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來的。其實胎生還是有卵的,只不過先在子宮裏面孵化了。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分辨出,這是卵生、那是胎生。其實你仔細分辨,卵生和胎生,他們是相關連的。
濕生,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在很潮濕的地方會生出很多的黴菌、細菌,這種就是濕生。我們可以把濕生,類比到我們現在的分類法,就好像有些細菌自己會分裂;比如說像乳酸菌,我們把它放在牛奶裏面,它就變成優格了。這種就是濕生,就是細胞分裂,這樣就産生出來了。
化生,就像天人,我要到什麼地方去,一變,就在那邊出現了,那就是化生。只要一個心念:我要到那邊去,一下就在那邊變出來了,這就是化生。這樣子的話,好像很有神通,其實在胎生裏面也有。胎生的時候,我們說精子進入卵子,這個還不夠的,還要有一個靈魂進去。那個靈魂進去,就是化進去啊,跟這個化生是一樣的。
我們可以把這「一切種性」分成四類,但是你仔細去了解這四類,其實是相關的、相通的。所以世尊說,他們「皆因淫欲而正性命」,都是跟淫欲有關的,都是靠了淫欲才得到這個生命的,沒有淫欲,得不到這個生命。所以,各位得到了現在的這個生命,皆是因淫欲而得的。
那大家會想:「嗯,胎生和卵生,我們說這裏面有淫欲,可是化生、濕生,這裏面怎麼會有淫欲啊?」有啊,像人要投胎的話,他怎麼投胎的?他投胎的時候,就是看見他的父母在交合的時候,他喜歡父親的,進去了,以後就變女生;喜歡母親的,進去了,以後就變男生,就這樣子化生的呀。他的靈魂要進去的時候,在化生的那個當下,是有喜歡、是有淫欲的。所以「皆因淫欲而正性命」都是這樣子。你要投胎就是有淫欲,所以「而正性命」而得到這一個生命,生命就是這麼得來的。
「當知輪回,愛爲根本。」所謂輪回,最根本的就是愛,愛是輪回的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因爲有欲望,就助發了愛心。我們說愛性,其實就是愛心;就是增長愛心。「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所以能夠使得生命生生不息。「生生不息」是我們比較喜歡聽的,「生死相續」比較正確,真實的狀況就是會生、會死,不斷的生生死死。「是故能令生死相續」就是生命能夠不斷的延續下來。生命能夠生死相續,這個狀況就是輪回。所以生命要能夠一直延續下去,要有動力,那個動力是什麼呢?就是欲望,淫欲和愛心,就是這個淫欲和愛心來推動的。所以你看,我們不是都很有愛心嗎,這個愛心才能夠推動生命,才能夠把生命一直繁衍、延續下去。
「欲因愛生」欲是因爲愛而生出來的,「命因欲有」命是因爲有欲望才有的,所以最根本的就是愛。這個愛,生出了欲,欲又生出了生命,是這樣一個關連。「衆生愛命」,雖然愛生出欲,欲又生出命,但是我們對這個命還是很愛的,非常的愛命。愛命「還依欲本」,你爲什麼會愛這個命呢?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爲欲,所以才愛命,才愛這個生命的。「愛欲爲因」愛欲是原因,「愛命爲果」愛命就是果。欲,能夠生出這個命,所以欲是因;命,是你得到的生命,這個是果。那麼,你去愛欲的話,是在愛因;你去愛命的話,是在愛果,是這麼一個關連。
這一段世尊對生命、愛欲的描述,其實就是真實的狀況,我們不就是這樣嗎!只不過我們自己好像不太願意承認是這樣子,但是事實上就是這樣。我們總會想象,以爲這裏面好像還有更高深的東西,還有更神秘的、更神聖的內涵。雖然以上所講都是再平實不過的事情,但是我們對于這個平實不過的、真實的狀況,心裏面總還是會期待,期待裏面有更深奧的神秘性。什麼神秘呢?就是認爲,我們的愛,是很神秘的、也是很神聖的。但是祂這邊的內容,把這個部分說得很平凡,神秘性都不見了。
我們再來看,「由于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複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複現天人。」
「由于欲境」,「欲境」就是欲望,由于我們對欲望所面臨的真實狀況;「起諸違順」有些是讓我們滿意的,有些是讓我們不滿意的,這就是「起諸違順」。所謂「違順」,譬如說,你的欲望是有一個對象你喜歡他,可是他不喜歡你,那麼你所面臨的這個狀況,就不順啦。你達不到你喜歡的這個願望,這個就是違背了,跟你的心願、你的欲望、你的欲求是相反的,這就是「違」。「順」是什麼?你喜歡他,他也喜歡你,一拍即合,這就是「順」。
「境背愛心」境就是所出現的、真實的、事實的狀況,如果所出現的狀況,跟你的愛心是違背的、是反的,譬如你喜歡他,他不喜歡你,甚至討厭你。「而生憎嫉」于是仇恨、怨怒、嫉妒就都生出來了。是不是這樣呢?我們每個人都經過、都碰到過的呀!
因此就「造種種業」,因爲仇恨、怨怒了,所以會做出一些泄恨的、報複的舉動,反正是去傷害對方,這就是「造種種業」。因爲達不到目的,所以就就打人、罵人、糾纏騷擾,甚至潑硫酸,很多事情都出現,這就是「造種種業」;因爲你有了很多行動,身口意叁業都會發動,你就是在製造種種業。
「是故複生地獄餓鬼」這個時候你就得到惡報啦,造了惡業就有惡報,那就掉到地獄、餓鬼道去了。這邊的地獄、餓鬼,不是一定要死掉了才掉到餓鬼道、地獄道,不一定這樣;還沒有死掉,你就會受到很多痛苦,受到很多折磨,那就是地獄餓鬼的狀況出現啦。說起來好像很平常,但每天都看得見的,就是這樣子啊。
接下來,「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複現天人。」這個時候就知道,這個欲,欲望、貪欲、淫欲啊,是令人厭惡的、不好的;所以「愛厭業道」,對于這些有業的,像是生了瞋恨、嫉妒的心,都是因爲有所欲求而産生的;這個時候,對于有惡業的這些事情,就開始不要了。「愛厭」就是不要了,不喜歡了、就不要了。
所以就開始做什麼呢?「舍惡樂善」把惡業舍掉,樂于去做善業。這就是我們講的身、口、意這叁業,有十善、有十惡,這個時候就舍去十惡,去行十善。于是「複現天人」你的命又變好了,變成天人,升天啦。不見得是死掉去升天,而是你的生活就變好了、和諧了、幸福了、快樂了。這也是我們常看到的,這樣子的事情,我們天天也都看得到。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有爲增上善果;皆輪回故,不成聖道。是故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接下來,「又知諸愛可厭惡故」,這個時候也才曉得,唉呀,所有的這些問題,原來它的根源都是從愛出來的,這個愛是要不得的,是可厭惡的,不能要的。這時候就要「棄愛樂舍」,要把愛舍掉。是什麼都舍,也願意舍,十惡也舍,十善也舍,凡是會有業的都舍棄不要。這就是「棄愛樂舍」,開始就是這樣做;你雖然把愛丟掉不要,「還滋愛本」,其實還是在滋養愛的根本,並沒有脫掉,並沒有超越。雖然努力這麼做,但還是在滋養愛的根本,並沒有真正把愛舍掉。
前面那個「複現天人」,他們「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他們把愛真正舍掉了嗎?沒有呀,他們這樣子做也沒有舍掉。所以他就更進一步來修,「棄愛樂舍」是更進一步的修行了。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喔,這個時候他又知道,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愛這裏,不管是什麼形式的愛。「諸愛」就是各式各樣的愛,都是問題呀,愛本身就是一個可厭惡的、可惡的;所以就「棄愛」把愛丟掉,不要有愛;「樂舍」,樂于施舍。但這樣子做,「還滋愛本」還是舍不掉愛,還是在滋養了那個愛的根本,並沒有把愛舍掉。
做到這樣就呈現什麼狀況呢?「便現有爲增上善果」,那就會變成有爲增上善果。比天人還要高一點的天,就是天界還有更高一層的天界,這樣子的話,就成爲有爲增上善果,是有進步的。但是呢,「皆輪回故」還是在輪回中。因爲愛的根本,還是沒有消掉,沒有解掉。這樣子的天界,是真的有啊!我們曉得欲界天,他們就是沒有舍,「複現天人」就是到欲界天的。像「增上善果」的話,就超過了欲界,可能在色界,可能在無色界,就是天界的更高層。
也不是所有的色界和無色界都是「棄愛樂舍」這個狀況,但有一個天界,他們真的是這樣子,在那裏是不可以談戀愛的。那裏面有仙人也有仙女,但是不可以談戀愛,談戀愛就是犯天條,會被打下來,打到十八層地獄去。忌談戀愛是那一界天的戒律,即所謂的天條。在那個地方談戀愛,就是犯了天條,然後會被罰下來,有沒有這樣子的人啊?有喔,很多。
還有一些道教的道觀、廟,他們供的那個仙或者神,就是這種天界的。有些談戀愛的人搞不清楚,到那邊去問:「我們的戀愛,好還是不好啊?」你到那邊問就糟糕了,一問就被拆散了。去求那種天界的神保佑,你是不能求愛情的,因爲他們是「棄愛樂舍」的,所以是不能求戀愛的事;你去求的話,那就結束了。以前我就知道,很多人說:「奇怪,去那邊求過的人都失敗。」就有這種天,去這種廟,拜這種天的神的話,結局就是這樣。
「便現有爲增上善果;皆輪回故,不成聖道。」所以即使呈現了有爲增上善果,仍然不能成爲能夠脫離輪回的一個方法,不是聖道。「是故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所以「衆生欲脫生死」,要想能夠了生脫死,「免諸輪回」,能夠離開輪回、不再輪回了,要怎麼辦呢?「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你就要先把你的貪欲,包括淫欲,以及「愛渴」 對愛的渴求,先要把它斷掉才行。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爲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淨心便得開悟。」
「善男子!」當然就是稱呼…
《《圓覺經》講座 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