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讲座(一)/20100313
时间:2010年03月13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
整理:周雅容、羊忆玫
我们开始讲《圆觉经》。
《圆觉经》完整的名称叫《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这个经题,「大方广」意即又大又方又广,「圆觉修多罗」的意思是圆觉摩尼宝珠的智慧,「了义经」就是彻底究竟义的经,合起来就是「大方广圆觉摩尼宝珠的智慧、彻底究竟义的经」;我们平常简称《圆觉经》。
我们就先讲第一品〈文殊品第一〉,这是文殊菩萨在问问题。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如是我闻」阿难说:我把当时的所见所闻,真实的叙述如下。佛教的经典,大部分都是阿难记下来的,所以这个「我」指的是阿难。「一时」,就是在当时。「婆伽婆」就是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
「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这一段话是描绘佛进入的境界,此境界有神通、有大光明,大光明能起作用,显现神通力,藏是集合体的意思,「神通大光明藏」即神通大光明的集合体。
释迦牟尼佛不但是进入神通大光明藏,同时还进入「三昧正受」。三昧指的是什么?是我常常讲的feeling,也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流行说的「fu」。
我很早以前就在用feeling,想要用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直觉、一种直观的感觉,因为中文里面没有一个恰当的字来代表。但是如果说feeling就是三昧的话,又把三昧弄得狭小了。三昧的意思比feeling还要广、还要大、还要丰富。但是我们首先要知道三昧到底是指什么?那就是feeling。我们用语言文字解释的话,就说三昧是一种不思惟的、不是经过思惟就清楚明白的、一种直觉式的感受;为什么要没有思惟,因为一有思惟就是识心的感受,不是觉性的感受。
这样子的说明其实还不很够,三昧真正的含意比以上还要丰富广大,而且变化万千。例如说某一个人,对某一个东西愈来愈了解、愈来愈能掌握、也愈来愈会用了,我们就说他已得「个中三昧」,这也有一点像台语的「眉角」。从「个中三昧」这个成语来看,其实我们是懂三昧的含意的。
三昧的意思这么丰富,它是无相的又是有相的,是在有相和无相之间互换变化,它并不只是一种智慧和了解,它是在做的用的、可起作用的,所以它是有力量的。如果我们只讲它是feeling的话,那只是一种了解;它不只是一种了解,它是起用的,这才叫做「三昧」。
三昧正受是什么意思?三昧有很多层次,比如说:只是了解的层次,那就懂三昧了,像《华严经》里面讲「入三昧」就比「懂三昧」要深入,如果能够「入三昧」之后,又与三昧合成一体,这就是三昧正受。
经文接下来,「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就是一切如来的神通大光明庄严住持。住持就是保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一切如来光严住持的境界也是所有众生的清净觉地。
「身心寂灭」,身与心都已经寂灭了。这里的身与心指的是什么呢?身指的是身体,心指的是识心。身体和识心在这个地方都没有了,寂灭就是没有了、消失了,不灭的只有清净的觉性。「平等本际」,平等的最基础之处。所谓平等指的是什么?有相无相平等、善恶平等、好坏平等、光明黑暗平等,也可以说娑婆与涅槃平等、世间与出世间平等,所有一切都平等了。
「圆满十方」,十方指的就是空间,这个十方代表的是无量无边的空间,也就是一切世界。在十方这个无量无边的空间里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圆满的。圆满就是没有缺陷、没有委屈、没有不足,全部都是满足的。圆满这里指的是有相,对不对?前面说身心寂灭,寂灭却是无相,那么有相无相亦圆满,亦无差别。
接下来「不二随顺」,不二随顺指的是:生与灭是一体;好与坏是一体;有相无相是一体,这就是不二。在这个不二的状况中,有两个面向,一个面是无相,另一个面是有相,有相必有因缘,有因缘必须随顺;无相则无因缘,不需随顺。随顺是随顺因缘,因缘兴起就随顺兴起;因缘灭了就随顺而灭。在有相的部份必有因缘,有因缘必须随顺。在随顺因缘以后,这个因缘有起有落,但是起落是不二的,没有不同,这个就是「不二随顺」。
再来「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在这不二的境界当中,现出净土。净土是有相的、是世间的,这就是佛一开始就进入的境界。这个净土是什么呢?指的就是这个法会。这么多菩萨来了,大家来听佛开示,这就是祂要现的净土。
接下来「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前面说如来进到那个境界了,接下来:「有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举了十二位菩萨的名字,那就是点了名字的:「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就列名在这里。总共有十万人参加法会,列不了那么多,就以十二位菩萨「而为上首」,祂们是排名在前的,「与诸眷属皆入三昧」,所有其他的菩萨,还有菩萨的眷属,也就是菩萨的亲朋好友,或是祂的弟子,当然有时候可能也是冤亲债主、恩人也在其中;所有参与的人皆入三昧。
这是入三昧,不是得三昧喔!不是了解三昧、不是懂得三昧,是入三昧,进到三昧的状况里面去。进得深就会变成什么呢?与三昧一体,就是三昧正受。「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全部都进到了如来的那一个净土,所现的净土就是这个平等法会。进来了也就是指他们不但人到了,而且心的境界也跟着进去了;如果有的人是到了,心没有进入就不是这个状况喔,这里是人与心都进去了。菩萨是什么?我想大家应该知道,就是要修大乘、菩萨乘的;能够达到进入这个平等法会,我想至少是要八地菩萨以上,没有到八地菩萨以上是进不来的。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就从那十万人里面站起来,「即从座起」就从座位站起来了。「顶礼佛足」就在佛的足前做顶礼,「右绕三匝」先做顶礼,顶礼了以后又右绕三匝。所谓右绕三匝就是顺时钟绕着佛转了三圈,右绕三匝以后又走到佛的面前,「长跪叉手而白佛言」这个时候就不是前面顶礼这样子,是长跪叉手。所谓长跪叉手就是单脚跪地,一只手叉在地上、碰到地上。
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就跟佛说:「大悲世尊」,就是称呼释迦牟尼佛,「愿为此会诸来法众」,也就是来了十万大菩萨们,「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如来在最开始发心修行,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还没有修成的时候,祂还是凡夫、或者已经是菩萨了,但还不是佛,从本起因地是怎么修?最开始是怎么去修这个法的?「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还要请如来解说,菩萨在修这个大乘当中,该如何发清净心,「远离诸病」使心清净,能够离开心中的毛病;这些毛病就是心中不清净的部份。「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还兼顾到未来末法时期的众生,也就是想修大乘、求大乘佛法的末世众生,听了以上的说明,也可以不堕邪见,不会进到一种错误的观念、不会落入错误的观念里面。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这个五体投地就是大礼拜。「如是三请,终而复始。」以上的话说了三遍、做三次。这样子做,其实已经在展示修行怎么修,要真正修行,就是这样子修;要祈请,然后礼拜。这样子的祈请、这样的礼拜,就是文殊菩萨展现出修行的模式,已经告诉大家这么修。这个大礼拜,我们也有教大家怎么做了。
再来「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谘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我们来看这里「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世尊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好,很好,善男子,就称文殊师利是善男子,如果祂是女生就称善女子。「汝等乃能为诸佛菩萨谘询如来因地法行」,你能够为诸菩萨来谘询,就是请问如来祂在因地的时候是怎么做?也就是如来还没有修成的时候,祂是怎么修的、怎么做的?「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也就是末法时期的众生想要修大乘的,能够得到正住持,也就是得正见,不得邪见、不会弄错,「不堕邪见」就是得到正见而不是邪见。「汝今谛听」你们现在听了,「当为汝说」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就奉教欢喜,非常高兴,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这个时候世尊就回答了,「无上法王」意思就是佛,有一个大陀罗尼门,这个陀罗尼是什么?「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
《《圆觉经》讲座 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