖然這五個比丘不好,可是她供養的心是真誠的、是善的,所以她得到善報,生到化樂天去了。

  

  這五個比丘專行巧僞、邪濁心,福盡命終,那一生命終了以後,就生地獄中。生地獄中生多久啊?八千億劫,受大苦報。地獄的苦受夠了以後,生上來受餓鬼報,做餓鬼的形,也是苦。如是輾轉經八千劫,餓鬼的罪受完了以後,就生上去畜生道,受六畜身,償其主人先世供養。他就變成牛、馬、駱駝、驢、騾這種畜生,受這種畜生苦。做什麼?他就是某一個人養的畜生,來替這個主人做事,那些主人都是以前供養他的人,他用畜生的苦力來還債,靠他的筋力、體力,來報償他的主人。如是輾轉又八千世,畜生的罪受滿了以後又獲得了人身,但這個人身沒有男女根,就是石女,這樣子又做了八千世,總是以體力勞動來報償主人,于今不息,這就是扇提羅。

  

  佛就告訴波斯匿王說,提違是誰啊?就是皇後。辯才是誰啊?目犍連。幫皇後擡轎子的扇提羅,就是這五比丘。波斯匿王聽了以後就說:「您說五個人,擡轎子的只有四個人,沒有五個啊,另外一個人在哪裏?」佛就告訴波斯匿王,另外一個人在你們宮裏面專門挑糞,處理廁所的。皇後聽了以後,毛骨悚然;這是真的,因爲她知道還有一個挑糞的;怎麼佛陀知道還有一個在那裏挑糞,心裏就好害怕。她起來跟佛頂禮合掌,說:「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扇提羅是我前世的師父,我現在把他當牛馬這樣子差使、擡轎,這樣子會有罪吧!請佛聽我的忏悔,我這個罪太重了。」

  

  佛告訴皇後說:「這是皇後你的福德,沒有罪。每一個衆生,他們所受的果報、業報都不同的;你爲善的就受福報,爲惡的就受惡報。皇後在做提違那個時候是直心清淨,所以你的福報就是這樣。因爲你做得很好,所以從那以後,你世世所生,常常會遇到明師,都會受到教誨。你做善就會得到善,祿入又得祿。所以到現在,食、福都很自然,又碰到佛出世,很幸福。都是因爲你前面種了福德因緣的關系,你才能聽到正法,能夠如說修行。對于扇提羅那個事情,你沒有罪,扇提羅他們會受到那樣子待遇…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