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座 四▪P3

  ..續本文上一頁到的最圓滿的境界,是什麼呢?「身心語言」就是身口意,「皆悉斷滅」都斷滅了,滅盡定這樣子,「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彼」是指聲聞乘,他親自所證、所現的涅槃,他都不能到。「身心語言皆悉斷滅」,那就是滅盡定,什麼都沒有了,都不能到他自己親證的涅槃。這個涅槃還不是如來的涅槃,是聲聞乘自己可以證的涅槃,他都不能到。

  

  羅漢乘是無法證涅槃的,還沒有到可以證涅槃的境界。羅漢乘把意識心都已經斷盡了、滅盡了、不用了,都不能到他自己要證的涅槃。那個涅槃還不是圓覺境界喔!「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何況衆生還用思惟的心,想要來測度如來的圓覺境界,當然不可能嘛!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就好像你用螢火蟲那一點點火光,想要把須彌山點燃,那是不可能的。「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你用輪回的心運轉出來、生出來的見解,那也是輪回的見解,仍然是在旋轉的見解;本身還在旋轉,想這樣子入于「如來大寂滅海」,那是什麼?那個境界是靜止的,當然沒有輪轉,輪轉也停止了。你想要到那裏去,「終不能至」怎麼到得了?就像你在旋轉的輪盤上面,想要讓那個不動的東西不轉,都不可能。「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你要先把輪回的根消除掉才可以。菩薩及末世衆生要先做這一件事才行。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猶如空華,複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善男子!」是稱呼金剛藏菩薩,「善男子!有作思惟」你有目的的、有所作爲的、有爲的,那樣子的思惟心,「從有心起」是從一種有分別的心生出來的,「皆是六塵妄想緣氣」它本身就是由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加上你的妄想把它們串連,它們中間有很多緣線、有很多連結,那麼一大團緣連,形成像氣一樣的緣氣,「非實心體」不是真實的心。「妄想緣氣,已如空華」已經是空華,就是空中的花。我們比較難想象空中的花,我另外舉例,就像是空中的雷雨、狂風暴雨,也可以是輕風、白雲;所謂空華,你就可以把它想象成空中的雲朵。「已如空華」它已經是空華,它不是虛空,當然,它更不會是虛空的本性。

  

  「用此思惟」用這樣子的思惟,就像空華這樣子的思惟,「辨于佛境」想要辨別佛的圓覺境界,佛的圓覺境界是虛空的本性,你是雲,你想要辨別虛空的本性,應該是不可能吧!「猶如空華,複結空果」就是雲再生出暴雨了。「展轉妄想,無有是處」這麼反來複去,這樣的問題、這樣的妄想,這樣子的問題就是妄想;生出來的叁惑,那叁個惑就是連環的妄想,「無有是處」一點道理、一點意義都沒有。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爲正問。」

  

  這個虛妄的、浮的心,就是識心,這裏講的就是思惟的心。「多諸巧見」自以爲很巧妙,問的一套扣一套,很精准、很精細、很深入,看起來好像是巧妙的。「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不能讓你碰到圓覺,不可能達到圓覺。

  

  「如是分別」這樣子的分別心,這樣子來分辨佛的境界,就是一種分別。「非爲正問」不是一個正確的問題,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的,就是問得不對。大家看到這裏,秘密藏弄到後來,是非爲正問!這個就是世尊給的答案,就是你問的問題錯了。

  

  所以這一段是來破解那叁個問題的根本。這樣子生出來的問題、這樣子的問法,是不可能去問圓覺境界的,但是問輪回境界是可以問的。如果這個問題不是問圓覺境界,而是用這樣的模式去問輪回生死的狀況、問輪回生死境界的問題,這個模式是可以問的。可是若要用這樣的模式去問圓覺境界,就變成「非爲正問」,就問錯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終始。若以輪回心,思惟即旋複,但至輪回際,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複重爲礦。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爲空華相,思惟猶幻化,何況诘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這個偈說得滿好的,我們再說一遍。「金剛藏當知」就是金剛藏菩薩,你應當要知道,「如來寂滅性」如來的寂滅性,也就是圓覺的寂滅性,「未曾有終始」它裏面沒有終了,也沒有開始,那就是沒有時間。「若以輪回心」如果你用輪回的心,「思惟即旋複」你一思惟就在轉了,就在生死輪回裏旋轉,你就在輪回了;「但至輪回際」你這樣做只能到輪回的狀況,怎麼做都在輪回;「不能入佛海」不可能到佛的毗盧性海、佛海、或是圓覺大海,你就進不去,你不可能進去的。

  

  「譬如銷金礦」就像我們要從金礦提煉金,「金非銷故有」這個金被你煉出來了,不是因爲你煉才有金的,它本來就有啊,礦裏面本來就有金,不折不扣的有呀。所以,我們說那個金,不是因爲你去銷、去煉那個金礦,才把礦變成了金,不是,礦裏面本來就有金,不是因爲煉了才變成的。衆生他要變成佛,經過修練,修練就像銷礦,修練成功了,他就是佛。但是佛,並不是因爲修練才變成佛,因爲祂本來就是佛,就像金子、金礦一樣,在礦裏面的金本來就是金。「雖複本來金」雖然變成了本來的金,不是因爲煉它才變成的,但是,「終以銷成就」還是要經過修煉才能得到一整塊的金,還是要提練才會成功呀。「一成真金體」當它變成真的一塊金的時候,「不複重爲礦」就不會再變成礦了。要變還是可以啦,但是已經做到這樣子的話,沒有人願意再把它變成礦的,就是「不複重爲礦」。

  

  「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爲空華相」都是空中的花。在聲聞乘的境界,「生死和涅槃」這兩個有很大的差別,「凡夫及諸佛」當然也是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在圓覺境界,這是沒有差別的,全都是空華相。「思惟猶幻化」,思惟本身就是幻化,「何況诘虛妄」你用幻化的工具,要去問什麼是虛幻?什麼是真假?你這個工具本身是幻的,那麼這樣做有什麼意思?當然問不出東西來,問不出結果嘛!也就是說,金剛藏菩薩前面問的那叁個問題,這樣子問,是問不到結果的,問不出東西的。

  

  「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若能了結這個輪回的心,能夠把輪回的根本拔除掉,然後再去找什麼是圓覺,不要用輪回的心去問圓覺的境界。也就是說,你不要用思惟的心去問圓覺境界,問不出結果的,因爲思惟心本身就是輪回的、幻化的狀況;還自以爲是的問:「你看,這裏有一個矛盾,那裏又有一個矛盾。」一直找圓覺的矛盾,這就是「何況诘虛妄」。你先要把輪回的心拔除掉,然後才能夠求圓覺,才有辦法。不然連問都問不到,問題本身都不成立,都是錯誤的問題。

  

  好,到這裏我們這一品的經文就講完了。對于比較有深度的、會思考的哲學家們,這一段說他是「非爲正問」,他就會說:「問題你都不回答,就說我的問題不對!」是不怎麼服氣的。關于這點,我在《圓覺經現代直解》裏面有很多相關的對答,我覺得已經把這些問題回答完畢了。也可以說,我在《圓覺經現代直解》的回答,以及補充,我覺得已經夠了,相當的完整。

  

  現在我把有幾個問題再提出來和大家講解一下。我們會有一個習慣,思惟的心都會有這個習慣,就是有問就要有答。但那個答案,通常都會再産生第二個問題,大概是這樣子。可是也有一種回答,就是當問題提出,答案一出來的時候,就把這個問題消滅了,再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也有這種回答。用思惟心的話,就會認爲,這樣子的回答好像不算。一定要有問題,有答案;有了答案以後,又可以産生另外的問題;再生出問題,然後再回答問題。就像金剛藏菩薩,自己就搞出叁個問題。

  

  但是也有一種回答,一回答以後,這個問題就從此不見了,沒有好問的了。我會認爲這樣子的解答,才是最徹底的解答。對不對?如果你這個問題問了,給了你答案,還會産生問題,那就還沒有答幹淨嘛。最徹底的回答是什麼,就是答案給了你以後,這個問題從此閉嘴了,不問了,不能問了,那才是最徹底的答案。「非爲正問」,就是這樣子的答案,你就閉嘴不能問了。這是我對問題的看法。

  

  用思惟心來問的問題,答案産生了以後,又可以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然後又可以再問。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科學是很思惟的,我們也對科學的很多答案都滿意,其實後面還有問題,只是你不問而已。

  

  像是牛頓,他解答了什麼呢?有一天他坐在蘋果樹下,結果蘋果掉下來打到他,他就思考爲什麼蘋果會掉下來?這是一個問題吧!牛頓就思考這個問題,得到一個答案:喔,有地心引力。原來是有地心引力,這個答案不但解答蘋果爲什麼掉下來的問題,也解答了地球爲什麼繞著太陽轉,月亮爲什麼繞著地球轉,這些問題都解答了。根據這個,還可以推算出哪一天有月蝕、哪一天有日蝕,都算得准准的,連對未來都可以推算。這個答案好不好?好極了!其實我們可以再問一個問題,爲什麼會有地心引力呢?

  

  所以這個問題,你說解答了,但可以再問一個問題:爲什麼有地心引力?對于這第二個問題,就可以再給一個解答:這個叫做萬有引力,所有有質量的物體,都會互相吸引,這叫做萬有引力。喔,又解答了。好,到這樣子就可以了嗎?還不夠,我們還可以再問:爲什麼有萬有引力?還是可以再問的呀!現在的科學,就說用相對論來解釋,空間時空會被扭曲等等…。反正又可找到一個答案。好,我們就說相對論解答了這個問題。但是你還是可以再問,爲什麼要有相對論?這樣是不是就沒完沒了,一直可以問下去。

  

  這樣可以一直問下去,問到你發…

《《圓覺經》講座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