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座 一

  

《圓覺經》講座(一)20100313

  

  時間:2010年03月13日

  地點:臺北科技大學

  主講:智崇上師

  紀錄:張春美

  整理:周雅容、羊憶玫

  

  我們開始講《圓覺經》。

  

  《圓覺經》完整的名稱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這個經題,「大方廣」意即又大又方又廣,「圓覺修多羅」的意思是圓覺摩尼寶珠的智慧,「了義經」就是徹底究竟義的經,合起來就是「大方廣圓覺摩尼寶珠的智慧、徹底究竟義的經」;我們平常簡稱《圓覺經》。

  

  我們就先講第一品〈文殊品第一〉,這是文殊菩薩在問問題。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

  

  「如是我聞」阿難說:我把當時的所見所聞,真實的敘述如下。佛教的經典,大部分都是阿難記下來的,所以這個「我」指的是阿難。「一時」,就是在當時。「婆伽婆」就是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

  

  「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這一段話是描繪佛進入的境界,此境界有神通、有大光明,大光明能起作用,顯現神通力,藏是集合體的意思,「神通大光明藏」即神通大光明的集合體。

  

  釋迦牟尼佛不但是進入神通大光明藏,同時還進入「叁昧正受」。叁昧指的是什麼?是我常常講的feeling,也就是現在的年輕人流行說的「fu」。

  

  我很早以前就在用feeling,想要用這個名詞來表達一種直覺、一種直觀的感覺,因爲中文裏面沒有一個恰當的字來代表。但是如果說feeling就是叁昧的話,又把叁昧弄得狹小了。叁昧的意思比feeling還要廣、還要大、還要豐富。但是我們首先要知道叁昧到底是指什麼?那就是feeling。我們用語言文字解釋的話,就說叁昧是一種不思惟的、不是經過思惟就清楚明白的、一種直覺式的感受;爲什麼要沒有思惟,因爲一有思惟就是識心的感受,不是覺性的感受。

  

  這樣子的說明其實還不很夠,叁昧真正的含意比以上還要豐富廣大,而且變化萬千。例如說某一個人,對某一個東西愈來愈了解、愈來愈能掌握、也愈來愈會用了,我們就說他已得「個中叁昧」,這也有一點像臺語的「眉角」。從「個中叁昧」這個成語來看,其實我們是懂叁昧的含意的。

  

  叁昧的意思這麼豐富,它是無相的又是有相的,是在有相和無相之間互換變化,它並不只是一種智慧和了解,它是在做的用的、可起作用的,所以它是有力量的。如果我們只講它是feeling的話,那只是一種了解;它不只是一種了解,它是起用的,這才叫做「叁昧」。

  

  叁昧正受是什麼意思?叁昧有很多層次,比如說:只是了解的層次,那就懂叁昧了,像《華嚴經》裏面講「入叁昧」就比「懂叁昧」要深入,如果能夠「入叁昧」之後,又與叁昧合成一體,這就是叁昧正受。

  

  經文接下來,「一切如來光嚴住持」就是一切如來的神通大光明莊嚴住持。住持就是保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一切如來光嚴住持的境界也是所有衆生的清淨覺地。

  

  「身心寂滅」,身與心都已經寂滅了。這裏的身與心指的是什麼呢?身指的是身體,心指的是識心。身體和識心在這個地方都沒有了,寂滅就是沒有了、消失了,不滅的只有清淨的覺性。「平等本際」,平等的最基礎之處。所謂平等指的是什麼?有相無相平等、善惡平等、好壞平等、光明黑暗平等,也可以說娑婆與涅槃平等、世間與出世間平等,所有一切都平等了。

  

  「圓滿十方」,十方指的就是空間,這個十方代表的是無量無邊的空間,也就是一切世界。在十方這個無量無邊的空間裏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圓滿的。圓滿就是沒有缺陷、沒有委屈、沒有不足,全部都是滿足的。圓滿這裏指的是有相,對不對?前面說身心寂滅,寂滅卻是無相,那麼有相無相亦圓滿,亦無差別。

  

  接下來「不二隨順」,不二隨順指的是:生與滅是一體;好與壞是一體;有相無相是一體,這就是不二。在這個不二的狀況中,有兩個面向,一個面是無相,另一個面是有相,有相必有因緣,有因緣必須隨順;無相則無因緣,不需隨順。隨順是隨順因緣,因緣興起就隨順興起;因緣滅了就隨順而滅。在有相的部份必有因緣,有因緣必須隨順。在隨順因緣以後,這個因緣有起有落,但是起落是不二的,沒有不同,這個就是「不二隨順」。

  

  再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在這不二的境界當中,現出淨土。淨土是有相的、是世間的,這就是佛一開始就進入的境界。這個淨土是什麼呢?指的就是這個法會。這麼多菩薩來了,大家來聽佛開示,這就是祂要現的淨土。

  

  接下來「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爲上首;與諸眷屬皆入叁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前面說如來進到那個境界了,接下來:「有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舉了十二位菩薩的名字,那就是點了名字的:「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就列名在這裏。總共有十萬人參加法會,列不了那麼多,就以十二位菩薩「而爲上首」,祂們是排名在前的,「與諸眷屬皆入叁昧」,所有其他的菩薩,還有菩薩的眷屬,也就是菩薩的親朋好友,或是祂的弟子,當然有時候可能也是冤親債主、恩人也在其中;所有參與的人皆入叁昧。

  

  這是入叁昧,不是得叁昧喔!不是了解叁昧、不是懂得叁昧,是入叁昧,進到叁昧的狀況裏面去。進得深就會變成什麼呢?與叁昧一體,就是叁昧正受。「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全部都進到了如來的那一個淨土,所現的淨土就是這個平等法會。進來了也就是指他們不但人到了,而且心的境界也跟著進去了;如果有的人是到了,心沒有進入就不是這個狀況喔,這裏是人與心都進去了。菩薩是什麼?我想大家應該知道,就是要修大乘、菩薩乘的;能夠達到進入這個平等法會,我想至少是要八地菩薩以上,沒有到八地菩薩以上是進不來的。

  

  「于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來法衆,說于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于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衆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這個時候,文殊菩薩就從那十萬人裏面站起來,「即從座起」就從座位站起來了。「頂禮佛足」就在佛的足前做頂禮,「右繞叁匝」先做頂禮,頂禮了以後又右繞叁匝。所謂右繞叁匝就是順時鍾繞著佛轉了叁圈,右繞叁匝以後又走到佛的面前,「長跪叉手而白佛言」這個時候就不是前面頂禮這樣子,是長跪叉手。所謂長跪叉手就是單腳跪地,一只手叉在地上、碰到地上。

  

  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就跟佛說:「大悲世尊」,就是稱呼釋迦牟尼佛,「願爲此會諸來法衆」,也就是來了十萬大菩薩們,「說于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如來在最開始發心修行,也就是釋迦牟尼佛還沒有修成的時候,祂還是凡夫、或者已經是菩薩了,但還不是佛,從本起因地是怎麼修?最開始是怎麼去修這個法的?「及說菩薩于大乘中發清淨心」,還要請如來解說,菩薩在修這個大乘當中,該如何發清淨心,「遠離諸病」使心清淨,能夠離開心中的毛病;這些毛病就是心中不清淨的部份。「能使未來末世衆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還兼顧到未來末法時期的衆生,也就是想修大乘、求大乘佛法的末世衆生,聽了以上的說明,也可以不墮邪見,不會進到一種錯誤的觀念、不會落入錯誤的觀念裏面。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這個五體投地就是大禮拜。「如是叁請,終而複始。」以上的話說了叁遍、做叁次。這樣子做,其實已經在展示修行怎麼修,要真正修行,就是這樣子修;要祈請,然後禮拜。這樣子的祈請、這樣的禮拜,就是文殊菩薩展現出修行的模式,已經告訴大家這麼修。這個大禮拜,我們也有教大家怎麼做了。

  

  再來「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谘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我們來看這裏「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世尊告訴文殊師利菩薩,好,很好,善男子,就稱文殊師利是善男子,如果祂是女生就稱善女子。「汝等乃能爲諸佛菩薩谘詢如來因地法行」,你能夠爲諸菩薩來谘詢,就是請問如來祂在因地的時候是怎麼做?也就是如來還沒有修成的時候,祂是怎麼修的、怎麼做的?「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求大乘者」,也就是末法時期的衆生想要修大乘的,能夠得到正住持,也就是得正見,不得邪見、不會弄錯,「不墮邪見」就是得到正見而不是邪見。「汝今谛聽」你們現在聽了,「當爲汝說」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就奉教歡喜,非常高興,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這個時候世尊就回答了,「無上法王」意思就是佛,有一個大陀羅尼門,這個陀羅尼是什麼?「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

《《圓覺經》講座 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