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裏不是用這個專有的術語。收攝其心的意思是:你的心是收攏的。所謂收攏,就是你的心是愈來愈簡單,愈來愈純化,就是收攝。也可以說是歸納的,也可以說是歸元的,這就是收攝。那麼邪念是什麼呢?是發散的,那個心啊,愈來愈複雜,愈來愈複雜。那個心念是發散出去的,就是邪念。我們用另外一個說法:一個是向外馳求的,這是壞的,是邪念;一個是攝心內證的,就收攝了,就這兩個方向。
六者修習智慧,照除煩惱無明暗。這第六,用我們的專有術語,就是般若智,就是智慧,智慧波羅蜜。這邊的智慧,這部經特別強調,就是懂因緣,識知宿命,就是般若智。就是這六個波羅蜜。
所以六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就是所謂的六波羅蜜;加上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就是它說的十波羅蜜。四無量心,加上六波羅蜜,就是十波羅蜜。修這個十波羅蜜,就就算修菩薩行了,就可以避免生死的風險。因爲你修這個就可以修到無生忍,這樣子就遠離了生死的風險。
天帝又再問,那什麼是慈?你見到有痛苦的人,就起那個慈心,作爲救護,皆令得所。慈是什麼呢?看見人家有困難、有需要,你去滿足他的需要。有這樣子的心,就是慈。那悲是什麼?悲一樣也是看到別人有困難、有痛苦,你心裏面起的心是,幫他把困難、痛苦消除,這就是悲。慈是看到人家有困難,有某種需要,你去滿足他的需要,這是屬于慈。悲稍不同的是,面對這種狀況,去幫人家把痛苦排除,那就是悲。
喜是看見人家有好,我就高興;看見人家好,我就跟著好,跟著高興。喜真正的意思,就是隨喜。前面講到嫉妒,嫉妒是看見人家好,我心裏就起嫉妒;這裏不是,看到人家好,我就跟著人家一起好,很替人家高興,不是嫉妒心,是起喜心,替他高興。看見人家好,就替他高興,也隨順著去做同樣的、高興的事情。這個就叫做隨喜。所以這個喜,就是隨喜。
舍是看見人家有痛苦,我們就布施給他,協助他;做這樣事情的時候,不要他回報。把要人家回報的心全部舍掉,「不望現報、不望生報、不望後報」,所有的回報,全部都不要。所以這邊的舍,就是把要回報的心舍掉。
這樣的慈悲喜舍,還只是慈悲喜舍,還沒有到無量。爲什麼又說它是四無量心,要無量呢?因爲做這個事情是對所有一切衆生做的,衆生是無量的,你對衆生行慈,衆生那麼多,你的慈就必須要是無量的,所以就變成無量心。因爲衆生無量,慈心無量;衆生無量,悲心也無量;衆生無量,喜心也無量;衆生無量、舍心也無量;所以這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這麼來的。
這樣的話,十波羅蜜就全有了。這樣子的十波羅蜜,就把菩薩道全部含攝了,全部總攝、包含。這個時候,天帝聽了野幹說十善行法,又聽到菩薩行,他所有的疑惑都解了。聽了非常的高興,非常的歡喜。所以他就跟他的八萬侍從、八萬諸天一起,修敬。一起非常的恭敬,叉手合掌,對野幹說:「弟子今日,八萬諸天,一心同時,發菩提心,如和上說,菩薩道行,當具奉行。唯願和上,隨喜聽許。」
野幹就答:「宜知是時,斯則是其本心所望。」野幹就說,如你們的願。諸天就叉手合掌,叉手是什麼?叉手就是右拳在左胸一比,合掌、叉手表示一個禮節,西方現在都還保留著;拿帽子在胸前一比,沒有帽子就手一比,敬禮的時候就這樣表示。叉手合掌之後,他們就開始修了。
但是他們還繼續再問,他們想要供養;希望能夠設供養。野幹就回答說:「唉呀,你們就不要問了。」它說 :「我吃什麼你們最好不要問,講起來太難聽了。」可是天帝說:「不管好不好,你就說給我們聽嘛!」野幹沒辦法,因爲他們想要照它所吃的來供養它。它說,它是吃獅子、老虎的糞便,還有吃那些死人的腐肉;有的時候,餓得不得了的時候也吃泥土。這麼一直吃,但是從來沒有吃飽過。
這個時候,天帝他們聽了就很難過、很悲哀,就對野幹說:「唉!照你所說的食物,我們也供養不下去,那就沒有辦法了。我們要回到天上去了,以後我們怎麼來報答師恩呢?」野幹就說:「你們就把你們所學到的,到天上以後,再輾轉教給別人,這樣子就是報恩了。就是報我的恩,也報一切諸佛的恩,也會增長你們的福德。」
諸天就起立,跟野幹說:「弟子之徒,今還天宮,未審和上,何時當舍此罪報身得生天堂,共相見也。」野幹說,最多七天,它就要把野幹的這個身舍掉,就是要死了,「就會生到兜率天去。如果你們也可以、要生天的話,希望你們也能生到兜率天。」爲什麼呢?兜率天中有很多菩薩,專門教化諸天的佛法就在兜率天。所以天帝就跟它說:「我們會遵守您的教誨,如果我們在忉利天福盡以後,命終了,我們也會想辦法生到兜率天去,與師相見。」講完了,就在野幹身上灑上花,然後就離開了。這些天人回去以後,七天,那個野幹不離開它的座位,七天就命終,就生到兜率天做天王子。還是一樣,識知宿命,以十善教化諸天。
我們再回到波斯匿王這邊,這個時候,佛就告訴波斯匿王:「那個野幹是誰?就是我,釋迦牟尼佛。我當時就是做了野幹。當時那個帝釋天,就是舍利弗。當時那個阿逸多的老師憂波達,就是彌勒佛。還有八萬諸天,跟著玉皇大帝的八萬諸天,就是現在娑婆國土,八萬菩薩打不退者。」那個時候的八萬諸天,就是現在的八萬菩薩。
佛又告訴他:「我回憶過去,從初發心,到修菩提行,乃至證到無生法忍。于其中間,」在這個過程當中,與彌勒佛、舍利弗,一直都是很好的修行同伴,都在一起的。不要命的去追求明師,「親近奉侍,研精學問,成就智慧。智慧力故,于五道中,隨所生處,教化成就,無量衆生,令得度苦。至今成佛,」直到現在,「我成釋迦佛了,皆由般若智慧方便,斷除一切結習因緣,成等正覺。」完全是靠這個般若智。就是懂得這些因緣結習的般若智,所以現在才能夠再繼續,用智慧來教化這娑婆世界的衆生修行。
這個時候波斯匿王,還有他一起來聽法的眷屬,聽了以後就心開意解,非常的高興,起來作禮。他原先坐都坐不下去,根本不想聽,想要借機會跑掉,聽到現在就高興了。也不知道疲倦了,他說:「爲什麼會這樣呢?世尊您以前講四聖谛、十二因緣、出世間法的時候,我們都很笨,聽了都不了解,所以身體才會疲倦。現在聽您講這個菩薩法,大家聽了,雖然好像還沒有全懂,但是心裏面很開心,就覺得很滿足。那麼,希望佛能夠教我們,怎麼修這個菩薩法?」
佛就問波斯匿王:「這個菩薩法,修身口意叁業,這個十善道、十波羅蜜,是總攝了一切的菩薩法、佛法,你們能夠修嗎?」波斯匿王就說:「唉,正如您說的,這個法實在很難修,尤其這個意根的心道叁法,很難修。該怎麼修呢?」佛就告訴他:「告訴你們一個修法,因爲你們的心很粗的,要好好修很難。你們的煩惱都被風這麼一搧,就動來動去,根本忍不住,所以你們也沒有辦法持久的。想要修這個十善的話,就用叁個時間來修。一個是上時。就是一醒來,到早飯中間,這一個時間修一修,這就是上時。中時是什麼呢?吃一頓飯的時間。吃飯你最多半個小時嘛,就是半個小時之內的事情,這是中時。那麼再一個下時,就是走路散步的時候,那也半小時不到的事情。修十善就是這叁個時間修就好了。」
波斯匿王想:「這樣子修有用嗎?這麼短的時間,這樣子修一修有用嗎?」佛就告訴他:「有用,修的時間雖然短,但是有用。」祂就舉例,爲什麼有用。「譬如說,你累積了一百年的稻草、或者是木材,只要點一個小小的火,一下子就把它燒光了。修這個十善,雖然叁個時間那麼短短的,修一修而已,你累積的業障,恐怕堆積如須彌山這麼多;但是沒有關系,這個小小的火可以燎原,所有的這些稻草、木材,小小的火一點了以後,一燒就光了。所以你們不用擔心,這樣子的時間就夠了,就可以把你們的業障消掉。消掉了,你們的菩提心就發芽了,以後就會長成佛果。」
波斯匿王聽了以後更高興,就跟世尊說:「弟子今者,大得善利,所以者何,聞世尊說,修十善道,功德因緣,能令衆生,成菩提芽,弟子今者,志樂菩提,當勤修行,心不退卻。」那麼,「佛說是時,隨從王者,」所有跟著波斯匿王來的那些人,全部都發心要修菩提道,要修菩薩道,要修十善法。
這一段,如果大家有上過修行班二,修行班叁的話,修行班一二叁都上過的話,以上所教的法,全部都學過了。這個就是波斯匿王他們學到的,現在再補充一些經文上面沒有的因緣給大家。
在前面,有安陀羅國王,還有他那個出主意的臣子,以及被他殺掉的摩羅婆王。我們的經文裏面,只說到被安陀羅國王設計陷害的阿逸多王,他死了以後,就掉到地獄,後來又做了野幹。從野幹又再上生,到後來,原來它是釋迦佛。我們就好奇的想要知道,那個安陀羅國王,他死後的下場是什麼?他那一生,我們用世間人的角度來看的話,他是意氣風發、功成名就的,那應該是得意萬分。他想辦法從阿逸多王那裏得到了一百萬兵,加上自己一百萬,就把摩羅婆國滅了,把摩羅婆國王斬首。
我們很想要知道,這個安陀羅國王死後會是什麼?當然這個故事,釋迦佛是在兩千多年前,差不多叁千年那個時候講的;祂講的那個故事,對祂而言已經是無數劫前的事情了。我現在就問,無數劫前的安陀羅國王,以及他的那個出主意的臣子,下場是什麼?我現在告訴大家,他們現在還在地獄。我講的時間是現在,現在還在地獄。安陀羅國王在地獄,他那個出主意的臣子也在地獄,他更慘,他還被很重的手鐐腳铐铐住,在地獄還被铐住。
另外那個摩羅婆國王,當時他的下場也是下地獄,但…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