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講座 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士,優婆夷,女性的居士。他們聽了前面佛所說的那些話,就說:「咦?今天怎麼搞的,世尊爲什麼說這樣子的話?說佛得到的法是很深的、很難解的,所說的話也很難知道,祂的意思我們也很難知道,所有的聲聞和辟支佛都不會知道。咦!怎麼講這樣?我們學了那麼久,還說我們都不知道。」

  

  「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他們心裏就想:「佛所說的解脫,怎麼得到解脫,我們也修了、也學了;這個解脫法我們學了,而且也已經修到涅槃啦,這些苦都解掉了。今天這麼說,說我們什麼都不懂,到底什麼意思?」「爾時,舍利弗知四衆心疑,自亦未了,」這個時候,舍利弗就知道,四衆,就是比丘、比丘尼、居士、女居士這四衆,他們心裏面有疑問;其實他自己也有疑問。所以他就「而白佛言:」他就向佛說了:「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衆鹹皆有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他就把問題提出來了。他說,爲什麼說佛所成就的智慧、佛所成就未曾有的法,會這麼深,這麼難呢?我跟您學習以來,從來沒有聽您講過,你以前都沒有這麼講過呀!現在我們大家都有疑問,「惟願」希望世尊把這個事情,爲我們再說清楚一點,到底什麼意思?

  

  《法華經》是在佛要圓寂前說的,以前沒有講過,是留到最後才講的。「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自說得如是,力無畏叁昧,禅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道。」因爲佛這次說法,沒有人問祂,祂就自己說了;以前的話,大概都是有人問了,然後佛才說。這一回一開始祂就自己說,沒有人問祂,祂就說了。這是舍利弗重複再說這個偈子。「智慧甚微妙,諸佛之所得,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今皆墮疑網,佛何故說是,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諸天龍鬼神,及幹闼婆等,相視懷猶豫,瞻仰兩足尊,是事爲雲何,願佛爲解說。于諸聲聞衆,佛說我第一,」舍利弗說:您說我是聲聞衆裏面的第一,第一等的第一名,「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爲是究竟法,爲是所行道,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願出微妙音,時爲如實說。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恒沙,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又諸萬億國,轉輪聖王至,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有些地方,我們來把它解說一下。這個偈子主要就在說,他們不懂啊,希望佛說明一下。不過它裏面提到「瞻仰兩足尊」,這個是稱釋迦佛的。兩足尊,佛的十個尊號裏面,有的時候會提到兩足,兩足的意思是什麼?就是智慧、福德俱足圓滿,我們就稱祂有圓滿的智慧,就說是兩足,這是稱佛的。「佛口所生子」佛口是什麼?佛口就是佛的嘴,這一句話是舍利弗說的;他們當時都接受一個觀念,就是,佛子是從佛的口生出來的。唐朝時候的禅宗也提這個說法,說我們是佛子,是從佛口生出來的,意思我們不是從娘胎生出來的,是佛口生出來的;有這樣子的想法和說法。這裏舍利弗就這麼說了「佛口所生子」,祂就說,我是佛子,是佛口所生的。

  

  這個要怎麼解讀?我們就說,佛子的肉體是娘胎生的,但是肉體之外的那一個靈體,就是靈魂體,那是佛口生的。也就是,投胎到胎兒中的那個靈魂是佛口生的,並不是說那個肉體也是佛口生的,不是這個意思;肉體是父母所生,這一個靈魂是佛口所生,這樣子來解讀就可以了。這個是當時就有的想法,所以在這裏,舍利弗就說出來了。大概那些學禅宗學得比較深入的人,就會有這個想法;現在很多學禅宗的人也不知道這個想法了。我們再來說,一定要從佛的嘴生出來,不能從別的地方生出來嗎?不是,也可以從別的地方生出來。說「佛口所生」是舉這個狀況裏面,當中的一個狀況。嚴格來講,也不是從佛口生的,是從佛的心生出來的,是佛心所生。說更究竟一點、更正確一點、深一點的說法,就是佛的心生出來的;佛心可以分出一個分身,分出來的一個心,那就說是祂生出來的。我們的心不是也會生出心嗎?就這樣子生出來了,這就是佛心所生。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複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這個時候佛就告訴舍利弗:「停!停!停下來!不要再說了!不要再說了!如果我說這個事情的話,一切世間的天和人都會嚇到的。」「舍利弗重白佛言:」舍利弗不死心,叫他不要說他更要說啦。「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衆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他說:「希望佛您要說,您要說啊!爲什麼呢?因爲參加這一次法會的,這些無量的衆生,他們以前就見過佛,他們的根器也很好,智慧也明白。聽到佛說的,不管您說什麼嚇人的話,我們都能夠相信。」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舍利弗又說了偈子:「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是會無量衆,有能敬信者。」您不要擔心,我們這裏有人會相信,不會害怕的。「佛複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于大坑。』」這個時候佛又要阻止舍利弗。祂說:「不要問這個事情了,說這些事情,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聽了以後都會嚇到的,會驚疑的。而且增上慢比丘,有傲慢心的比丘,就會掉到大坑洞裏面。」「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祂說,有增上慢的比丘聽了以後,一定不相信、一定懷疑的,這樣會造業,會得到惡報的,所以我還是不要說比較好。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舍利弗又說:「我們這些比丘,已經跟您學了很久了,一定會相信您說的,不會懷疑的。」「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我爲佛長子,惟垂分別說,是會無量衆,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願爲此衆故,惟垂分別說,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他說:「我們聽了會歡喜的,您不要擔心。」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叁請,豈得不說?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好,你已經請了叁次,那我就不得不說了。「說此語時,」說這個話的時候,「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製止。」剛剛一句話:「好,我爲你說,你已經請叁次了,那我就說吧。」這話一說完,那裏面就有五千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衆,就從座位上起來;就這樣起來,合掌行禮就走了,就這樣子。佛也沒有去製止說:「你們留下來,不要走。」沒有;也沒有別人說:「你們幹什麼?做什麼?」「我們要上廁所。」也沒有這些話,都沒有,要走就走了。如果有人問的話,可能他們就會說:「我們要尿遁。」而離開。這裏祂說:「爲什麼會這樣呢?這些人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這些人,他們的罪孽深重,又有增上慢。他們,實際上沒有得果位,卻自以爲已經得了;實際上沒有證,他們自以爲證了,所以才會這樣。」我想這幾句話,應該是後面的人加上去的補充,說明爲什麼他們會走,就把它先放在這裏了。實際的狀況,應該是他們走了,佛也沒有這段話,佛就漠然,就讓他們走,走了以後才開始說法。

  

  他們走了以後,「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衆,無複枝葉,純有真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爲汝說。」佛接下來說什麼呢?「我今此衆」也就是留下來沒有走的,「無複枝葉」就沒有雜枝雜葉了,枝枝節節的事情沒有了,「純有真實」留下來的是純淨、真實的。那些要離開的,他們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他們退了才是好事。「汝今善聽,當爲汝說。」現在我就講給你們聽。所以就有後面,以下的這個《妙法蓮華經》。

  

  這一段,我想我們要了解一下。這五千比丘如果沒有退,如果他們想要退,舍利弗說:「佛要講大法了,你們怎麼還要走?留下來不要走。」就把他們留下來了,會發生什麼事?後面講出來的經文就不是現在的《法華經》了,一定不是。因爲佛要說法的時候,祂一定是要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能懂。那麼,什麼東西大家都會懂呢?這五千比丘都可以聽懂的,大家才會懂嘛。如果祂講的是五千比丘以外的人都懂的,可是這五千比丘聽不懂,那祂就不會講。祂一定會把它講到,就是這五千比丘也會聽懂了。祂一定是這樣做的。

  

  所以這一個《法華經》,就不會是現在我們讀到的這個狀況、這種樣子的《法華經》。以我來猜測的話,那個說法的層次,就會比現在這個層次低,是那五千比丘都可以聽懂的經典。所以祂就說:「啊,他們離開了也好。」這樣祂才可以講出現在這個層次的《法華經》。我甚至還要說,這一場會裏面,如果再退一萬個,剩下更少一點,那講的會更精彩。

  

  所以說,祂是隨機變動的,祂講出來的東西,至少在當時一定是最適合的,對在場的都適合,這是必然的事情。所以你們要問一些深的、好的東西,人愈少就愈精彩,就愈適合你個人。如果你只有一個人問,講的就是適合你的。如果還有旁的人聽,祂都要顧慮到的,讓旁人聽了以後也不至于産生誤會。祂的話就要調到那種樣子,對你來講就不是那麼精准,不是那麼精准適合。

  

  所以當他們要離開的時候,佛是漠然不製止的,意思就是尊重他們的…

《《法華經》講座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