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的最圆满的境界,是什么呢?「身心语言」就是身口意,「皆悉断灭」都断灭了,灭尽定这样子,「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彼」是指声闻乘,他亲自所证、所现的涅槃,他都不能到。「身心语言皆悉断灭」,那就是灭尽定,什么都没有了,都不能到他自己亲证的涅槃。这个涅槃还不是如来的涅槃,是声闻乘自己可以证的涅槃,他都不能到。
罗汉乘是无法证涅槃的,还没有到可以证涅槃的境界。罗汉乘把意识心都已经断尽了、灭尽了、不用了,都不能到他自己要证的涅槃。那个涅槃还不是圆觉境界喔!「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何况众生还用思惟的心,想要来测度如来的圆觉境界,当然不可能嘛!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就好像你用萤火虫那一点点火光,想要把须弥山点燃,那是不可能的。「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你用轮回的心运转出来、生出来的见解,那也是轮回的见解,仍然是在旋转的见解;本身还在旋转,想这样子入于「如来大寂灭海」,那是什么?那个境界是静止的,当然没有轮转,轮转也停止了。你想要到那里去,「终不能至」怎么到得了?就像你在旋转的轮盘上面,想要让那个不动的东西不转,都不可能。「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你要先把轮回的根消除掉才可以。菩萨及末世众生要先做这一件事才行。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善男子!」是称呼金刚藏菩萨,「善男子!有作思惟」你有目的的、有所作为的、有为的,那样子的思惟心,「从有心起」是从一种有分别的心生出来的,「皆是六尘妄想缘气」它本身就是由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加上你的妄想把它们串连,它们中间有很多缘线、有很多连结,那么一大团缘连,形成像气一样的缘气,「非实心体」不是真实的心。「妄想缘气,已如空华」已经是空华,就是空中的花。我们比较难想象空中的花,我另外举例,就像是空中的雷雨、狂风暴雨,也可以是轻风、白云;所谓空华,你就可以把它想象成空中的云朵。「已如空华」它已经是空华,它不是虚空,当然,它更不会是虚空的本性。
「用此思惟」用这样子的思惟,就像空华这样子的思惟,「辨于佛境」想要辨别佛的圆觉境界,佛的圆觉境界是虚空的本性,你是云,你想要辨别虚空的本性,应该是不可能吧!「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就是云再生出暴雨了。「展转妄想,无有是处」这么反来复去,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妄想,这样子的问题就是妄想;生出来的三惑,那三个惑就是连环的妄想,「无有是处」一点道理、一点意义都没有。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这个虚妄的、浮的心,就是识心,这里讲的就是思惟的心。「多诸巧见」自以为很巧妙,问的一套扣一套,很精准、很精细、很深入,看起来好像是巧妙的。「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不能让你碰到圆觉,不可能达到圆觉。
「如是分别」这样子的分别心,这样子来分辨佛的境界,就是一种分别。「非为正问」不是一个正确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就是问得不对。大家看到这里,秘密藏弄到后来,是非为正问!这个就是世尊给的答案,就是你问的问题错了。
所以这一段是来破解那三个问题的根本。这样子生出来的问题、这样子的问法,是不可能去问圆觉境界的,但是问轮回境界是可以问的。如果这个问题不是问圆觉境界,而是用这样的模式去问轮回生死的状况、问轮回生死境界的问题,这个模式是可以问的。可是若要用这样的模式去问圆觉境界,就变成「非为正问」,就问错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终始。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这个偈说得满好的,我们再说一遍。「金刚藏当知」就是金刚藏菩萨,你应当要知道,「如来寂灭性」如来的寂灭性,也就是圆觉的寂灭性,「未曾有终始」它里面没有终了,也没有开始,那就是没有时间。「若以轮回心」如果你用轮回的心,「思惟即旋复」你一思惟就在转了,就在生死轮回里旋转,你就在轮回了;「但至轮回际」你这样做只能到轮回的状况,怎么做都在轮回;「不能入佛海」不可能到佛的毗卢性海、佛海、或是圆觉大海,你就进不去,你不可能进去的。
「譬如销金矿」就像我们要从金矿提炼金,「金非销故有」这个金被你炼出来了,不是因为你炼才有金的,它本来就有啊,矿里面本来就有金,不折不扣的有呀。所以,我们说那个金,不是因为你去销、去炼那个金矿,才把矿变成了金,不是,矿里面本来就有金,不是因为炼了才变成的。众生他要变成佛,经过修练,修练就像销矿,修练成功了,他就是佛。但是佛,并不是因为修练才变成佛,因为祂本来就是佛,就像金子、金矿一样,在矿里面的金本来就是金。「虽复本来金」虽然变成了本来的金,不是因为炼它才变成的,但是,「终以销成就」还是要经过修炼才能得到一整块的金,还是要提练才会成功呀。「一成真金体」当它变成真的一块金的时候,「不复重为矿」就不会再变成矿了。要变还是可以啦,但是已经做到这样子的话,没有人愿意再把它变成矿的,就是「不复重为矿」。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都是空中的花。在声闻乘的境界,「生死和涅槃」这两个有很大的差别,「凡夫及诸佛」当然也是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圆觉境界,这是没有差别的,全都是空华相。「思惟犹幻化」,思惟本身就是幻化,「何况诘虚妄」你用幻化的工具,要去问什么是虚幻?什么是真假?你这个工具本身是幻的,那么这样做有什么意思?当然问不出东西来,问不出结果嘛!也就是说,金刚藏菩萨前面问的那三个问题,这样子问,是问不到结果的,问不出东西的。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若能了结这个轮回的心,能够把轮回的根本拔除掉,然后再去找什么是圆觉,不要用轮回的心去问圆觉的境界。也就是说,你不要用思惟的心去问圆觉境界,问不出结果的,因为思惟心本身就是轮回的、幻化的状况;还自以为是的问:「你看,这里有一个矛盾,那里又有一个矛盾。」一直找圆觉的矛盾,这就是「何况诘虚妄」。你先要把轮回的心拔除掉,然后才能够求圆觉,才有办法。不然连问都问不到,问题本身都不成立,都是错误的问题。
好,到这里我们这一品的经文就讲完了。对于比较有深度的、会思考的哲学家们,这一段说他是「非为正问」,他就会说:「问题你都不回答,就说我的问题不对!」是不怎么服气的。关于这点,我在《圆觉经现代直解》里面有很多相关的对答,我觉得已经把这些问题回答完毕了。也可以说,我在《圆觉经现代直解》的回答,以及补充,我觉得已经够了,相当的完整。
现在我把有几个问题再提出来和大家讲解一下。我们会有一个习惯,思惟的心都会有这个习惯,就是有问就要有答。但那个答案,通常都会再产生第二个问题,大概是这样子。可是也有一种回答,就是当问题提出,答案一出来的时候,就把这个问题消灭了,再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也有这种回答。用思惟心的话,就会认为,这样子的回答好像不算。一定要有问题,有答案;有了答案以后,又可以产生另外的问题;再生出问题,然后再回答问题。就像金刚藏菩萨,自己就搞出三个问题。
但是也有一种回答,一回答以后,这个问题就从此不见了,没有好问的了。我会认为这样子的解答,才是最彻底的解答。对不对?如果你这个问题问了,给了你答案,还会产生问题,那就还没有答干净嘛。最彻底的回答是什么,就是答案给了你以后,这个问题从此闭嘴了,不问了,不能问了,那才是最彻底的答案。「非为正问」,就是这样子的答案,你就闭嘴不能问了。这是我对问题的看法。
用思惟心来问的问题,答案产生了以后,又可以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然后又可以再问。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科学是很思惟的,我们也对科学的很多答案都满意,其实后面还有问题,只是你不问而已。
像是牛顿,他解答了什么呢?有一天他坐在苹果树下,结果苹果掉下来打到他,他就思考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这是一个问题吧!牛顿就思考这个问题,得到一个答案:喔,有地心引力。原来是有地心引力,这个答案不但解答苹果为什么掉下来的问题,也解答了地球为什么绕着太阳转,月亮为什么绕着地球转,这些问题都解答了。根据这个,还可以推算出哪一天有月蚀、哪一天有日蚀,都算得准准的,连对未来都可以推算。这个答案好不好?好极了!其实我们可以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地心引力呢?
所以这个问题,你说解答了,但可以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地心引力?对于这第二个问题,就可以再给一个解答:这个叫做万有引力,所有有质量的物体,都会互相吸引,这叫做万有引力。喔,又解答了。好,到这样子就可以了吗?还不够,我们还可以再问:为什么有万有引力?还是可以再问的呀!现在的科学,就说用相对论来解释,空间时空会被扭曲等等…。反正又可找到一个答案。好,我们就说相对论解答了这个问题。但是你还是可以再问,为什么要有相对论?这样是不是就没完没了,一直可以问下去。
这样可以一直问下去,问到你发…
《《圆觉经》讲座 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