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之二▪P2

  ..續本文上一頁的福盡了要死掉時,在天上死,還會在天上出生。你繼續持十善的話就會這樣,生生世世都在天上生、天上死,一直在天上;而且下一生的福報,比上一生的還要更好。」

  

  這個跟世人的十善稍微不同。世人,指的就是人世間的人,修善很困難。他的困難在「心道叁戒,難可護持。」指的就是意業,嫉妒、瞋恚、憍慢這叁個,很難守。記得我過去也講過,我覺得身業好守,口業也好守;可是意業守不住啊!它自己就要生出來,要想啊;只要這麼一想,就犯戒、就造業了,管不住啊!你看這個經裏面,跟我所講的英雄所見略同。真的,我就覺得這個很難;果然,這裏也講,這個是很難的。

  

  不過經文裏面說「心道叁戒,難可護持。」那個叁戒到底是指什麼?其實很簡單的,不是講「不瞋戒」嗎,就是戒瞋恚;你要做到不瞋,就是不生氣嘛,一個讓你生氣的事情來的時候,你的瞋心就冒出來了,根本管都管不住的,所以戒也戒不了。你要它不生是很難的,我們人世間的人,真的就是很難。怎麼辦呢?說有方便法,先來練習修持心。心裏面一直要自己保持是好心的、慈愛心的,這麼做久了以後就可以不瞋了。他也沒有辦法直接說:「我就是要不瞋。」沒有辦法立刻做到不瞋,就讓你先做到慈心,養成習慣之後,漸漸的才讓這個瞋心不起。

  

  可是我們人世間的人,想要行慈心也很困難,行一下就忘掉了,做一做就沒了,一下就飄走,就不見了。他形容那個不見的狀況,就好像拿刀來砍水,你砍下去把水剖開,它馬上又合起來了。只有在砍的那一瞬間,好像有砍開來,但是刀子一劃過去,那個水又合起來了。我們要行慈,你看是這麼困難的。所以要守不瞋戒啊,很難。

  

  嫉妒這個戒也是一樣,遇到狀況出現的時候,它就會發作。看到別人有好的地方,那個嫉妒心就會發作。看到人家有福氣,就發作了;他怎麼可以有福氣?看到人家長得漂亮,心裏也發作了,爲什麼她長得漂亮,我不漂亮?就是看不得別人好啦!一看到別人好,那個嫉妒心就要發作,你要不起嫉妒心,很難。嫉妒各種人家的好,人家如果很健康、不生病,你也會嫉妒。看到人家聰明,你也會嫉妒。反正人家所有好的,你都會嫉妒,嫉妒心就是這麼自然的跑出來了。要不嫉妒很難。

  

  憍慢的心也是一樣,遇到狀況的時候,它就會發作。什麼時候這個憍慢的心會發作呢?看到人家不好,肢體殘缺不全、或者窮困、或者醜陋、或者又聾又啞有智障,憍慢的心就出來了,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所以要不憍慢,也很難,它要發作的時候就發作了。我們世間的人,要持住這個心戒,要不讓它發作,難呀!雖然我們有的時候強製自己不發作,可是只能一時;稍微不強製一下,稍微放松一下,它就發作了,它自動發作的。所以世人修十善的果報,就不會像天人那樣,效果那麼好;天人修十善的果報,比人世間的人好多了。

  

  天帝聽了以後就覺得,這些世人的毛病,我們天人也有啊,也不見得沒有,那個心道叁戒也是一樣,很難。嫉妒、瞋恚、憍慢還是一樣,沒有停過啊。我們怎麼福報就比世間的人要好呢?這個野幹就說:「人世間的人,他的福報少,煩惱多,就是苦多樂少。而天人是苦少樂多的,所以彼此福報是不一樣的。」天帝又說:「我們這些天人啊,享樂享多了,心都很粗的,好像猿猴一樣。要持這個十戒,也不是能夠一直都保持著。常常也是,這個時候持持、那個時候又忘掉了。跟世人的問題一樣,雖然比較好一些,但還是有同樣的問題。如果我們中間忘失了,犯了戒、做了壞事了,怎麼辦?有沒有辦法補救?」

  

  野幹就說,它聽它的師父說:「如果人行十善,但是不小心,有的時候又犯了戒,也就是做了十惡當中的一兩個惡;做了,怎麼辦呢?那麼就要找一個賢明福德的人,把自己所犯的錯,向他坦白,表示忏悔。」這個狀況有一點像天主教,大家有時候看電影會看到,常常有很多人到天主堂跟神父告解,好像就是這樣子的事情。不過電影裏,每次演那個告解都是開玩笑的,好像神父就正好是一個壞人,告解以後,知道他犯的錯就去整他;電影裏面,常常演負面的。這裏應該是正面的,就是你向那個賢明福德的人,將你所犯的錯事,向他坦白,請求原諒;自己忏悔,重新再受這十善戒。這樣就算把這個戒恢複了,就沒有犯戒了。

  

  這樣做爲什麼會有用呢?後面它就舉例了。其實善就好像稻的苗,惡就好像雜草。我們還是常常要去把雜草拔除掉,你去告解、忏悔,就等于是把雜草拔掉,這樣稻苗就會長得更好。講到這裏我就想起,對于這個問題,意業的這叁個戒很難守,那麼我的方法就是:如果你心裏面起了這叁個意業,譬如說有嫉妒、有瞋恚、有憍慢,這個心一起,你就對于使你起心的那個對象,那個人或者那個事,就在心裏面很誠心的跟他說:「對不起,請原諒」。

  

  我發現,至少我自己覺得很有效。大家如果還記得的話,不妨試試看。如果你發現我講的這個方式沒有效,你就講十遍;如果十遍還沒有效,你就再用今天經裏面講的那個方法,也是可行的。你去找一個賢德的人,向他告解、向他忏悔。然後就說,我以後不犯了。我的方法不需要找人,不需要找一個賢明福德的人,就自己心裏這樣說,我就覺得有效了。如果說這樣還沒有效,也許真的要找一個人,向他坦白、忏悔,這樣子比較更有力量一點。

  

  天帝本來憂慮他還是會犯戒,他們要怎麼樣子補救;這個時候,補救的辦法也告訴他了,所以他們就不再憂慮了。但是他們又想到另外一個問題,想到:「我們雖然犯了戒也可以補救,那麼我們就生生世世一直在天上。但是在天上還是要死,死而再生、再死還是要生,所以還是有生死的問題。在生死的過程當中,還是有風險,一生一死的時候,他化自在天天王會來整我們。」

  

  這是爲什麼?他們生生世世都這麼有福氣,福氣愈來愈大,生死對他們好像也沒有什麼關系了,那時候他化自在天天王就會嫉妒;這一嫉妒,就會來整他們。在生死交接的時候被整的話,就會糊塗了,這一糊塗的時候,就會做壞事;一做壞事就糟了,就要受惡報。所以還是有生死的風險,生死的不安全、不確定性在那裏。所以他就問:「唉,這樣還會有生死呀,還是有無常啊,那個他化自在天王,看我們這樣子的修福,心懷嫉妒,就常常來作弄,留難我們呀!我們一被弄的話,就忘失了善道,就會造下惡業的因緣,就會受苦報。要怎麼樣讓我們可以不死,或者是沒有生死的這種風險,不會被這些魔王擾亂?」

  

  這是進一步了,野幹就回答,它曾經聽它的老師說,只要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魔王波旬也不能來損害你們。爲什麼呢?因爲發了菩提心、修了菩薩道就有智慧,有智慧心就不亂,沒有迷惑,就不會受到他的傷害。有了智慧以後,我們就識知宿命,所以就不會造惡了。心一直是清淨的,就得了無生忍,得了無生忍的話,就遠離生死。

  

  天帝聽了,哇,那怎麼修菩薩道啊?他就想修了。所以修菩薩道,就是比十善法還要更進階的一個法。野幹就回答他說:「我聽老師講,求佛道者,從原而起。你要修佛法修行的話,就要從原始點開始。要從你的最原始點開始。」這句話滿深的。我把它化成另外的話來說,我們人的原始點在哪裏啊?用禅宗的話,就是本來面目。用我常講的話,就是你那個不可被知的能知。那就是原始點,所有一切的原始點。

  

  所以一定要找到那個原始點,從原始點開始。如果用我們圓覺宗修行的話來說,就是先入解脫門,解脫門就是你的原始點。所以你要先回到解脫門,從解脫門再開始,這個就是「從原而起」。你一定要從原始點開始,經文裏面說得滿多的,我就照這個經文來念一下。

  

  「先當廣學諸法因緣,」從了解因緣開始。「解因緣故」因爲你了解因緣了,信心就堅固,「信根力故」信心堅固了,就能起精進;能精進了,就不起一切惡業因緣。「純善之心,無放逸故,智慧成就。智慧力故,總攝叁十七品助菩提道。」後面的這一段,比我剛才跟大家提的,又淺一些。我剛才跟大家提的那些,是一針到底,一句話就講到源頭了。它這裏不是,這邊怎麼講?你要學這些因緣,因爲信心堅固,就精進,精進了就純善,純善了就有智慧等等。那個只是告訴你,你怎麼悟本來面目;怎麼去做,然後你可以悟本來面目。

  

  我們不必這麼麻煩,我們就說,那個原點是什麼?那個原點就是你的本來面目。你能夠悟了本來面目,那個時候才開始起修。但是很多人誤以爲,到了本來面目就結束了,以爲是修行的結束,已經修完了;不對,不是這樣子,那是才開始而已。我們還是回到經文。

  

  天帝就問,叁十七品這個太深了,不是我們這些粗心的人、剛開始學的人能夠懂的,有什麼方便的善法,可以入這個菩薩道呢?野幹就說,有,它聽它的老師說過,要修菩薩道,可以有方便法,來調伏諸根的。什麼方便法呢?就是六波羅蜜和四無量心。這個就是可以修菩薩道的方便法。

  

  這個時候天帝又再問了,六波羅蜜是什麼東西啊?野幹就告訴他,六波羅蜜第一個是布施。布施是第一波羅蜜。它可以破什麼呢?悭吝的貪心。把這個貪心破除掉。第二個守善,不行惡就爲善。有一說是守戒,意思相通,就是不做惡了,就是守善波羅蜜。第一個是布施波羅蜜,第二個守善波羅蜜,第叁個是堪忍波羅蜜。我們也叫做忍辱波羅蜜。我覺得堪忍比較好一點,比較容易讓人懂一點。意思是遭逢不如意的惡事,心能堪忍,不懷報複心。被人家欺侮了,心裏面不起報複心,能夠忍住,當然就是不生氣,忍住那個瞋心,那就是堪忍波羅蜜。

  

  第四是精進修行波羅蜜,就是精進波羅蜜。第五收攝其心,不邪念故,第五其實就是禅定波羅蜜。這裏講的更實際一點,講禅定好像是一個專有的術語,…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