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士,优婆夷,女性的居士。他们听了前面佛所说的那些话,就说:「咦?今天怎么搞的,世尊为什么说这样子的话?说佛得到的法是很深的、很难解的,所说的话也很难知道,祂的意思我们也很难知道,所有的声闻和辟支佛都不会知道。咦!怎么讲这样?我们学了那么久,还说我们都不知道。」
「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他们心里就想:「佛所说的解脱,怎么得到解脱,我们也修了、也学了;这个解脱法我们学了,而且也已经修到涅槃啦,这些苦都解掉了。今天这么说,说我们什么都不懂,到底什么意思?」「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这个时候,舍利弗就知道,四众,就是比丘、比丘尼、居士、女居士这四众,他们心里面有疑问;其实他自己也有疑问。所以他就「而白佛言:」他就向佛说了:「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他就把问题提出来了。他说,为什么说佛所成就的智慧、佛所成就未曾有的法,会这么深,这么难呢?我跟您学习以来,从来没有听您讲过,你以前都没有这么讲过呀!现在我们大家都有疑问,「惟愿」希望世尊把这个事情,为我们再说清楚一点,到底什么意思?
《法华经》是在佛要圆寂前说的,以前没有讲过,是留到最后才讲的。「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因为佛这次说法,没有人问祂,祂就自己说了;以前的话,大概都是有人问了,然后佛才说。这一回一开始祂就自己说,没有人问祂,祂就说了。这是舍利弗重复再说这个偈子。「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今皆堕疑网,佛何故说是,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诸天龙鬼神,及干闼婆等,相视怀犹豫,瞻仰两足尊,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舍利弗说:您说我是声闻众里面的第一,第一等的第一名,「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又诸万亿国,转轮圣王至,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
有些地方,我们来把它解说一下。这个偈子主要就在说,他们不懂啊,希望佛说明一下。不过它里面提到「瞻仰两足尊」,这个是称释迦佛的。两足尊,佛的十个尊号里面,有的时候会提到两足,两足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智慧、福德俱足圆满,我们就称祂有圆满的智慧,就说是两足,这是称佛的。「佛口所生子」佛口是什么?佛口就是佛的嘴,这一句话是舍利弗说的;他们当时都接受一个观念,就是,佛子是从佛的口生出来的。唐朝时候的禅宗也提这个说法,说我们是佛子,是从佛口生出来的,意思我们不是从娘胎生出来的,是佛口生出来的;有这样子的想法和说法。这里舍利弗就这么说了「佛口所生子」,祂就说,我是佛子,是佛口所生的。
这个要怎么解读?我们就说,佛子的肉体是娘胎生的,但是肉体之外的那一个灵体,就是灵魂体,那是佛口生的。也就是,投胎到胎儿中的那个灵魂是佛口生的,并不是说那个肉体也是佛口生的,不是这个意思;肉体是父母所生,这一个灵魂是佛口所生,这样子来解读就可以了。这个是当时就有的想法,所以在这里,舍利弗就说出来了。大概那些学禅宗学得比较深入的人,就会有这个想法;现在很多学禅宗的人也不知道这个想法了。我们再来说,一定要从佛的嘴生出来,不能从别的地方生出来吗?不是,也可以从别的地方生出来。说「佛口所生」是举这个状况里面,当中的一个状况。严格来讲,也不是从佛口生的,是从佛的心生出来的,是佛心所生。说更究竟一点、更正确一点、深一点的说法,就是佛的心生出来的;佛心可以分出一个分身,分出来的一个心,那就说是祂生出来的。我们的心不是也会生出心吗?就这样子生出来了,这就是佛心所生。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这个时候佛就告诉舍利弗:「停!停!停下来!不要再说了!不要再说了!如果我说这个事情的话,一切世间的天和人都会吓到的。」「舍利弗重白佛言:」舍利弗不死心,叫他不要说他更要说啦。「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他说:「希望佛您要说,您要说啊!为什么呢?因为参加这一次法会的,这些无量的众生,他们以前就见过佛,他们的根器也很好,智慧也明白。听到佛说的,不管您说什么吓人的话,我们都能够相信。」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舍利弗又说了偈子:「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您不要担心,我们这里有人会相信,不会害怕的。「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这个时候佛又要阻止舍利弗。祂说:「不要问这个事情了,说这些事情,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听了以后都会吓到的,会惊疑的。而且增上慢比丘,有傲慢心的比丘,就会掉到大坑洞里面。」「尔时,世尊重说偈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祂说,有增上慢的比丘听了以后,一定不相信、一定怀疑的,这样会造业,会得到恶报的,所以我还是不要说比较好。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舍利弗又说:「我们这些比丘,已经跟您学了很久了,一定会相信您说的,不会怀疑的。」「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我为佛长子,惟垂分别说,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愿为此众故,惟垂分别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他说:「我们听了会欢喜的,您不要担心。」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好,你已经请了三次,那我就不得不说了。「说此语时,」说这个话的时候,「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刚刚一句话:「好,我为你说,你已经请三次了,那我就说吧。」这话一说完,那里面就有五千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就从座位上起来;就这样起来,合掌行礼就走了,就这样子。佛也没有去制止说:「你们留下来,不要走。」没有;也没有别人说:「你们干什么?做什么?」「我们要上厕所。」也没有这些话,都没有,要走就走了。如果有人问的话,可能他们就会说:「我们要尿遁。」而离开。这里祂说:「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人,他们的罪孽深重,又有增上慢。他们,实际上没有得果位,却自以为已经得了;实际上没有证,他们自以为证了,所以才会这样。」我想这几句话,应该是后面的人加上去的补充,说明为什么他们会走,就把它先放在这里了。实际的状况,应该是他们走了,佛也没有这段话,佛就漠然,就让他们走,走了以后才开始说法。
他们走了以后,「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佛接下来说什么呢?「我今此众」也就是留下来没有走的,「无复枝叶」就没有杂枝杂叶了,枝枝节节的事情没有了,「纯有真实」留下来的是纯净、真实的。那些要离开的,他们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他们退了才是好事。「汝今善听,当为汝说。」现在我就讲给你们听。所以就有后面,以下的这个《妙法莲华经》。
这一段,我想我们要了解一下。这五千比丘如果没有退,如果他们想要退,舍利弗说:「佛要讲大法了,你们怎么还要走?留下来不要走。」就把他们留下来了,会发生什么事?后面讲出来的经文就不是现在的《法华经》了,一定不是。因为佛要说法的时候,祂一定是要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懂。那么,什么东西大家都会懂呢?这五千比丘都可以听懂的,大家才会懂嘛。如果祂讲的是五千比丘以外的人都懂的,可是这五千比丘听不懂,那祂就不会讲。祂一定会把它讲到,就是这五千比丘也会听懂了。祂一定是这样做的。
所以这一个《法华经》,就不会是现在我们读到的这个状况、这种样子的《法华经》。以我来猜测的话,那个说法的层次,就会比现在这个层次低,是那五千比丘都可以听懂的经典。所以祂就说:「啊,他们离开了也好。」这样祂才可以讲出现在这个层次的《法华经》。我甚至还要说,这一场会里面,如果再退一万个,剩下更少一点,那讲的会更精彩。
所以说,祂是随机变动的,祂讲出来的东西,至少在当时一定是最适合的,对在场的都适合,这是必然的事情。所以你们要问一些深的、好的东西,人愈少就愈精彩,就愈适合你个人。如果你只有一个人问,讲的就是适合你的。如果还有旁的人听,祂都要顾虑到的,让旁人听了以后也不至于产生误会。祂的话就要调到那种样子,对你来讲就不是那么精准,不是那么精准适合。
所以当他们要离开的时候,佛是漠然不制止的,意思就是尊重他们的…
《《法华经》讲座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