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之二▪P2

  ..续本文上一页的福尽了要死掉时,在天上死,还会在天上出生。你继续持十善的话就会这样,生生世世都在天上生、天上死,一直在天上;而且下一生的福报,比上一生的还要更好。」

  

  这个跟世人的十善稍微不同。世人,指的就是人世间的人,修善很困难。他的困难在「心道三戒,难可护持。」指的就是意业,嫉妒、瞋恚、憍慢这三个,很难守。记得我过去也讲过,我觉得身业好守,口业也好守;可是意业守不住啊!它自己就要生出来,要想啊;只要这么一想,就犯戒、就造业了,管不住啊!你看这个经里面,跟我所讲的英雄所见略同。真的,我就觉得这个很难;果然,这里也讲,这个是很难的。

  

  不过经文里面说「心道三戒,难可护持。」那个三戒到底是指什么?其实很简单的,不是讲「不瞋戒」吗,就是戒瞋恚;你要做到不瞋,就是不生气嘛,一个让你生气的事情来的时候,你的瞋心就冒出来了,根本管都管不住的,所以戒也戒不了。你要它不生是很难的,我们人世间的人,真的就是很难。怎么办呢?说有方便法,先来练习修持心。心里面一直要自己保持是好心的、慈爱心的,这么做久了以后就可以不瞋了。他也没有办法直接说:「我就是要不瞋。」没有办法立刻做到不瞋,就让你先做到慈心,养成习惯之后,渐渐的才让这个瞋心不起。

  

  可是我们人世间的人,想要行慈心也很困难,行一下就忘掉了,做一做就没了,一下就飘走,就不见了。他形容那个不见的状况,就好像拿刀来砍水,你砍下去把水剖开,它马上又合起来了。只有在砍的那一瞬间,好像有砍开来,但是刀子一划过去,那个水又合起来了。我们要行慈,你看是这么困难的。所以要守不瞋戒啊,很难。

  

  嫉妒这个戒也是一样,遇到状况出现的时候,它就会发作。看到别人有好的地方,那个嫉妒心就会发作。看到人家有福气,就发作了;他怎么可以有福气?看到人家长得漂亮,心里也发作了,为什么她长得漂亮,我不漂亮?就是看不得别人好啦!一看到别人好,那个嫉妒心就要发作,你要不起嫉妒心,很难。嫉妒各种人家的好,人家如果很健康、不生病,你也会嫉妒。看到人家聪明,你也会嫉妒。反正人家所有好的,你都会嫉妒,嫉妒心就是这么自然的跑出来了。要不嫉妒很难。

  

  憍慢的心也是一样,遇到状况的时候,它就会发作。什么时候这个憍慢的心会发作呢?看到人家不好,肢体残缺不全、或者穷困、或者丑陋、或者又聋又哑有智障,憍慢的心就出来了,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所以要不憍慢,也很难,它要发作的时候就发作了。我们世间的人,要持住这个心戒,要不让它发作,难呀!虽然我们有的时候强制自己不发作,可是只能一时;稍微不强制一下,稍微放松一下,它就发作了,它自动发作的。所以世人修十善的果报,就不会像天人那样,效果那么好;天人修十善的果报,比人世间的人好多了。

  

  天帝听了以后就觉得,这些世人的毛病,我们天人也有啊,也不见得没有,那个心道三戒也是一样,很难。嫉妒、瞋恚、憍慢还是一样,没有停过啊。我们怎么福报就比世间的人要好呢?这个野干就说:「人世间的人,他的福报少,烦恼多,就是苦多乐少。而天人是苦少乐多的,所以彼此福报是不一样的。」天帝又说:「我们这些天人啊,享乐享多了,心都很粗的,好像猿猴一样。要持这个十戒,也不是能够一直都保持着。常常也是,这个时候持持、那个时候又忘掉了。跟世人的问题一样,虽然比较好一些,但还是有同样的问题。如果我们中间忘失了,犯了戒、做了坏事了,怎么办?有没有办法补救?」

  

  野干就说,它听它的师父说:「如果人行十善,但是不小心,有的时候又犯了戒,也就是做了十恶当中的一两个恶;做了,怎么办呢?那么就要找一个贤明福德的人,把自己所犯的错,向他坦白,表示忏悔。」这个状况有一点像天主教,大家有时候看电影会看到,常常有很多人到天主堂跟神父告解,好像就是这样子的事情。不过电影里,每次演那个告解都是开玩笑的,好像神父就正好是一个坏人,告解以后,知道他犯的错就去整他;电影里面,常常演负面的。这里应该是正面的,就是你向那个贤明福德的人,将你所犯的错事,向他坦白,请求原谅;自己忏悔,重新再受这十善戒。这样就算把这个戒恢复了,就没有犯戒了。

  

  这样做为什么会有用呢?后面它就举例了。其实善就好像稻的苗,恶就好像杂草。我们还是常常要去把杂草拔除掉,你去告解、忏悔,就等于是把杂草拔掉,这样稻苗就会长得更好。讲到这里我就想起,对于这个问题,意业的这三个戒很难守,那么我的方法就是:如果你心里面起了这三个意业,譬如说有嫉妒、有瞋恚、有憍慢,这个心一起,你就对于使你起心的那个对象,那个人或者那个事,就在心里面很诚心的跟他说:「对不起,请原谅」。

  

  我发现,至少我自己觉得很有效。大家如果还记得的话,不妨试试看。如果你发现我讲的这个方式没有效,你就讲十遍;如果十遍还没有效,你就再用今天经里面讲的那个方法,也是可行的。你去找一个贤德的人,向他告解、向他忏悔。然后就说,我以后不犯了。我的方法不需要找人,不需要找一个贤明福德的人,就自己心里这样说,我就觉得有效了。如果说这样还没有效,也许真的要找一个人,向他坦白、忏悔,这样子比较更有力量一点。

  

  天帝本来忧虑他还是会犯戒,他们要怎么样子补救;这个时候,补救的办法也告诉他了,所以他们就不再忧虑了。但是他们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想到:「我们虽然犯了戒也可以补救,那么我们就生生世世一直在天上。但是在天上还是要死,死而再生、再死还是要生,所以还是有生死的问题。在生死的过程当中,还是有风险,一生一死的时候,他化自在天天王会来整我们。」

  

  这是为什么?他们生生世世都这么有福气,福气愈来愈大,生死对他们好像也没有什么关系了,那时候他化自在天天王就会嫉妒;这一嫉妒,就会来整他们。在生死交接的时候被整的话,就会糊涂了,这一糊涂的时候,就会做坏事;一做坏事就糟了,就要受恶报。所以还是有生死的风险,生死的不安全、不确定性在那里。所以他就问:「唉,这样还会有生死呀,还是有无常啊,那个他化自在天王,看我们这样子的修福,心怀嫉妒,就常常来作弄,留难我们呀!我们一被弄的话,就忘失了善道,就会造下恶业的因缘,就会受苦报。要怎么样让我们可以不死,或者是没有生死的这种风险,不会被这些魔王扰乱?」

  

  这是进一步了,野干就回答,它曾经听它的老师说,只要发菩提心,修菩萨道,魔王波旬也不能来损害你们。为什么呢?因为发了菩提心、修了菩萨道就有智慧,有智慧心就不乱,没有迷惑,就不会受到他的伤害。有了智慧以后,我们就识知宿命,所以就不会造恶了。心一直是清净的,就得了无生忍,得了无生忍的话,就远离生死。

  

  天帝听了,哇,那怎么修菩萨道啊?他就想修了。所以修菩萨道,就是比十善法还要更进阶的一个法。野干就回答他说:「我听老师讲,求佛道者,从原而起。你要修佛法修行的话,就要从原始点开始。要从你的最原始点开始。」这句话满深的。我把它化成另外的话来说,我们人的原始点在哪里啊?用禅宗的话,就是本来面目。用我常讲的话,就是你那个不可被知的能知。那就是原始点,所有一切的原始点。

  

  所以一定要找到那个原始点,从原始点开始。如果用我们圆觉宗修行的话来说,就是先入解脱门,解脱门就是你的原始点。所以你要先回到解脱门,从解脱门再开始,这个就是「从原而起」。你一定要从原始点开始,经文里面说得满多的,我就照这个经文来念一下。

  

  「先当广学诸法因缘,」从了解因缘开始。「解因缘故」因为你了解因缘了,信心就坚固,「信根力故」信心坚固了,就能起精进;能精进了,就不起一切恶业因缘。「纯善之心,无放逸故,智慧成就。智慧力故,总摄三十七品助菩提道。」后面的这一段,比我刚才跟大家提的,又浅一些。我刚才跟大家提的那些,是一针到底,一句话就讲到源头了。它这里不是,这边怎么讲?你要学这些因缘,因为信心坚固,就精进,精进了就纯善,纯善了就有智慧等等。那个只是告诉你,你怎么悟本来面目;怎么去做,然后你可以悟本来面目。

  

  我们不必这么麻烦,我们就说,那个原点是什么?那个原点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能够悟了本来面目,那个时候才开始起修。但是很多人误以为,到了本来面目就结束了,以为是修行的结束,已经修完了;不对,不是这样子,那是才开始而已。我们还是回到经文。

  

  天帝就问,三十七品这个太深了,不是我们这些粗心的人、刚开始学的人能够懂的,有什么方便的善法,可以入这个菩萨道呢?野干就说,有,它听它的老师说过,要修菩萨道,可以有方便法,来调伏诸根的。什么方便法呢?就是六波罗蜜和四无量心。这个就是可以修菩萨道的方便法。

  

  这个时候天帝又再问了,六波罗蜜是什么东西啊?野干就告诉他,六波罗蜜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第一波罗蜜。它可以破什么呢?悭吝的贪心。把这个贪心破除掉。第二个守善,不行恶就为善。有一说是守戒,意思相通,就是不做恶了,就是守善波罗蜜。第一个是布施波罗蜜,第二个守善波罗蜜,第三个是堪忍波罗蜜。我们也叫做忍辱波罗蜜。我觉得堪忍比较好一点,比较容易让人懂一点。意思是遭逢不如意的恶事,心能堪忍,不怀报复心。被人家欺侮了,心里面不起报复心,能够忍住,当然就是不生气,忍住那个瞋心,那就是堪忍波罗蜜。

  

  第四是精进修行波罗蜜,就是精进波罗蜜。第五收摄其心,不邪念故,第五其实就是禅定波罗蜜。这里讲的更实际一点,讲禅定好像是一个专有的术语,…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